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纪要|永乐宫迁建工程解析
主讲人查群老师
讲座开始,查群老师首先回顾了永乐宫迁建工程的历史背景。1956年,三门峡水库建设,永乐宫位于淹没区内。鉴于永乐宫在美术史、建筑史、宗教史上的重大价值,决定将其整体搬迁保护。查群老师指出,文物异地搬迁保护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保护类型,是极少采取的一种保护方式。永乐宫迁建工程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建国初期,该工程集全国之力,涉及多部门、多学科,无论从组织形式、保护理念、工程技术等诸方面均具有开创性,为我国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工程于1956年启动,1958年底完成迁建工程开工准备工作,1959年2月工程正式开工,至1965年底基本竣工,历时整整十年。
讲座现场的我院师生
永乐宫新址鸟瞰图
永乐宫壁画迁移保护的照片
在工程管理方面,1959年3月成立的“永乐宫迁建委员会”,是一个由“中央文化部文物局”直接领导、地方各级政府配合、专业技术部门提供技术指导,自上而下严密的组织机构,它在组织管理、资源配置、财政支持、技术指导等方面形成的一套完整的机构管理配置,是永乐宫迁建工程的顺利进行、最终圆满完成的强有力支撑和保障。
最后,根据不同时期的工程档案,查群老师梳理了永乐宫迁建工程的保护理念和原则。从1959年的“古代建筑复建工程初步设计说明书”中的关于“建筑构件:槽朽残缺各构件,应尽量考虑在隐避地方加固,以少换原构件为原则, 更换时须按原样,但与旧构件又应有所区别”看到最小干预、可识别性的要求。
从1960年祁英涛先生的“关于永乐宫迁建工程的建议”里:“在一座建筑物,各种对称或同一类型的附属艺术物,更换一部分时,外观上成为‘新旧兼备’的局面,很难达到原建时的风格面貌,影响参观效果”看到希望风格统一的思路。
“在这次永乐宫的迁建工程中,关于附属艺术的复建,拟改变以前的习惯做法,采用复制品安装,将原件在当地修建条件较好的库房陈列保存”、“既利于文物保护,又利于参观欣赏,而又不损伤其原来的风格面貌”中看到改善保护环境、加强研究与展示的文物再利用的考虑等等,都反映了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的保护理念和原则。
在讲座的最后,查群老师指出没有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上下一致,不可能完成这项任务;没有学者、专业技术人员和工人儒匠沟通、齐心协力,也不可能完成这项任务;没有这么完整的档案记录和留存,对于60余年的非亲历者更是无从探其究竟。
在提问环节中,查群老师就同学们提出关于永乐宫搬迁后环境变化的影响,瓦兽件复制品的真实性以及档案资料的数据库问题进行了一一解答。
同学提问
本文已经查群老师审阅
文稿/黄雯兰
摄影/黄雯兰
编辑/奚牧凉
审核/张剑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