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唱片漫谈——曾经是苏联唯一的唱片公司Мелодия

在旧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出现了很多新气象,包括音乐也是一样。曾经是重要军港的海参崴(Vladivostok),很难想象会出现摇滚音乐节,在四天的时间里,来自俄罗斯和亚洲的40多个乐团在俱乐部、公园和大广场上免费演出,在距离高大的远东苏维埃政权战士纪念碑的不远处,接受观众的掌声。这就是V-Rox音乐节,被标榜为俄罗斯首个此类摇滚音乐节与美国SXSW有许多相似之处。规模宏大的SXSW(西南偏南)每年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奥斯汀举行,是包含了电影、交互式多媒体和音乐的艺术节与大会。V-Rox音乐节体现了互联网滋养下的音乐文化影响之广,他们将布鲁克林和上海的骨灰级嘻哈爱好者联系在了一起,乐迷从乌克兰和西伯利亚远道而来,25年前还严禁外人参观的海参崴,至少在那几天里成为了国际艺术领域的灯塔。
曾经,在旧体制下苏联只有一家国营唱片公司Melodiya,现在也出现了几家小唱片公司,如Vista Vera唱片公司,1994年由TamaraParshina 创建于莫斯科,主要录制俄罗斯和西欧的交响乐、室内乐、器乐和声乐作品。他们在录音室和音乐厅录音,同时也重制一些独特的历史录音,是一家质量高度专业化、声音质地和性能精良的唱片公司。由于这家公司有俄罗斯顶级音乐家的赞助,甚或一些曾经淹没在前苏联体制的音乐界大腕纪录,都将给全世界音乐爱好者带来不可低估的福音。比如钢琴家索弗朗尼茨基(Vladimir Sofronitsky,1901-1961),他分别在列宁格勒和莫斯科音乐学院担任教授,一生的演奏生涯鲜为西方所知,但他确立了自己作为最伟大的斯克里亚宾(AlexanderScriabin,他的岳父)的诠释者的地位。索弗伦茨基的演奏闪耀着即兴的灵感火花,充满个性和浪漫气息,他的音乐会就是一次神圣的圣宴,虽然录音从未流传到西方,但在祖国他却是一个传奇。出生于乌克兰的钢琴大师里赫特称索氏为“神”;曾任莫斯科音乐学院院长的涅高兹(Genrikh Nejgauz)让他的学生不要错过索弗伦茨基任何一场音乐会;20世纪最伟大钢琴家之一的吉列尔斯得知其死讯时,不禁叹道:“世间最伟大的钢琴家离我们而去了!”透过Vista Vera唱片公司,我们终于有机会欣赏到这位隐没大师的音乐演出。

Melodiya唱片公司的档案室,藏品之丰富可以说是古典音乐的瑰宝

不过要说起音乐宝藏,Melodiya更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冠军。香港上扬爱乐曾出版一张《Sound of Melodiya》,内容包括Melodiya一些经典录音,不乏莫斯科大剧院(TheBolshoi Theatre)管弦乐团演出的《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序曲,传奇小提琴家柯冈灌录的帕格尼尼小提琴奏鸣曲,以及钢琴家金斯伯格(Anton Ginsburg)和大提琴家夏弗朗合作的舒曼作品等等。除去上述演奏者及乐团外,Melodiya唱片公司与上世纪五十至八十年代活跃在乐坛的几乎所有苏联知名音乐家合作无间,包括指挥家穆拉文斯基,小提琴家奥伊斯特拉赫以及钢琴家里赫特。这些知名演奏家获Melodiya邀请,灌录柴可夫斯基和肖斯塔科维奇等在内的伟大俄罗斯作曲家作品。对于喜爱古典音乐的人来说,Melodiya的音乐数据库,几乎称得上是欧洲古典音乐的一座小型博物馆。事实上利用二战中从德国人手中获得的录音设备,自1946年起苏联已经开始大规模的录音计划,因为Melodiya是国营公司,没有经济压力,录音作品数量惊人,拥有超过23万种各类录音,品类之多绝对世界第一。
Мелодия(Melodiya),中文意为“旋律”,于1964年成立,隶属于前苏联文化部。Melodiya的录音室分布在莫斯科、列宁格勒、塔林(爱沙尼亚的首都)、里加(拉脱维亚的首都)、维尔纽斯(立陶宛的首都)、第比利斯(格鲁吉亚的首都)、阿拉木图(哈萨克斯坦的首都)和塔什干(乌兹别克斯坦首都)等城市,每个加盟共和国都有一家“Melodiya商店”。Melodiya以多种流派(从轻音乐到古典音乐,从民间传说到所有加盟共和国作曲家的作品)展示了上个世纪的声音历史,也成为了几代民族音乐遗产的守护者。当年的Melodiya可谓财力雄厚,虽模庞大,单以1973年为例,Melodiya一共发行了1200张黑胶唱片,在全世界超过70个国家售出将近两亿张唱片。Melodiya鼎盛时期,正逢美苏两国冷战,有趣的是这一苏联国有唱片公司并不排斥所谓的资本主义音乐产品,曾为西方国家的流行、摇滚和爵士音乐人,如ABBA、Paul McCartney和Bon Jovi等发行唱片。不过这些唱片都要通过政治审查,披头士乐队在苏联发行的黑胶唱片《Abbey Road》,原本17首曲子,最后只收录了《章鱼的花园》、《Something》和《一起来》等三首歌。
知名音乐家如小提琴家奥伊斯特拉赫、钢琴家里赫特和大提琴家罗斯特罗波维奇等人,也与当时“资本主义阵营”的著名指挥如卡拉扬等,曾有过相当愉快的合作经历。1969年,四人合作的贝多芬《三重协奏曲》由EMI唱片公司发行,而当年Melodiya唱片进入北美市场的时候,EMI正是其代理商。都说音乐是超越国界和意识形态的语言,此言果真不虚。丰富的音乐宝藏自然有历史原因,1922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CCCP /俄语或USSR/英语)成立后,虽在意识形态、政治文化上采极权统治,但古典音乐的悠久传统持续,仍然培养出了无数的杰出艺术家。然而艺术家的心是关不住的,许多人借机逃到西方世界去了,逃不出去的只好把自己的思绪都寄托在艺术上。有些尽全力挥洒,让技艺更为精进;有些则在压力下,融合苏维埃式艺术成就了不一样的文化样貌。
把此时期重要的音乐家罗列一份名单,都足以让西方世界为之疯狂,象是作曲家拉赫曼尼诺夫(Sergey Rachmaninoff,1873-1943) 、史特拉汶斯基 (Igor Stravinsky,1882-1971) 、普罗高菲夫 (Sergei Prokofiev,1891-1953) 、肖斯塔高维奇(Dmitri Shostakovich,1906-1975)。指挥家库塞维兹基(Serge Koussevitzky,1874-1951) 、库尔茨 (Efrem Kurtz,1900-1995) 、穆拉文斯基(Yevgeny Mravinsky,1903-1988)、康德拉辛(Kyrill Kondrashin,1914-1981) 、鲁道夫·巴夏 (Rudolf Barshai,1924-2010) 、斯维特兰诺夫 (Yevgeny Svetlanov,1928-2002) 、罗日杰斯特文斯基 (Gennady Rozhdestvensky,1931-2018) 、费多谢耶夫(Vladimir Fedoseyev,1932) 、阿胥肯纳吉 (Vladimir Ashkenazy,1937) 、泰密卡诺夫 (Yuri Temirkanov ,1938) 、普雷特涅夫(Mikhail Pletnev,1953) 等。小提琴家则有米夏·艾尔曼 (Mischa Elman,1891-1967) 、海飞兹 (Jascha Heifetz,1901-1987) 、奥伊斯特拉赫(David Oistrakh,1908-1974)、柯冈(LeonidKogan,1924-1982)、基东·克雷默(Gidon Kremer,1947) 等。钢琴家同样人才辈出,除了索弗朗尼茨基 (Vladimir Sofronitsky,1901-1961) ,还有霍罗威茨 (Vladimir Horowitz,1903-1989) 、舒鲁拉·切卡斯基(Shura Cherkassky,1911-1995) 、尼基塔·马加洛夫 (Nikita Magaloff,1912-1992) 、里赫特(Sviatosláv Ríkhter,1915-1997) 、吉列尔斯(EmilGilels,1916-1985) 、尼古拉耶娃 (Tatiana Nikolayeva,1924-1993)、拉扎尔·贝尔曼 (Lazar Berman,1930-2005) 等一众好手。另外大提琴家丹尼尔·夏弗朗(Daniil Shafran,1923-1997) 与罗斯卓波维奇(Mstislav Rostropovich,1927-2007) 都名闻遐迩。乐团部分也有列宁格勒爱乐管弦乐团、莫斯科大剧院管弦乐团、鲍罗丁四重奏组等世界一流演奏团体。
著名指挥家罗日杰斯特文斯基最早是全联盟广播电视台大交响乐团(后来改名为柴可夫斯基大交响乐团,与俄罗斯国家管弦乐团并列为莫斯科水平最高的两个乐团)的指挥,他在Melodiya留下许多苏联观众完全不认识的杰作。例如他是苏联第一个录制布鲁克纳、西贝柳斯和法国作曲家奥涅格(Arthur Honegger)所有交响曲,以及普罗高菲夫的交响乐和芭蕾舞剧的人,在俄罗斯拥有教父般的地位。1982年罗日杰斯特文斯基创立苏联文化部管弦乐团,1990年该团更名为苏联爱乐,1992年再更名为莫斯科国家交响乐团,现在名称应该是俄罗斯国家交响乐团,想听他的录音当然要找Melodiya。有一则关于罗日杰斯特文斯基的轶闻,2008年他赴美将指挥波士顿交响乐团演出艾尔加的大提琴协奏曲(由美国大提琴家LynnHarrel独奏)、勃拉姆斯及柴可夫斯基等作品,临演前大师却罢演了。当时高龄77岁的他身体还硬朗的很,他不仅准时到了波士顿,还和乐团进行了彩排。他发现大提琴家Harrel显眼的大头照几乎填满音乐会海报,而大师的照片不仅没挂上去,名字也以小字体敷衍地塞在海报一角,而乐团宣传手册介绍了二位年轻指挥,却独缺他的名...,令大师深感被波士顿交响乐团的管理阶层羞侮。要知道罗日杰斯特文斯基成名甚早,先后担任瑞典斯德哥尔摩爱乐、BBC交响乐团、维也纳交响乐团及苏联文化部交响乐团总监的职务,他从未被如此无礼的对待。于是大师决定捍卫自己的尊严,一怒之下愤而取道巴黎回到莫斯科,音乐会...不指挥也罢。
这套《Bolshoi-Best Of Melodiya》收录了莫斯科大剧院在Melodiya的精华录音,很值得收藏。Bolshoi全名为莫斯科大彼得罗夫大剧院,是世界十大歌剧院之一,离红场很近,1856年落成后一直保存至今
另一位指挥穆拉文斯基是作曲家肖斯塔高维奇的好朋友,也是他作品的第一位诠释者,他是另一支著名管弦乐团列宁格勒爱乐交响乐团的指挥。乐团成立于1882年,是俄罗斯最古老的管弦乐团,1917年俄国革命后改名为彼得格勒国立爱乐乐团,在苏联的建立者列宁去世后三天,彼得格勒改名为列宁格勒,因此乐团也改名为列宁格勒爱乐交响乐团。1991年,随着列宁格勒复名为圣彼得堡,乐团也改称为圣彼得堡爱乐交响乐团,今天在指挥家泰密卡诺夫的带领下,仍为世界顶尖的管弦乐团之一。乐团在穆拉文斯基担任指挥时期,建立起了最佳名声,虽然当时很少前往西方世界巡回演出,但穆拉文斯基的录音室和现场录音成了世人认识它们的管道,肖斯塔高维奇的七首交响曲就由穆拉文斯基进行世界首演,当然录音都在Melodiya。此外穆拉文斯基在Melodiya录制的莫扎特;贝多芬、韦伯、舒伯特、勃拉姆斯、瓦格纳、布鲁克纳、理查德·施特劳斯、柴可夫斯基、斯特拉文斯基等作品,对于古典音乐欣赏者来说都是真正的瑰宝。

Melodiya唱片公司旗下的音乐家多得令西方世界讶异与羡慕,指挥家罗日杰斯特文斯基Gennady Rozhdestvensky

世界上只有极少数唱片公司能拥有与Melodiya相媲美的独奏家阵容,其中不乏20世纪最伟大的音乐家。以钢琴家里赫特为例,他被认为是巴赫音乐的最佳诠释者之一,拥有跨越三个世纪的庞大音乐曲目;吉列尔斯是最杰出的浪漫主义音乐演奏家之一,也是战后第一位到美国演奏的苏联钢琴家,他录制了几乎完整的贝多芬奏鸣曲。钢琴巨匠鲁宾斯坦听过吉列尔斯演奏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不禁感概说,如果这位年轻人到美国发展,我只好卷铺盖走人!此外还有微妙的“斯克里亚宾主义者”索弗朗尼茨基;巴赫和肖斯塔高维奇复调音乐的深刻诠释者尼古拉耶娃等,他们在Melodiya有相当数量的精采录音。Melodiya保存了众多小提琴家奥伊斯特拉赫和柯冈的表演,犹太裔小提琴家奥伊斯特拉赫1937年获首届伊丽莎白王后国际音乐比赛一等奖,之后每年在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厅演出多达一百次,是上世纪苏联最伟大的小提琴家之一。柯冈号称是奥伊斯特拉赫的继承者,风格却截然不同,1951年在布鲁塞尔获伊丽莎白国际小提琴比赛第一名,后与钢琴家吉列尔斯、大提琴家罗斯卓波维奇组成三重奏团,他的演奏情感充沛、气势雄伟、色彩富于变化。西方世界柯冈留下的录音不多,更因早逝而来不及听到举世给他掌声,其实单声道版本不少,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版本至少就有7个,而早期录音多在Melodiya。
很难估算Melodiya多年来为苏联百姓发挥多大的教育作用。尽管苏联体制下,杰出的独奏家和乐团全国巡演甚至会到最偏远的城镇和定居点,但Melodiya唱片透过留声机,才有机会将音乐艺术真正带入每个家庭。早期苏联政府在民生经济方面,大幅落后西方世界,在肚皮尚未喂饱之前并没有什么娱乐产业,1964年成立属于官方的唱片品牌Melodiya,其本意也不是“娱乐”,而仅是当成“文献”保存而已。这从早期唱片封套就可看出,有时封套就是一张白纸,印上曲目、演奏者名字而已。Melodiya录音有好有坏,加上压片技术绝非英美等国的对手,包装简陋,还是让人看不懂的俄文,尽管有无数的宝藏,却很难引起乐迷的购买欲,市场价格大多便宜。幸好西方世界对这些俄国艺术家甚为崇拜,有不少唱片公司向Melodiya买版权来重新发行,其中以 EMI 、德国EURODISC、日本JVC、法国Harmonia Mundi为主,不论压片、整体包装,都比原版的Melodiya好多了,世人也才有机会认识更多的苏联时期录音。Denon或许是引进苏联录音遗产最系统的一家公司,甚至一度将俄国珍品当成公司的一个独立版块来操作,也是用心良苦了。
尽管苏联一些音乐大师也在国外大公司录音,但有相当数量,尤其是早中期录音都是Melodiya独有。此外,该公司系列录制的19世纪及20世纪苏俄作曲家的作品很多都是首次录音,对喜爱苏俄音乐的人尤其珍贵,因为各种因素Melodiya数据库中有不少都未曾出版过。例如1978 年苏联最好的指挥家之一康德拉辛外逃,导致他的所有唱片都被禁止发行。康德拉辛从1956起成为莫斯科爱乐首席指挥,1979年当他在荷兰巡回时突然寻求政治庇护。很快受聘为皇家阿姆斯特丹大会堂乐团的第二把手(首席指挥是海廷克Bernard Haitink )。1981年他成为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首席指挥,但在上任之前突然逝世,他是苏联第一个与莫斯科爱乐管弦乐团合作录制马勒和肖斯塔高维奇所有交响曲的人,但这些录音在苏联从未出现过,后来的重新再版具有重要象征意义。
1994年Melodiya与BMG签约,由BMG代理出版唱片至2012年,仍使用Melodiya的品牌。鉴于原母带录音质量不高,BMG先在莫斯科做数码处理,然后送柏林做20bit处理,使新版的唱片在音质上得到大幅度的提高。BMG合同到期后,该公司开始通过自己的渠道发行与销售唱片。国内市场出现过10张CD一套的《穆拉文斯基专辑》和《里赫特专辑》,11张一套的《俄国钢琴学派第一辑》,6张一套的《柴科夫斯基交响乐全集》,10张一套的《肖斯塔高维奇交响曲全集》,5张一套的《俄国合唱音乐全集》等。1989年苏联解体,Melodiya一面整理过往经典录音,一面为古典音乐开拓年轻受众群,公司形象也一改以往的严肃气质,愈发变得俏皮生动起来。最近几年,随着数字媒体及互联网技术的兴起,历史悠久且库存丰富的Melodiya也开始将珍贵的历史录音数字化,在iTunes上播放或发售。
不过Melodiya终究无法抵御残酷的市场经济挑战,从2007年开始,Melodiya多次尝试私有化,但一旦涉及到安全保管有声资料库的问题便被喊停,政府决定在清点和审计之后,把Melodiya珍贵的音乐宝藏转移到俄罗斯联邦档案署。显然俄罗斯政府财政有困难,俄罗斯联邦国有财产管理局最后居然把Melodiya拍卖给了一家名为Formax的私人公司,总价约折合3600万人民币(3.296亿卢布),实际上Melodiya所拥有的两处房产本身大致就相当于这个价位,换言之,该公司不计其数的录音宝藏根本就等同于白送。我不知道这算不算贱卖国有资产,因为没人能估算始建于1910年的音乐数据库价值几何,其中许多是独一无二,并且从未发布过的。据统计,数据库中大约有170万分钟的录音,也就是每天24小时不间断播放,需要100年才能听过一遍。这些录音包括俄罗斯最杰出的音乐家们的经典演奏、整个苏联时期的音乐作品、宇航员和科学家们的声音、俄罗斯文学巨匠们亲自朗读自己作品的录音等等。你能想象在Melodiya仓库的模拟磁带与黑胶唱片中,居然能听到大文豪托尔斯泰、诗人马雅科夫斯基、曾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却拒绝领奖的传奇作家帕斯捷尔纳克、俄罗斯文学史上员著名的女诗人阿赫玛托娃的朗读?或者前总书记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切尔年科,以及列宁和斯大林的讲话录音等。Formax LLC这家鲜为人知的私人公司,2015年才由MikhailSukontsev和DmitrySmirnov二人注册成立,目前主要业务是出售音乐版权,今后Melodiya会何去何从犹在未定之数。
当然有人会感慨这么多音乐大师珍贵的记录,加上数量庞大的音乐遗产,在现实面前却是一文不值。也有人提出不同意见,这次特殊条件的收购或许反倒帮助它续命。当我们漫步于博物馆欣赏艺术珍品固然是赏心乐事,但很少有人想到照顾这些宝物是相当麻烦的事情。例如被誉为中国山水画最高境界的长卷,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可能几年才能展出一次,很多珍宝都需要细心的维护,或许更让人意想不到的,就是不少东西来到博物馆时已经四分五裂。人们习惯于将录音遗产视为无形的宝物,而最终来到听者手中的唱片,所需的一系列“后台工作”也是很多人未必意识到,却着实相当繁重,而且耗资巨大的。更关键的是俄罗斯录音工业一贯商业化程度不足,同时被隔绝于世界的唱片发行体系之外。如前所述,苏联唱片公司录音的目的不是作为优秀文化输出,而是将优秀文化保存起来。因此苏联的录音设备或录音技术明显落后于西方,既没能打开国际市场,又没有开发内需市场,造成近乎纯“博物馆化”的局面。简单的说,Melodiya的录音与唱片不吸引人,市场需求不强,很难获得源源不断地资金援助。
录音效果不稳定,是Melodiya一个很大的问题,而且一直延续到苏联解体。让人深感好奇的是:二战后的苏联成为两强之一,也是科技大国,同时又重视音乐艺术,但为何它的录音却不长进?就算不与DECCA、RCA、EMI这些大品牌相比,在兄弟阵营中,苏联的录音水平比不上东德,人们尚可理解;比不上捷克,也勉强能接受,有时连波兰和匈牙利也比不上,就真的很让人莫名了。毫不夸张地说,在苏联是一切都有可能发生的。1971年吉列尔斯与穆拉文斯基指挥的列宁格勒爱乐合作,演出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的现场录音,这样的铂金组合理应让人欢呼,真正的录音效果却让列宁格勒爱乐标志性的弦乐退化成单纯的背景,铜管的威力也消失过半,听起来和收音机没太大区别,从保存经典文化的角度来说,这个录音师堪称俄罗斯民族罪人。
旧苏联着意向世界展示自己的文化实力,派出很多音乐家参加国际比赛,的确让举世瞩目。但将当时录音的质与量和同时期西方商业录音进行对比,乐迷们简直要两脚狂跳,然而想跳脚的还不只是乐迷,或许也包括当时西方某些急于挖宝的制作人。EMI的传奇制作人瓦尔特·里格(Walter Legge)并非在赛场上,而是在苏联驻伦敦的大使馆里听到了奥伊斯特拉赫的演奏,惊为天人之余立刻想和他签约灌录唱片。但彼时和苏联的音乐家合作录音几乎是没有前例的,也无法直接和小提琴家的经纪人谈。里格设法托人向苏联官方转达了合作的意愿,无奈人算不如天算,不久之后二战爆发,里格的邀约有去无回。奥伊斯特拉赫的小提琴声只能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飘荡在俄国大地的广播之中。二次大战后苏联发现,如果由国际大唱片公司为苏联音乐家录音,再进行世界范围的发行,几乎是最好的呼应苏联战后文化战略的做法。EMI、DG、Philips、RCA等公司纷纷伸出橄榄枝,苏联方面的态度总体来说是同意合作,具体实行中却爱答不理。奥伊斯特拉赫在EMI某些最重要的协奏曲录音,都是唱片公司趁着小提琴家巡回演出的间歇,见缝插针灌录的。吉列尔斯灌录贝多芬协奏曲的安排敲定之后,哪怕已坐在录音室门外,还要等待官方最终同意的电话。为了艺术,也为了销售,这些公司还是拼尽全力,至于成果就是历史了。
既然邀请苏联音乐家录音困难重重,苏联本身录制的唱片也多了起来,推出引进版就成了一个捷径。新兴唱片松Westminster率先引进苏联录音宝藏产物,包括吉列尔斯、柯冈与罗斯卓波维奇组成的三重奏的录音,可惜Westminster最终破产,其录音版权几经辗转归入环球旗下,DG曾发行了一些CD。自然西方唱片公司的引进版经常面临泥沙俱下,很难拿到状况极好的母带作为音源,很可能还是多次拷贝的产物。譬如苏联的另一劲旅莫斯科爱乐,单听Melodiya的录音,会觉得它和列宁格勒爱乐都显得弦乐泛音匮乏干涩,但是该乐团与奥伊斯特拉赫合作,在DECCA灌录的莫扎特,我们惊讶发现其弦乐音色之美并不在任何西方顶尖乐队之下。倘若列宁格勒爱乐、莫斯科爱乐在西方多一些录音机会,我们所领略的惊世之美当远远不止于此,录音问题所造成的恶劣后遗症,恐怕是当年苏联官方始料未及的。
苏联开放之后,日本一度成为最热衷引进Melodiya录音的地方,Altus公司发行的列宁格勒爱乐在维也纳演出的现场录音,乐团风格仍是凌厉带着冷感,但声音效果之佳让人耳目一新。日本公司的制作非常用心,大牌音乐家与年轻演奏者兼顾,且按照整个系列发行的方式有系统操作。后来韩国唱片公司也想跟进,奈何就制作水平而言,有日本作为参照,终归有点惨淡。在唱片行业走下坡的时候,Harmonia Mundi早已不做Melodiya的引进版,规模最大的日本引进版某些品牌倒掉了,Denon也有90%以上的出品停产,二战后开始繁荣的俄国录音引进版,基本上都逐渐停止了。Melodiya的官网倒还在运营,也陆续有新唱片发行,曾经的俄国第一大品牌,如今只剩下不到20名员工。在Firma Melodiya的官方网站http://shop.melody.su上,仍可找到包含各种音乐和文学作品的CD目录,以及有关艺术家、新闻、发行计划、合作项目和购买唱片的信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