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类似中医的历节病。其以全身关节疼痛,或者关节肿大为主要临床特征。本病多因劳伤过度,肝肾先虚,汗出感受风湿邪气所致。临床上分为急性期和慢性期,笔者应用《金匮要略》的桂枝芍药知母汤和归芍地黄汤加减治疗,收效满意。
急性期
临床表现:手足指(趾)节关肿痛变形,局部灼热红肿,疼痛剧烈,关节活动不便,并有发热恶风等症状,舌质淡,苔薄白或微黄,脉弦细数。
治法:祛风胜湿,宣肺清热。
方药: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
桂枝12克 赤白芍各15克 知母12克 防风12克 白术12克 麻黄6克 制附子15克 炙甘草10克 生姜10克
水煎,1日服1剂。
加减:患者热象明显,见有口渴欲饮、小便短赤、关节灼热者,上方桂枝、附子减量(一般为9克),加大知母、芍药用量(即白芍为20克,知母为18克)以加强清热之力;如表证已解,发热恶风已除,去麻黄;如果寒湿偏重,关节肿大明显,舌苔白腻者,加大附子用量为20克再加木瓜12克、车前子12克,以增强温阳利湿、活络止痛之作用;当疼痛有减,病情减轻后,加生地12克、黄芪18克、当归12克,育阴柔肝、补气养血,以善其后。
摘自《(1980年代)70名中医临证特效法》
慢性期
临床表现:关节微肿疼痛,腰膝酸困,自汗,气短,心悸,舌体胖,舌质红,苔薄白,脉沉弦细数。
治法:滋肝补肾,通络利湿。
用方:归芍地黄汤加减:
当归15克 白芍30克 生地15克 木瓜15克 苍白术各12克 丹皮10克 泽泻10克 云苓10克 生芪30克 桂枝10克 制附子12克 穿山龙15克 秦艽12克 生苡仁20克
水煎,1日服1剂。
加减:小便不利者,加防己9克、车前子10克,祛风利湿;失眠者,加焦枣仁18克、炒远志10克,安神镇静。
摘自《(1980年代)70名中医临证特效法》
体会
类风湿性关节炎病情复杂,缠绵难愈,因此治疗时服药应持之以恒,一般需服药1~3个月,以图临床治愈。
本病的病本是肝肾虚亏,感受风、寒、湿邪是其基本病因,正如《金匮要略心典》所说:“历节者,遇节皆痛也,盖非肝肾先虚,难得水气,未必成厉节。”
由于肝主筋,肾主骨,肝肾先虚,邪气才能乘虚侵袭,邪郁关节,使关节肿痛,所以治疗必须抓住肝肾两虚之病本,在滋肝补肾的基础上,给以祛风除湿、温经止痛之剂治之。
在急性期以祛邪治标为主,所选桂枝芍药知母汤为这一阶段所用,方中以桂枝、麻黄祛风通阳;附子温经散寒止痛;白术、防风祛风除湿;知母、芍药养阴清热;生姜、甘草和胃调中。
本方应用得当,一般服药3~6剂,表证可解,关节肿痛减轻。如果痛较甚者,无须用止痛药,只要适当加大附子用量,与白芍相伍,以起到通络、缓筋、止痛的作用。如用药时间较久,怕附子大热伤阴耗精,可加生地以滋阴佐之。在慢性期是临床多见的症候,此阶段肝肾正气已虚,但风、湿、寒邪仍在,治疗时采用扶正祛邪的治则,选用归芍地黄汤加减治之。
方中以归芍地黄汤滋肝补肾治其本,加苍白术、秦艽、生苡仁、木瓜健脾和中,祛风利湿,附子、穿山龙温经止痛,共起治标之效。本方用药2月余,一般病情缓解,可逐渐痊愈。
在服药期间,要求患者注重调护,不要感受风寒,以免病情复发,不利于治疗。
摘自《(1980年代)70名中医临证特效法》
本书是一本经验集,书中凡是未提方名或自命方名的,均为自拟方,都属个人的经验。病名有中医病名,也有西医病名,无需统一,使读者一目了然。但某一疾病,并非一方可治,凡ー方治一病者,都属本病中的某一型、某一类,或某一种,切不可一方统治。也有一方适用于一病之各类型、各阶段者,文中自有说明。体会是作者经验所在,或为运用说明,或为要点分析,或为理论阐述。因此,欲掌握本书之方,必联系其体会中的内容。
本书分三方面内容:一是疾病之治验,二是方药之治验,三是一招一技。内容不同,体例各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