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看待人生五味,酸甜苦辣咸的本义

在人生的经历中,我们会尝遍酸甜苦辣咸,今天我们就讲讲这五味:酸、甜、苦、辣、咸!

“酸”的本义是喝酒之后走路不稳

酸,籀文(酒坛,代醋)+(夋,小孩脚软、站立不稳),本义是喝酒之后走路摇摇晃晃的样子。因为含“夋”的字都和走路不稳定有关系。后意思延伸为健康欠佳,身体酸软无力。至于现在的“酸”,也可以理解为酒放坏了,有了不好的气味,让人感到不适。从而引申为像醋一样的气味。篆文基本承续籀文字形。

《说文解字》:酸,酢也。从酉,夋声。关东谓酢曰酸。意思是::酸,醋。字形采用“酉”作边旁,采用“夋”作声旁。关东地带称“酢”为“酸”。

“甜”的本字是

“甘”是“甜”的本字。甘,甲骨文字形在“口”中加一横指事符号,表示口腔、舌头所体验到的舒服、美妙的味觉。当“甘”被习惯性用于书面语境后,籀文再加“舌”另造“甜”代替。造字本义:形容词,味觉上美好如蜜的快感。有的籀文由“舌”、“人”会义。篆文基本承续籀文的字形。楷书甜调整左右顺序。“甘” 作为形容词与“甜”同义,但“甘”多用于书面语境,“甜”多用于口语语境。

《说文解字》:甜,美也。从甘,从舌。舌知甘者。

“苦”是古老的植树

苦,篆文(植物)+(古,古老),表示古老的植物。造字本义:名词,采集时代发现的一古老植物,种味似黄连的荼草。隶书苦将篆文字形中的“艸”写成“艹”。后引申为多种意思:如苦味,跟“甘”、“甜”相对;痛苦;困苦等等。

《说文解字》:苦,大苦,苓也。意思是:苦,非常苦,苓草。

辛甚曰“辣”

要知“辣”的意思先得了解“辛”的本义。

“辛”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构型说法不一。一种说法为象形字。甲骨文字形是一把平头刀的样子(图1),上部是刀头,下部是一个长刀把,可用手握。两边有叉,可切割,尖端锐利可刺,是用来在有罪的人和俘虏脸上刺字的刀具。本义就是刑刀。服罪的过程是艰苦的,所以有“辛苦”“辛劳”等意思。另外,使人感到刺激甚至痛苦的除了罪责和困苦之外,还有辣味的食物,所以辛还引申为葱、蒜等带刺激味道的蔬菜及辣味,双音词“辛辣”就是由此而来。

另一种说法也是象形字,但不是刀的形状,而是木柴或树枝的形状。远古时代,奴或罪人是不许戴帽子的,只能把树枝或草茎缠在头上,所以头顶“辛”就是罪人。因为古代的“辛”是“薪”的本字,像木柴。头顶“辛”也就是头顶木柴的罪人。

还有人认为,甲骨文的“辛”字用两个树杈捆扎而成,是捕捉俘虏和押运罪人的工具,类似于“枷”这样的刑具。从这个意义上讲,“辛”的本义也是罪。

在早期金文(图2、3)里,“辛”这把刑刀以轮廓形变为实体,最上部加了一横指事符号,表示要铲割的东西。到周代又在竖画的中部增加一点作装饰(图3),战国时期点变成短横(图4),可能表示刀把的“挡手”所在。隶、楷便相沿金文发展成为今天的“辛”字。

《说文解字》:辛,秋时万物成而孰;金刚,味辛,辛痛即泣出。意思是:辛,在四时中代表秋,入秋万物长成而熟落;辛在五行中代表金,金的特性刚硬;辛也代表辛味,辛辣痛苦就会流泪。

“辣”,形声字。从辛,剌( là)省声。本义:辛味。

《广雅》:辢,辛也。

《通俗文》:辛甚曰辣。

“咸”本义全民皆兵

咸,甲骨文(戌,大戈)+(囗,聚邑),表示全民皆兵。造字本义:动词,全民皆兵,武装御敌。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古人称军队守城为“或”,称全民皆兵为“咸”。

咸,既是声旁也是形旁,引申义表示全、都。咸的繁体字“鹹”,金文(咸,全)+(卤,盐),表示全是盐。造字本义:形容词,菜里尽是盐,形容盐味重。篆文调整结构。鹹简化为咸后,现在咸的本义用得很少了。

中医如何看待酸、甜、苦、辣、咸

我国传统中医认为,酸、甜、苦、辣、咸分别与人体的五脏相对应,各有其作用。

中医典籍《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而《彭祖摄生养性论》中强调:“五味不得偏耽,酸多伤脾,苦多伤肺,辛多伤肝,甘多伤肾,咸多伤心。”说明五味适量对五脏有补益作用,过量则会打乱人体平衡,对脏器造成损伤。

酸多伤脾。 酸味可以补肝,青梅、山楂、柳丁等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能克制肝火、补肝阴。 但酸多伤脾。过多的酸味食物会引起肝气偏胜,克犯脾胃,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多食酸,而肉胝皱而唇揭”,脾主肌肉,其华在唇,因此,消化功能不好、饭后胃胀、大便溏稀、言语低微等脾虚症状的人,要注意少吃酸食。

甘多伤肾。 甘味可以补脾,山药、南瓜、米饭、红薯等甘味食物,是补养气血、调和脾胃的帮手。 但甘多也伤肾。过多的甜食会引起脾气偏胜,克伐肾脏。“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肾主骨藏精,其华在发,因此甜味的东西吃多了就会使头发失去光泽、脱落。经常腰膝酸软、耳鸣、耳聋等肾虚症状的人,要适当控制甜食的摄取。

苦多伤肺。苦味能补心,常吃苦瓜、莲子心等,能清热泻火,治疗心火旺盛引起的失眠、烦躁等。 但苦多会伤肺。过多的苦可能造成心火太旺,而克制了肺气。所以当我们吃入的苦味东西过多时,就会损伤肺的功能。“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肺主皮毛,苦味太多,皮肤可能失去光泽,毛发容易脱 落。如果你是容易感冒、咳嗽、咳痰等肺气虚表现的人,要适当控制苦味食物的摄入。

辛多伤肝。辛入肺,常吃辣味食物葱、姜、蒜等,可发散风寒、行气止痛,有助宣泄肺气,防止外邪犯肺。 但辛多易伤肝。过量食用辛辣食物容易引起肺气偏胜,克伐肝脏。“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肝藏血,主筋,辛味太多,会导致筋的弹性降低,血到不了指甲,就会易脆、易裂,也会影响血液输送。因此,经常有头晕目眩、面色无华、视物模糊等肝虚症状者,应少吃辣。

咸多伤心。 咸味可以补肾,咸味食物是指海带、海藻、紫菜、螃蟹等天然咸鲜的食物,而不是多吃盐,它们与肾气相通,能滋养肾精、软坚散结。 但咸多能伤心。“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心主血,其功能不足可使血脉凝聚,脸色变黑。咸味吃多会造成肾气过盛而克制心气,损伤心的功能。有心悸、气短、胸痛等不适的人,一定要少吃咸。

人生几十年,酸甜苦辣咸,各种滋味都有,故称“百味人生。”有人把它们概括成人生的五味:

1、酸代表人生中的辛酸与努力;

2、甜代表你的幸福感觉;

3、苦代表着你遇到的痛苦与磨难;

4、辣代表着你遇到的意外和令你激动的过往;

5、咸代表着你时时品味的人生滋味。

人生就是一个调味瓶, 好好品味你的人生吧,每一种滋味都是你的历练!

(0)

相关推荐

  • 心欲苦

    ​心欲苦: 五味所合: 心欲苦, 肺欲辛, 肝欲酸, 脾欲甘, 肾欲咸 意同五味所入 五味五脏 相宜之意 心欲苦, 肺欲辛, 肝欲酸, 脾欲甘, 肾欲咸, 五味所合 五味五脏相宜 意同五味所入 中医应 ...

  • 撤字

    "勶"和"撤"是"徹"的异体字.徹,甲骨文 (鬲,煮具.餐具) (又,抓.拿),表示拿走餐具.金文 在甲骨文字形基础上加"火&qu ...

  • 不谦真人论五味

    五味应五藏,咸应肾,甘应脾,酸应肝,辛应肺,苦应心. 饮食百药皆入五味. 食欲咸则肾急,食欲甘则脾急,食欲酸则肝急,食欲辛则肺急,食欲苦则心急.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 ...

  • 古人如何看待人生五味:酸、甜、苦、辣、咸,它们的本义出人意料

    在人生的经历中,我们会尝遍酸甜苦辣咸,今天我们就讲讲这五味:酸.甜.苦.辣.咸! "酸"的本义是喝酒之后走路不稳 酸,籀文(酒坛,代醋)+(夋,小孩脚软.站立不稳),本义是喝酒之后 ...

  • 妹子唱《活着为啥这么难》唱出人生的酸甜苦辣咸催人泪下配音视频

    妹子唱《活着为啥这么难》唱出人生的酸甜苦辣咸催人泪下配音视频

  • 人生五味,好时酸甜苦辣咸巧克力综合测评

    人生有五味,酸甜苦辣咸,五味尝尽,人生方不虚度. 这是我无意当中发现的奇味,我还是第一次见到酸甜苦辣咸五块一组的巧克力.光是尝遍人生五味这个概念我就忍不住下手了,至于味道呢,我们就来慢慢品,细细说. ...

  • 聊生活酸甜苦辣咸,说吃喝x赌抽!1300全新节目《五味杂谈》今日开播!

    说起三个大男人,您会想到谁? 是忠肝义胆.桃园结义的的刘关张? 还是机智勇敢,嫉恶如仇的三个火枪手? 还是搞怪风趣,温暖人心的三个和尚? 从2021年4月1日开始,每天下午1点到2点,您可以在最熟悉的 ...

  • 五味养生法 巧用酸甜苦辣咸

    目录: 第一章:五味养生法 巧用酸甜苦辣咸 第二章:五味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编者按:酸甜苦辣咸五味不仅滋味不同,其作用也不一样:多吃甜能补虚缓急:多吃酸味能敛肺涩肠:多吃苦可以降泄燥湿:多吃咸能软坚散结 ...

  • 人生百悟-16:人生酸甜苦辣咸

    人生百悟-16:人生酸甜苦辣咸                                                                   人生几十年,酸甜苦辣咸,各种滋味都有 ...

  • 人生是一碗酸甜苦辣咸的汤,你可以尝到每一种味道

    人生是一碗酸甜苦辣咸的汤.你可以尝到每一种味道.我们别无选择,只能适应. 生活中太多的痛苦和不幸是因为渴望像别人一样生活,而不是像你自己一样生活. 人生要面对很多选择,有的是机遇,有的是陷阱,此时我们 ...

  • 读书有五味,酸甜苦辣咸

    酸是读书的第一等滋味 酸可以理解成辛酸.而读书能读出辛酸之情的,在我看来,首推梁启超先生.梁实秋写过一篇文章,叫<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任公是梁启超的字.梁实秋先生说,大约在1921年 ...

  • 自媒体收藏类专栏写作五味杂陈:酸甜苦辣咸

    写完这篇文稿算是这个"古董(铜镜)收藏与青铜文化常识"专栏完结,从2018年10月16日发表第一篇文稿<中国古代铜镜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蕴>,到今天(2021年10月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