在报复这件事上,为什么那么多人搂不住火?
我们听说过太多的复仇故事,豫让为智伯漆身吞炭、伍子胥将楚王鞭尸三百、勾践报夫差马前之辱……历史级别的复仇往往时间跨度较长,可达数年甚至十数年;而日常的报复行为可能也就是一怒之下一夜之间的事情。
但是与这些复仇之士相比,历史上还有很多“冤冤相报何时了”的故事,本来受尽折磨却一直隐忍不发,乃至最终逆袭至于人生巅峰的时候,反而对曾看贱或伤害过自己之人以礼相待。比如齐桓公重用管仲、唐太宗以李建成的谋臣魏征为鉴等。
那么问题来了,同样都是遭受过消极的刺激,为什么有的人会一门心思地复仇到底,而有的人却能够隐而不发,甚至反过来敞开怀抱重新接纳呢?
这其中的秘密,或许就隐藏在你的大脑之中。
自我防御和伏隔核:
报复心理的两层原因
简单来说,当自己的利益(精神的或者物质的)受到了来自外界的损害,促使自己也要报以等同或者更多的损害,就可以被称为报复心理。当然,基于古代典籍中的记载,“报复”也有“报恩”的意思,因此有人认为报复心理有两种,一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复仇,另一种则是现在很少用到的报恩。本文的讨论则围绕“复仇”的意思展开。
从目前来看,关于报复心理的产生或许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进行解释。
第一,报复心理实际上是一种自我防御保护机制。弗洛伊德认为,人们为了免于遭受精神上的痛苦、焦虑、愤怒等负面情绪的干扰,会转而进行有意或无意的心理层面的调整。这种调整的过程就是自我防御机制作用的过程。
那么面对意想不到的对自己产生损害的行为,保证自己的利益或在利益业已被损害的情况下,让对方失去同等的利益,就可以被看做人们的一种下意识行为。这种心理就像借债,借了之后一定要还,这样双方才能达到一种心理平衡;有借无还当老赖,债主自然要采取种种措施来把钱要回来,甚至还要再加点利息。
因此,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报复心理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一种人类自然行为,几乎没有人可以避免。
第二,报复心理的产生有与之紧密相关的生理因素。佛吉尼亚联邦大学的学者大卫·切斯特和内森·德瓦尔在研究报复行为的时候发现,如果一个人产生了痛苦的情感,并作出进攻性的报复举动,这种痛苦会转化为愉悦的快感。令报复行为产生愉悦回馈的真因,就是大脑的伏隔核。而伏隔核的作用突出体现在,其会调节多巴胺的分泌,从而对大脑的愉悦产生重要影响。
这个研究和日常中关于复仇的快感体验是非常接近的。人们非常喜欢这种复仇的快感,前有《甄嬛传》,后有《延禧攻略》。由于大脑伏隔核对报复心理转化为愉悦情感的刺激和推动作用,人们的报复心理也就得到加强。
所以,从无意识的自我防御保护机制,到刺激大脑的兴奋区域导致报复报复行为愈加坚定,报复心理也就具备了心理和生理上的两种解释。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有些人会睚眦必报——但是那些所谓“宽宏大量”的人又是怎么回事呢?难道他们就是天生佛系吗?
为什么有的人搂不住火,
有的人却淡若清风?
首先要说明的是,那些面对外界刺激却淡定的人,同样会产生以上两种情况。不同的是,他们的大脑能更好地抑制报复情绪。
以往的研究表明,大脑的前额叶皮质层里隐藏着人类情绪的秘密,如抑郁、焦虑、平和等,而产生报复的愉悦的秘密也被猜测同样是位于此处。但究竟是在哪儿,人们还不得而知。
但最近瑞士日内瓦大学的研究者们通过设计一个游戏,很可能就此确定了抑制人们报复心理的大脑区域。
研究者们策划的是一个经济游戏,主要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受试者很公平地给其他参与者分配利益,此时其位于利益分配的主要位置;第二阶段,受试者被动地参与其他两个人的分配行为中,并且受到了不公平的甚至是挑衅的“待遇”;第三阶段,提示受试者重新拥有游戏的主动权,可以采取惩罚措施来制裁其他参与者。
在这个过程中,科学家可以利用磁共振成像扫描仪实时测量受试者的大脑活动。最终的研究表明,在第三个受试者拥有惩罚权利的阶段,背外侧前额叶皮层活跃程度越高,其对其他参与者进行惩罚的可能性越低;反之,则更有可能由此而产生报复行为。
也就是说,在是否报复这件事上,不同的人大脑活动是不一样的。有的人背外侧前额叶皮质层太佛系,眼看伏隔核在那儿跳着迪斯科,自己依然是葛优瘫;有的人伏隔核还没站起来,这边背外侧前额叶皮质层一棍子就给打瘸了,所谓的报复自然也就无从谈起了。
也许背外侧前额叶皮质层在报复心理升腾的时候活跃还有更深层次因素,但研究进展到目前这一步,已然对我们认识该心理产生重要作用。
更深入的了解,
并不意味着更随意的干预
按照套路,我们应该讨论一下这个发现有什么积极的意义,比如说报复心理本来就是一件于人不友好、于己也不利的两伤举动;现在我们知道了背外侧前额叶皮质层对这一心理有抑制作用,那找到方法利用其控制人的复仇情绪,提升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等等岂不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简单来说,人类不断地发现大脑或情绪的秘密,不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实现人类掌控自身一切的目的嘛。
但有时候,总想着人为干预自己的脑子,真的是一件好事吗?
我们以前也写过很多关于大脑与情绪的研究,无外乎探讨出了某一种情绪可能对应的大脑区域,或者精准到具体器官或组织。比如说上次有研究说找到了产生消极情绪的尾状核,或可被看做控制人类消极情绪的开关。那么,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真的很需要主动干预吗?
人类,包括几乎所有的动物都会有情绪。尤其是人类,喜怒哀乐更是齐全。很大程度上而言,人类的几种情绪几乎是生命的必然,而积极的情绪未必一定总是对人有益的,比如中医还认为“喜伤心”;消极的情绪也并不一定要避之不及,痛哭作为一种发泄方式,反而有益于疏解内心之气,有益于人体的健康。那么,人类究竟要不要利用已知研究对情绪进行主动干预,或许可以参照以下两点。
1. 基于情绪影响的大脑干预须是用于疾病治疗。如我们以前探讨过的通过对前额叶、尾状核、胼胝体等部位的干预,可以有助于缓解抑郁症、精神病或人格分裂等病症一样,如果要通过人为的手段进行情绪治疗,必须是出于治疗的原因。因为治病永远是无可质疑的,对难以破解的疑难杂症采取新的尝试方式,从医疗角度和伦理角度上来说,都是可以被允许或者宽容的。
2. 要避免盲目地利用干预手段对正常的情绪进行不适当干预。如上文所说,人类有喜怒哀乐等多种情绪,其共存于人体之中也有各自的作用。积极的情绪可以延年益寿,消极情绪也可以起到与本身相反的作用,比如报复行为本身也是一种发泄方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报复心理也会激发人们的斗志,从而为达到某一目的而全力以赴。因此,未超出正常情绪波动范畴的偶然性消极情绪是可以接受的,如果盲目而固执地要人工干预,将不可避免要面临很大的风险。
我们必须承认的是,更全面地了解人类自己是一项神秘而充满乐趣的探险。人类渴望认识自己,但必须要注意的是,认识自己并不代表着就可以对自己肆意妄为。作为自然的生物一种,人类也需要遵守天地之常,就像报复,如果所有的人都对侵犯行为一笑而过,这个世界上恐怕也就会少了许多励志而热血的大快之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