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该“亲民”,还是该“新民”?——心学也走群众路线!
之前絮絮叨叨介绍了《王阳明全集》的序,主要是介绍一下作序的这帮人,因为他们在后面会经常出现,见面率比较高,提前熟悉一下对理解后面的内容有些帮助。
《传习录》的形式和《论语》比较接近,以对话的形式展开,以学生提问、王老师解答为主,但是成书年代比较近,不像《论语》那么简短,在阅读上没有太多的障碍,也比较容易理解。
由于徐爱最早开始编撰《传习录》,所以篇首就是徐爱和王老师的对话,这也是《传习录》的起点。
徐同学天分不见得有多高,但是学习态度很认真,也很有质疑权威的精神和独立思考的水平。
有一天,在学习的过程中,他读到《大学》的一节“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看参考书的时候发现,朱熹把“在亲民”解释为“在新民”,意思是启发民众焕然一新【这个是当时的主流解释,现在也多用此种解释】,但是他觉得这个解释有点怪怪的,跟王老师所持“在亲民”的观点有出入,他有点疑惑,于是就跑去问王老师。
王老师倒也认真,对于徐同学的质疑没有立马反驳,反而耐心给他做解释,在他看来朱熹的观点是错误的,他的解释把《大学》中“在亲民”的观点缩小了范围,朱熹解释为“在新民”的理由是参考《大学》中的“《康诰》曰:'作新民’”,把这“新民”与“亲民”混为一谈,但是这两个词语差别很大,完全不是一个意思,新民指的是“自新之民”(意思是奋发有为、除旧革新的人,在思想上已经有要积极进取的意识);而“亲民”则是一种精神,是大学之道的具体阐释,王老师举了个栗子,引用了《孟子》里面的“亲亲仁民”的经典,“亲”有“仁”的意思在里面,“亲民”是含有教养的成分在里面,态度上要接近群众,行为上要指导群众,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践行大学之道,既能“明明德”以不断提升自己,又能“亲民”以紧贴实际,最终才能不断向至善的境界靠拢,形成一个逐步提升的过程。
心学在传播过程中很注重群众路线,尤其是以王艮为代表的“泰州学派”,经常在街边讲学,在当时引发了巨大的轰动,客观上为心学传播提供了很大的帮助,由此可见,从古至今,谁抛弃群众路线必将被群众抛弃,谁坚持群众路线谁才能不断发展,王老师很有远见啊!
本节为《传习录》上卷《语录一》第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