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离婚时放弃了孩子的抚养权,弥补二十年未获得儿子谅解

这是一篇关于亲情的文章。它会让你明白,亲情未必都是细心呵护、朝夕相伴的。有一种亲情,它可能颠覆了传统上对亲情的理解和认知,也不符合孩子内心的期待和希冀,它看上去离你很远,甚至根本不存在,可它却从未离开。它是一种信念,更是一种深邃。

二十年前,朱芳的儿子四岁。她像很多母亲一样,自从有了孩子后就想把最好的爱给孩子,想着一定要好好陪着孩子长大。可当她发现丈夫的心早已不在这个家的时候,摆在她面前的就只有一条路:离婚。

朱芳生完孩子后身体一直不好,没办法工作。离婚不是她想要的结局,她想让丈夫回来,可是他做不到。

一时间,孩子成了她唯一的寄托,可现实却是她体弱多病,短期内无法工作,没能力赚钱没能力养孩子,甚至都没办法很好地照顾孩子。而她的丈夫,是企业高管,不仅经济水平好,平常他对孩子也还不错。权衡之下,她把抚养权给了丈夫。

心痛吗?当然是痛的。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她很怨恨自己,也一直想尽力弥补孩子。她一有机会就想去看望孩子,可让她揪心的是,孩子越来越跟她疏远。

后来,当朱芳的身体好些了,她就拼命地赚钱,拼命地给孩子买东西。但在孩子的心里,妈妈始终是那个抛弃他的人,他要的从来不是玩具或者食物,他只想要妈妈的爱。

孩子不理解她,很多人劝朱芳,孩子小不懂事,等他长大了他就会懂了。可这一等就是二十年,儿子二十四岁了,这些年朱芳试着跟他沟通过,试着解释过,都无果。她未获得儿子的谅解,就连他即将到来的婚礼,也不准许她参加。

对于这件事,不同的人是有不同的评价的。有人说朱芳的儿子太绝情。但更多的,却是指责朱芳的,他们说最好的爱就是陪伴,一个放弃陪伴孩子的母亲,强调爱孩子就是虚伪。

没错,我也承认,最好的爱就是陪伴。可这世界上所有的“最好”,都是需要资本的。一个没有资本给孩子最好的爱的妈妈,她对孩子的爱就是虚伪的吗?这很显然是偷换概念了。

爱的形式有很多种,有轻松的,有沉重的,有浅显的,有深邃的。

朱芳没有给孩子最好的爱,没有陪伴他的成长,但她却恰恰爱得沉重而深邃。她用二十年去弥补当初不得不放弃孩子的错,可这错原本并不该怪她。

我们可以想象,如果当初,朱芳坚持要了孩子的抚养权。结果会怎样呢?她拖着病弱的身体去四处打工赚钱养孩子,把孩子交给自己的父母带或者送进托管班,每天为了赚钱连抱一下孩子的时间都没有,可她赚的钱勉强只够维持他们母子的温饱,甚至可能连温饱都成问题。

她给不了孩子好的教育,给不了他好的生活条件,给不了他不比任何人差的自信,甚至可能因为这种疲惫,给不了孩子一个好脸色。她会因为这种艰难,耽误了孩子的学业和事业,影响了他的一生。这是一个妈妈希望看到的吗?

但凡抉择,都是疼痛的。更何况是这种关乎亲情的抉择。

自然界中有一种叫做黑点埋葬虫的生物,它用自己吐出的营养液来喂养自己产下的幼虫,可悲哀的是,这些营养液不足以让全部的幼虫变得强壮,因此它不得不让一部分幼虫成为另一部分幼虫的食物。这样才可以保证生存着的那部分幼虫,在同类竞争中获胜。

这样的亲情是悲壮的。我们人类,不需要面对如此的严酷。但现实依然有着诸多无奈。不是每一个爱孩子的父母,都能够选择一直陪伴在孩子身边,可这不等于这份爱是假的。那些说这样的亲情是虚伪、是借口的人,其实是没有站在长远的角度考量。可所有的父母,都是要为孩子的长远去做权衡和选择的。

宁愿忍受痛苦和煎熬,宁愿舍弃亲情的朝夕相伴,也要给孩子一个更好的选择和更好的人生。这就是朱芳对儿子的爱,对儿子的亲情。它不是最好的,但却是最无私的。它的深刻,足以让人警醒和反思。

所以,孩子,当你埋怨父母没有给你最好的爱的时候,你应该先去看它背后的原因和现实,你应该用深邃的思想去感悟,而不是用眼睛或者用耳朵去流连于表象。

有一些亲情,它是深邃到疼痛的,却不容置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