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上册期中考点盘点

第二章 第二节 声音的特性
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简单来说,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频率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次/秒,也叫赫兹,符号是Hz。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振动物体越大,音调越低。
2、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即声音的强弱。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发声体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强。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越弱。增大响度的主要方法是:减小声音的发散。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3、音色:由物体本身决定。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注意: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尽管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辨别是什么物体发的声靠音色。
注意:音调、响度、音色三者互不影响,彼此独立。
4、区分乐音三要素:闻声知人——依据不同人的音色来判定;高声大叫——指响度;高音
歌唱家——指音调。
5、超声波和次声波:人能感受声音的频率有一定的范围,多数人能听到的频率范围大约从20 Hz~20000 Hz。人们把高于20000 Hz的声叫做超声波;把低于20Hz的声叫做次声波,它们都统称为声,但人们都听不见。蝙蝠、海豚发出的声常为超声波;地震、海啸、台风,还有大象发出的声是次声波。
注意: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动物的听觉范围比人的听觉范围广(广、窄)。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次声波。
第三节声的利用
可以利用声来传播信息和传递能量。
第四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2、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3、乐音: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有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
4常见噪声来源:飞机的轰鸣声、汽车的鸣笛声、鞭炮声、金属之间的摩擦声。
5、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0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
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6、噪声的等级:表示声音强弱的单位是分贝,符号dB。超过90dB会损害健康;0dB指人耳刚好能听见的最弱的声音。
7、控制噪声:
(1)在声源处减弱(安消声器);
(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植树、隔音墙)
(3)在人耳处减弱(戴耳塞)
补充:声音的利用
1、超声波的能量大、频率高,用来打结石、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超声波基本沿直线传
播,用来回声定位(蝙蝠辨向),制作(声纳系统)。
2、传递信息(医生检查时的“闻”,B超,敲铁轨听声音等等)
3、声音可以传递能量(飞机场旁边的玻璃被震碎,雪山中不能高声说话,一音叉振动,
未接触的音叉振动发声)
第三章 物态变化
第一节 温度
1、温度:用来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注意:热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高,冷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低。若两个物体冷热程度一样,它们的温度亦相同;我们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一般不可靠。
2、摄氏温度:
(1)温度常用的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2)摄氏温度的规定:把一个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然后把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
(3)摄氏温度的读法:如“5℃”读作“5摄氏度”;“﹣20°C”读作“零下20摄氏度” 或“负20摄氏度”。
3、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①温度计构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有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在外面的玻璃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
②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③分类及比较:
分类
实验用温度计
寒暑表
体温计
用途
测物体温度
测室温
测体温
量程
﹣20℃~110℃
﹣30℃~50℃
35℃~42℃
分度值
1℃
1℃
0.1℃
所用液体
水银、煤油(红)
酒精(红)
水银
特殊构造
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使用方法
使用时不能甩,测物体时不能离开物体读数
使用前甩,可离开人体读数
④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每个小刻度表示多少温度),以便准确读数。同时要估测液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否则会损坏温度计)
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璧;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4、物态变化
物态变化:指物质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的变化;固态、液态、气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物质以什么状态存在跟物体的温度有关。
第二节 熔化和凝固
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从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1、物质熔化时要吸热;凝固时要放热;
2、熔化和凝固是可逆的两物态变化过程;
3、固体可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1)晶体:熔化时有固定温度(熔点)的物质,如:海波、冰、食盐、萘、各种金属
(2)非晶体:熔化时没有固定温度的物质,如:石蜡、松香、玻璃、沥青
晶体和非晶体的根本区别是:晶体有熔点(熔化时温度不变,继续吸热),非晶体没有熔点(熔化时温度升高,继续吸热)。
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4、晶体熔化的条件:
(1)温度达到熔点;
(2) 继续吸收热量。
5、晶体凝固的条件:
(1)温度达到凝固点;
(2)继续放热。
6、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7、晶体的熔化、凝固曲线:
(1) AB段物体为固体,吸热温度升高;
(2)B点为固态,物体温度达到熔点(50℃),开始熔化;
(3)BC段物体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
(4)C点为液态,温度仍为50℃, 物体刚好熔化完毕;
(5)CD段为液态,物体吸热、温度升高;
(6)DE 为液态,物体放热、温度降低;
(7)E点位液态,物体温度达到凝固点(50℃),开始凝固;
(8)EF段为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
(9)F点为固态,凝固完毕,温度为50℃;
(10)FG段为固态,物体放热温度降低。
注意:
物质熔化和凝固所用时间不一定相同,这与具体条件有关;
热量只能从温度高的物体传给温度低的物体,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物体之间存在温度差。
第三节 汽化和液化
1、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
2、汽化和液化是互为可逆的过程,汽化要吸热、液化要放热。
3、汽化可分为沸腾和蒸发
(1)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
A、液体温度:温度越高,蒸发越快(夏天洒在房间的水比冬天干的快;在太阳下晒衣服快干);
B、液体表面积的大小: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晾衣服时要把衣服打开晾,为了地下积水快干,要把积水扫开;
C、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晾衣服要晾在通风处,夏天开风
扇降温)。
(2)沸腾:在一定温度下(沸点)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注意:
A、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
B、不同液体的沸点一般不同。
C、液体的沸点与压强有关,压强越大沸点越高(高压锅煮饭)
D液体沸腾的条件:温度达到沸点还要继续吸热。
(3)沸腾和蒸发的区别和联系:
A、它们都是汽化现象,都吸收热量;
B、沸腾只在沸点时才进行;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
C、沸腾在液体内、外同时发生;蒸发只在液体表面进行;
D、沸腾比蒸发剧烈。
(4)蒸发可致冷:夏天在房间洒水降温;人出汗降温;发烧时在皮肤上涂酒精降温。
(5)不同物体蒸发的快慢不同:如酒精比水蒸发的快。
4、液化的方法:
(1)降低温度;
(2)压缩体积(增大压强,提高沸点)。如:氢的储存和运输;液化气。
第四节 升华和凝华
1、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2、升华现象:樟脑球变小;冰冻的衣服变干;人工降雨中干冰的物态变化。
3、凝华现象:雪的形成;北方冬天窗户玻璃上的冰花(在玻璃的内表面)
补充:七、云、霜、露、雾、雨、雪、雹、“白气”的形成
1、温度高于0℃时,水蒸汽液化成小水滴成为露;附在尘埃上形成雾;
2、温度低于0℃时,水蒸汽凝华成霜;
3、水蒸汽上升到高空,与冷空气相遇液化成小水滴,就形成云,大水滴就是雨;云层中还有大量的小冰晶、雪(水蒸汽凝华而成);小冰晶下落可熔化成雨,小水滴再与0℃冷空气流时,凝固成雹;
4、“白气”是水蒸汽与冷液化而成的。

北师大版

第二章 物质性质的初步认识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测量某个物理量时用来进行比较的标准量叫做单位。为方便交流,国际计量组织制定了一套国际统一的单位,叫国际单位制(简称SI)。
2、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
其他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主单位与常用单位的换算关系:
1 km=103m;1m=10-3km
1m=10dm;1dm=10﹣1m
1dm=10cm;1cm=10﹣1dm
1cm=10mm;1mm=10-1cm
1mm=103μm;1 μ m=10-3mm;
1m=106μ m;1m=109nm
1 μ m=103nm;1nm=103μm;
1nm=10-9m
3、长度的测量是物理学最基本的测量,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长度测量的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4、刻度尺的使用规则:
(1)“选”: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
(2)“观”: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最小分度值。
(3)“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用零刻线磨损的的刻度尺测物体时,要从整刻度开始)
(4)“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俯视。
(5)“读”: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6)“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也可表达为: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测量值=准确值+估读值
5、特殊的测量方法:
测量细铜丝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等微小量常用累积法(当被测长度较小,测量工具精度不够时,可将较小的物体累积起来,用刻度尺测量之后再求得单一长度)
6、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1h=60min;1min=60s。
7、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误差的产生与测量仪器、测量的方法、测量的人有关。
减小误差的方法:
(1)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2)选用精密测量工具;
(3)改进测量方法。
误差与错误的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8、体积(V)
(1)定义:体积指物件占有空间多少的物理量。
(2)单位:国际单位制中,体积的主单位是m3,常用单位有:立方分米(dm3),立方厘米(cm3),升(L),亳升(mL)
(3)换算关系:
1m3=103dm3=103L=106cm3=106mL
1dm3=103cm3
1L =1 dm3
1 mL=1cm3
1 L=1000mL
(4)体积的测量
①形状规则的物体:测量长、宽、高或直径,用体积计算公式
②液体的测量——量筒(量杯)
A、用途:测量液体体积(间接地可测固体体积)。
B、使用方法:
“看”:单位: 1毫升(mL)=1 厘米3(cm3)、量程、分度值。
“放”:放在水平台上。
“读”:量简里的水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和凹面的底部相平。
(3)形状不规则的固体:排液法,V =V =V2-V1
第二节 物体的质量及其测量
1、定义: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用m表示。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态、状态、位置、温度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2、单位: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主单位为千克(kg),常用单位有:吨(t)、克(g)、毫克(mg)。
补充:对质量的感性认识:
一枚大头针约80mg;一个苹果约150g;一头大象约 6t;一只鸡约 2kg。
3、质量的理解:
固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态、状态、位置、温度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4、测量
(1)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测量工具:案秤、台秤、杆秤,实验室常用的质量测量工具为托盘天平。
托盘天平的结构:底座、游码、标尺、平衡螺母、横梁、托盘、分度盘、指针。
(2)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①“看”:观察天平的称量以及游码在标尺上的分度值。
②“放”: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
③“拨”: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
④“调”:调节天平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或指正左右摆动幅度一致),这时横梁平衡。也就是说应先将游码放在标尺的“0”刻度处,然后调节横梁两端的平衡螺母(移向高端),使横梁平衡。
⑤“称”:把被测物体放在天平的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先大后小),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注意:游码能够分辨更小的质量,在标尺上向右移动游码,就等于在右盘中增加一个更小的砝码。
⑥“记”:当天平平衡后,被测物体的质量=盘中砝码总质量+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
左盘中的质量=右盘中的质量+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
(3)注意事项:
A、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称量(天平所能称的最大质量);
B、向盘中加减砝码时要用镊子,不能用手接触砝码,不能把砝码弄湿、弄脏;
C、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在天平的盘中。
(4)方法:
A、直接测量:固体的质量
B、特殊测量:液体的质量、微小质量。
第三节 密度
1、定义: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的质量一般不同,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成正比。
一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物质不同,其比值一般不同。这反映了不同物质的不同特性,物理学中用密度表示这种物质的特性。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密度的公式:ρ=m/V;变形V=m/ρ;m=ρV
ρ:密度,单位是千克每立方米(kg/m3
m:质量,单位是千克(kg)
V:体积,单位是立方米(m3
3、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密度的主单位是kg/m,常用单位是g/cm3
两个单位的比较:g/cm3单位大。
单位换算关系:
1g/cm3=1.0x103kg/m3;1kg/m3=1.0x 10﹣3g/cm3
水的密度为1.0x103kg/m3, 读作1.0x10千克每立方米,它表示物理意义是:1立方米的水的质量为1.0x103 千克。
4、理解密度公式
ρ=m/V
(1)同种材料,同种物质,ρ不变, m与V成正比;m1:m2=V1:V2
物体的密度ρ与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无关,但与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有关;密度随温度、压强、状态等改变而改变,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所以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密度ρ与体积V成反比;ρ12=V2:V1
(3)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密度ρ与质量m成正比。ρ12=m1:m2
5、图象
6、测固体的密度
原理ρ=m/V
质量:工具天平
体积:
形状不规则
(1)沉入水中
工具:量筒、水、细线
方法:
A、在量简中倒入适量的水,读出体积V1
B、用细线系好物体,浸没在量简中,读出总体积V2,物体体积V=V2-V1
(2)浮在水面
A、针压法(工具:量筒、水、大头针)
B、沉坠法(工具:量筒、水、细线、石块)
形状规则(工具:刻度尺)
说明:在测不规则固体体积时,采用排液法测量,这里采用了一种科学方法:等效代替法。
7、测液体密度
(1)原理:ρ =m/V
(2)方法
①用天平测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m1
②把烧杯中的液体倒入量筒中一部分,读出量筒内液体的体积V;
③称出烧杯和杯中剩余液体的质量m2
④得出液体的密度
ρ= (m1-m2)/V
8、密度的应用
(1)鉴别物质: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可用密度鉴别物质。
(2)求质量:由于条件限制,有些物体体积容易测量但不便测量质量,用公式m=ρV算出它的质量。
(3)求体积:由于条件限制,有些物体质量容易测量但不便测量体积,用公式V=m/ρ算出它的体积。
(4)判断空心实心。

苏科版

第二章内容同人教版第三章的内容一样
第三章 光现象
第一节 光的色彩颜色
1、光源
自身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光源可分为:天然光源(水母、太阳)、人造光源(灯泡、火把)。
按光束的形状可把光源分为点光源和平行光源。电灯是点光源,手电筒是平行光源。
2、光的色散
让一束白光射到三棱镜上,通过三棱镜偏射后照到白屏上,出现了一条不同颜色依次排列的彩色亮带,这条亮带叫做光谱。这种现象叫色散(由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发现)
这个现象的产生说明:
(1)白光不是单色的;
(2)不同的单色光通过棱镜时偏折的程度不同,红色偏折的程度最小,紫光偏折的程度最大,各色光偏折的程度从小到大按照红、橙、黄、绿、蓝、靛、紫排列。
3、色光的混合
红、绿、蓝三种色光叫做光的三原色。
4、物体的颜色
(1)透明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的(什么颜色透过什么颜色的光),各种色光都能透过的物体是无色。
(2)不透明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什么颜色反射什么颜色的光)。将各种光全反射的物体是白色;将各种色光全吸收的物体是黑色的。
例如:一张白纸上画了一匹红色的马、绿色的草、红色的花、黑色的石头,现在暗室里用绿光看画,会看见黑色的马,黑色的石头,还有黑色的花在绿色的纸上,看不见草(草、纸都为绿色)
(3)颜色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5、光具有能量:光所具有的能量叫光能。例如,太阳能。
补充:
(1)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复色光;
(2)天边的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
(3)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其它色光可由这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白光是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世界上没有黑光。
第二节 人眼看不见的光
1、红外线:频率在3 x1011Hz到3.9 x 1014Hz之间,红外线位于红光之外,人眼看不见;一切物体都能发射红外线,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越多(打仗用的夜视镜)
红外线的主要特点是具有热效应;红外线穿透云雾的本领强(遥控探测)
物体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越多,物体在辐射红外线的同时也吸收红外线,热作用强,各种物体吸收后温度升高。一切物体都发射红外线,不同的物体发生的红外线不同,即使同一物体在不同温度时发出的红外线不同。
2、紫外线:频率在7.5 x1014Hz到6 x 1016Hz之间,化学作用强,很容易使照相底片感光,紫外线的生理作用强,能杀菌。高温物体会发射紫外线。
在光谱上紫外线位于紫光之外,人眼看不见;紫外线的主要特性是能使荧光物质发光(验钞);化学作用强(消毒、杀菌);紫外线的生理作用,促进人体合成维生素D(孩子多晒太阳),但过量的紫外线对人体有害(臭氧可吸收紫外线,所以我们要保护臭氧层)
地球上天然的紫外线来自太阳,臭氧层阻挡紫外线进入地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