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一省常常造反,数千年来都无法解决,划去此地后彻底老实了
来源 | 头条号哎呦品史
引言
据《蜀警录》记载“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后治。”意思是四川的混乱总是先于全国其他地区,四川的治理却又总是落后一步。历史上也确实如此,这里曾发生无数次的叛乱和割据,直到元代,蒙古人花费大代价将之占领,并划去其部分地域后,这一情况才得到改观,从那以后,四川几乎再未有过造反。
作为国土面积相近且都有数十个省级或州级行政区划的大国,中国同美国的行政划分有着明显的差别。美国因为被欧洲殖民的历史,殖民者们往往拿着笔在地图上一划便是一个势力范围,所以今天美国各州的边缘往往呈直线。反观中国各省的地图,其边缘都呈现出毫无规则的曲线,令人难以理解。
▲美国行政区划图
但这种看似无规则的区划,其实正是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的见证。我国目前34个省级行政区域的划分,其实都是受到了现实需要和历史传统的双重影响。有些省份,其界线可能会采取明显的山川湖泽,比如陕西和山西的边界就是黄河,山西与河北的边界就是太行山。而大多数省份的辖境、边界乃是不断调整的,并不只受地理影响,比如四川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
01
古人常说“天高皇帝远”,近代广西军阀李宗仁也曾描述广西是“无处无山,无山无洞,无洞无匪”,究其原因,就是受制于以前落后的生产力和极为不便的交通条件,一些相对封闭的地区很容易出现自成一体或者聚匪藏兵的情况。
▲蜀道遗址
各位读者不妨设想一下:如果一个地区本身对外交通进出不便,居民之间抱团结营,自给自足,地区长官再怀有野心,那么一旦中央发生动荡或者中央政府势力衰落,那么会发生什么呢?历史给我们的标准答案是:不遵王命、割据一方。其中的典型范例便是古代云贵和两广地区,这里便时常时常出现叛乱和割据政权。
今日的四川可说是西南一哥,人称“天府之国”,其全省面积共约为48.6万平方公里,不可说不大了。但若是与古代的“完整版四川”比起来,却是天差地别。四川,古为巴蜀,汉朝时名为益州,唐朝称剑南道,后来直到宋朝时因分为川峡四道而得名“四川”。从史料中统计,自秦朝统一中国直至今天,四川地区共出现14个割据政权,造反事件更是多如牛毛,多达数百次。应该说,每个朝代,四川地区都会出现这种割据,人们耳熟能详的包括东汉末年的刘焉与刘备、西晋末年李特、明末张献忠等。
▲剑门关
02
四川的这一历史,主要源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四川的北方是中国南北分割线秦岭,西边则有巨大的横断山脉,东面为丘陵地带,南面则是发展相对落后的区域,这实际上造成了正是一个封闭独立的空间。子渊曾从湖北乘高铁前往成都,一路上的地形令我印象深刻,在离开湖北宜昌以后,6个小时的时间,火车竟然无时无刻不在穿山钻洞,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可以想见有多么的易守难攻。其次,四川中央是土地肥沃的成都平原,物产丰饶,也少见洪旱灾害,这也给了割据政权以经济支持。因此,就如同李白在《蜀道难》中所写:“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四川实在有割据的条件!
▲诸葛亮及刘备隆中对策剧照
所以对野心家来说,乱世之中,进取四川是个很好的选择,这里进可并吞天下,退可偏安一隅。正如诸葛亮“隆中对”中第二步便是取得益州(今日四川),而第三步则可以从益州出兵恢复汉室天下。割据四川虽然容易,但野心家们还需要牢牢掌控一个地方,才有逐鹿中原的机会。这里就是有着“川蜀北户”之称的汉中。
汉中是四川北面的屏障,只有得到汉中才算是真正得到完整的四川。汉中的重要性在历史上已经被验证过无数次了,比如秦国在灭亡六国前先打蜀国,其灭蜀便是先据汉中次下四川;曹魏进攻蜀国,同样需要钟会攻入汉中夺其命脉。而反过来呢,无论割据者是谁,他都要得到汉中,比如刘邦被封为汉王,属地四川,他便是先拿下汉中才有机会和项羽争霸天下,刘备亦如此。正因为汉中的独特位置优势,无论谁割据四川,都会第一时间进攻汉中,这样,才能占据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优势。
▲蒙古铁骑剧照
03
公元十三世纪时,蒙古人南下灭宋,苦攻数十年而不下,在军队进入四川后,更是死伤惨重,甚至蒙古大汗蒙哥最终也倒在了四川钓鱼城下。后来,迫不得已的蒙古军队只能借道西藏,再经云南从四川南部打进来,才最终实现了对四川的占领。蒙古军队在四川折戟沉沙的事实,最终促使统治者改变四川行政区划,将汉中之地从四川分离出来,交由陕西行中书省管辖。
▲元代四川行省地图
自元代开始,汉中隶属陕西的行政划分就这么确立下来,明朝是这样做的,清朝也是如此。从汉中分离开始,四川确实不再有大规模的造反割据事件,就算偶有一些野心家妄称天命,其行为也无法动摇统治王朝的根基。民国时期,四川地区曾划出一部分成立西康省,但寻即撤销。1949年,新中国成立,四川省的面积短期内曾因西康省撤销而增加,但在重庆被设为直辖市后,四川的面积再度减少,最终形成了如今的模样。
结语
四川在历史上经常处于割据状态,其地理环境是一个重要因素,但单单将汉中划出去,只能治标不治本。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既要大力发展经济,让人民吃饱饭,还需要继续投入建设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设施,将四川和全国紧密结合,谁又会造反呢?
参考资料:《蜀警录》、《读史方舆纪要》、《四川历史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