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风华》目前已经到了大明危亡时刻:土木堡之变,这个事件确实在历史上发生过,后续的历史史实是于谦坚持不迁都,还拥立了铖王朱祁钰为帝,打赢了北京保卫战,这才保住了大明江山。《大明风华》也会按照这个剧情展开,不过会增加很多宫斗戏,这也是电视剧应该有的。
也是因为土木堡之变的发生,导致很多观众产生了这样的疑问,是不是因为朱瞻基没有遵守朱棣的遗诏,没有杀掉孙若微而让朱祁钰登基,这才导致了土木堡之变?按照电视剧中的逻辑,的确如此,因为从朱祁钰在处理危机的表现的确比朱祁镇要好很多。电视剧中朱祁钰是胡善祥的儿子,而朱祁镇是孙若微的儿子,如果照电视剧来看的话,好像的确如此。以上的分析仅限于电视剧,而且每个事件的产生都是一系列小的事件综合起来引起的,所以朱祁镇的上台,未必是导致土木堡之变的主要原因。按照电视剧可以称之为蝴蝶效应,那么电视剧中朱棣遗诏的内容是什么呢?这段遗诏是由孙若微和朱瞻基一起读出来的:太孙嫔孙氏若微,谙熟文字,于军政之事,颇为用心,性子坚忍,气度开阔,若为奸恶之人,必成祸患,彼乃我朱家仇人,若日后其得子,帝又早夭,当及早诛杀之,以防有女主篡位之事,此遗诏交付太子妃,为朕之亲笔,凡我儿孙得见此诏,必力行之,违旨者不得入宗庙享受血食,钦此。从这个遗诏里并没有发现什么,只是说孙若微是个很灵光的人,如果有儿子,皇帝又造死的早,那就是主少国疑,应该杀掉孙若微,防止武则天那样的事情发生,但朱瞻基并没有遵从朱棣的遗诏,最后也没有让孙若微殉葬,而是给了她一个机会,让她能够陪伴朱祁镇长大,这实际上是违背了朱棣的遗诏。朱棣的遗诏按照史书的记载是有的,大多数明朝皇帝都有遗诏,那是由大臣们写成的,不过朱棣即使有遗诏也不会涉及到孙若微。首先孙若微是有原型的,的确是历史上的孙皇后,不过她的父亲不是景清,她是山东邹平人,父亲孙忠是永城县的主簿,跟朱高炽的张皇后是老乡,孙皇后能够进宫也多亏了张皇后的大力举荐,而张皇后也就是后来张太后也非常喜欢孙皇后,既然跟景清八竿子打不着,说孙皇后是朱家仇人也就不成立了。朱祁镇和朱祁钰两兄弟的确是异母兄弟,不过朱祁钰却不是胡善祥的儿子,史书记载,胡善祥并没有子嗣。胡善祥是锦衣卫百户胡荣的第三女,跟孙皇后也不是失散多年的姐妹,而且胡善祥被立为皇后以后,为人忠厚善良、天性贞一、举止庄重,无媚顺之态,后来是因为没有子嗣而且体弱多病而被废去皇后,当然这个是书面理由,其实朱瞻基是真的宠爱孙贵妃,也就是《大明风华》中的孙若微。土木堡之变并不是孙皇后的过错,真正的历史上并没有朱祁钰跟朱祁镇争皇位一说,真正对朱祁镇产生过威胁的是朱瞻基的五弟襄王朱瞻墡。朱瞻基驾崩的时候,朱祁镇只有九岁,真正的主少国疑,当时宫中有流传说要立襄王为帝,当时的张太后就召集群臣百官,指着皇太子朱祁镇说这就是新天子,于是大臣们都山呼万岁,朱祁镇这才成为了皇帝。张太皇太后的确有处理过国事,但是却不是亲自处理,而是委托给了辅政大臣,但是对于朱祁镇的管教还是非常严格的。当时的太监王振,也就是土木堡之变的罪魁祸首想干政,都被张太皇太后及时制止,张太皇太后还经常把王振叫过来敲打一番,甚至想杀掉王振,但始终没有下定决心,这才让王振有可乘之机。其实土木堡之变是由王振和朱祁镇共同引起的,朱祁镇对王振特别信任,朝中有威望的三杨(杨荣、杨士奇、杨溥)先后死去或者辞官,张太皇太后也去世了,这才让王振有了擅权的可乘之机。而土木堡之变也是王振引起的,是王振克扣的瓦剌的赏赐,这才导致瓦剌太师也先率军来攻打明朝,而朱祁镇则在王振的怂恿下亲征。虽然于谦力劝,但依然没什么用,于是朱祁镇命铖王朱祁钰监国,自己带着王振率领20万大军仓促亲征。朱祁镇带了不少能打的将军,但是这一切都被王振给破坏了,王振比纸上谈兵的赵括还不如,赵括至少还懂行军打仗,而王振则一窍不通,比军事演习还儿戏。尤其是撤退到了土木堡,当时大臣都建议朱祁镇迅速撤回长城以内,这样就安全了,但是王振却不允许,因为还有1000余辆辎重军车没能到达,王振害怕自己搜刮来的东西受损失,于是在这里葬送了数十万军队,皇帝朱祁镇被俘,王振被樊忠杀死,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埜等大臣战死。可见,虽然引起土木堡之变的直接原因是王振的擅权,但是给予王振权力的却是朱祁镇,朱祁镇才是土木堡之变的罪魁祸首。而至于孙皇后,不但没有罪过,反倒有功,朱祁镇被俘以后,是孙皇后在于谦的劝说下,力主坚守北京,并且立朱祁钰为皇帝,升于谦为兵部尚书,把御敌的重任交给了于谦,这才有了北京保卫战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