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茶终于要“霸屏”了,将老白茶、老普洱茶煮着喝,味道太浓了?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企鹅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凡事太浓了,都不太好。

寒冬腊月的时候,盼望着天气暖和一点。

而等到立春后,阳气逐渐生发,温度不断变高,一直等到大暑时热量浓到极致。

形成了焦灼的暑热,漫漫长夏让人闷得难受。

好不容易等到出了伏,早晚间的丝丝凉意让人松懈了一口气,不再那么闷热。

而传统的国画体系里,不求形似,而求写意。

太浓太重的色彩放在山水画当中,反倒不匹配。

像齐白石的作品,画在水中的鱼,没用一点色,也没有画水,却能让人看到江河,嗅到水的清香。

恣意的笔墨,尽情的舒展,能将游鱼们的活泼劲全都呈现在画布上。

至于舒适地享用一杯茶,也不宜喝太浓。

浓茶味苦,滋味浓酽,汤水里还有比较多的茶多酚和咖啡碱。

怕刺激的,怕失眠,怕肠胃不舒服的人,喝多了浓茶后会带来不少的困扰。

有一天和朋友出去吃饭,刚落座,服务生贴心的给我们拿来一壶煮出来的热茶。

正点着餐时,朋友顺口提了一句:煮的老白茶算不算浓茶?

实事求是来看,这当然不是了。

《2》

什么才算浓茶?

按基本的词义理解,浓是指含某种成分多。

情商极高的老苏,不动声色的夸美女和美景时写到,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浓”的含义,与淡、薄相对立。

浓眉,浓雾,浓墨,浓汤,以及浓茶等,概莫能外。

一杯浓茶由过量的茶味物质组成。因茶汤内部含有的茶多酚、咖啡碱等苦涩滋味物质数量多,所以浓茶尝起来的风味往往是苦涩刺激,没有轻柔鲜爽的感觉。论饮茶的风味体验,尝起来并不美妙、愉悦。

那平时在喝茶时,浓茶究竟是怎么来的?

很简单,靠投茶量多,添水少,泡茶时间长。

三管齐下,保管能泡出一杯浓茶。

好像我们做南瓜浓汤,先将南瓜蒸熟碾碎,再加入淡奶搅拌并煮一煮。煮开之后文火慢慢熬一会,便能尝到香甜味浓,滋阴润燥,还很养胃的南瓜羹。

泡一杯白茶,投茶量放多一点,同时注水少一些。

前一增加,后一减少,茶水比例的均衡状态被打破,泡出来的茶汤自然容易浓。

并且在用盖碗或茶壶一类的茶具泡茶时,没有及时倒出茶汤,反而是多闷十几秒、半分钟再出汤。

闷泡的时间越久,茶叶内在的滋味物质就会浸出过多。

自然而然的,整杯茶汤就闷浓了。

《3》

了解过定义后,再来看煮茶算不算浓茶?

客观看,煮茶和浓茶画不上等号。

单单认为将茶叶拿去煮,煮出来的茶汤就成了浓茶,这样的理解未免太狭隘。

其实,煮茶只是冲泡方式的一种补充。

当“煮”作为动词时,词义是将东西放在有水的锅里,用火把水煮开。

煮茶煮粥煮饭煮面,以及再文绉绉一些的词汇,煮豆燃萁,青梅煮酒 ,煮鹤焚琴等,都属于将某物煮开的范畴。

从词义解释上看,煮茶和浓茶拥有本质上的不同。

单单是用煮的方式,可不能得出一壶浓茶。

像那天出门在外面时的那壶茶,它的味道就一点都不浓反而是很淡。朋友尝试性的喝了一口茶汤就挑剔的评价说不好喝,太寡淡,没感觉。

可见将一壶茶煮浓是有前提的。要按上面提到的增加投茶量,以及延长茶叶的浸泡时间,得出来的茶味才会变浓。

纵使有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

简单的半两白米,要煮出一锅可供八口之家的浓粥,并不现实。

同样的,如果只往煮茶壶里投一小撮干茶,然后加满大半壶水后加热煮茶。

如此,哪怕是直接煮上大半天的功夫,煮出来的也未必是浓茶苦汤啊。

《4》

好茶不提倡闷,为什么还要煮?

对这个问题,连很多老茶友都想不通。

其实将话说白了,道理很简单。

将老白茶、老熟普之类的煮着喝,在煮法恰当的情况下,别有一番风味。

但闷泡就不同了,直接将内在茶味丰富的好茶闷着喝,可没有任何的积极效果。

好茶能煮,不宜闷泡的背后,可以从许多细节上找到原因。

首先,在投茶量上。

煮茶和泡茶推荐的投茶量是根本不一样的。以喝老白茶为例,标准盖碗泡茶投茶建议是5克,注水100-110ml。

但直接煮茶时,只需2-2.5克干茶便能煮出一大壶的热茶,煮茶的注水量是300-400ml。

按照这样的投茶推荐,更能喝到一杯浓淡适合,风味极佳的茶汤。

不过从这茶水的搭配比例看,将白茶闷着喝,茶汤滋味容易变浓,尝起来味道太过苦涩。

但按这煮茶的做法,茶少,水多,未必会将一壶茶煮浓。

其次,看水温的变化。

关于泡茶的水温,茶圈内有不少的说法。有说温水泡茶的,也有沸水泡茶的,还有最近几年开始变时髦的冷泡茶。

按村姑陈的立场看,为了不浪费任何一丝茶味和茶香,当然是选沸水冲泡更好。

不过回到泡茶和煮茶的对比看,热水泡茶时,不论是温水还是沸水,注水冲泡后水温都处于不断下降的状态,较难浸出深层次的茶味。

但煮茶的过程则不同,将一壶水煮沸后再投入老白茶,壶内的汤水会持续较长的沸腾时间。

受到高温的激发,白茶内部的深层次滋味更容易被浸出和释放,好茶高沸点的风味物质更能完美析出,让煮出来的茶汤获得更加柔顺的口感。

最后,从茶味的浸出效果看。

茶叶内部的香气和滋味,有不同的释放沸点。

就芳香物质而言,分高沸点,中沸点,低沸点的不同。所以沸水泡茶出汤后,趁热闻到的茶香和过一会再去闻,感受大不一样。

而茶味里面,茶多酚和咖啡碱的浸出快慢和水温的高低呈正比,而清甜爽口的茶氨酸,则在各种水温条件下都能释放。

总之可以用一个简单的物理现象解释,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快。

煮茶过程中,持续较高的水温刺激下,茶叶内高沸点的风味物质能够更充分浸出。

比如说,煮一壶陈了三四年的老寿眉饼,梗叶内部的胶质和可溶性糖等,能更加有效释放。让煮出来的茶汤更顺,口感更柔。

但在闷泡时,除了让闷出来的茶汤变得更浓重涩口外,对茶味的改进没有任何促进作用。

用盖碗冲泡白茶时,内在物质丰沛的好茶,注水后“快快的”倒出汤水,泡出来的茶汤才能更加鲜醇甘爽!

《5》

浓墨的山水画,不能当成重彩。

持续多日30℃往上的高温天气,不能理解成明媚和暖。

将老白茶煮茶喝,也不是直接就等同浓茶。

凡事先有因,才有果。

因果相连,才算是合理的逻辑。

文人的笔下写,浮云吹雪,世味煮茶。

好茶推荐煮茶,但不建议闷泡的说法,其实还与饮茶的意境有关。

煮茶喝,省去了一冲接一冲的泡茶,方便省心,还能尝到不一样的滋味。

秋凉渐起,暑去寒来时,煮茶还能暖身。

早在千年之前,某个秋冬之际,竹炉汤沸。

那位煮茶的茶圣回过身后,说道,“阳羡茶,已煮成了。”

重温那些煮茶的文字,不由让人感慨:天冷后煮壶热茶是件多美妙的事。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