珐琅彩辨别真伪
十七世纪末自欧洲传入清廷的画珐琅,在康熙皇帝的重视和推广下,逐渐从铜胎发展成瓷胎的创作。并在清宫造办处建立起一套标准的绘制与再烧造的流程。雍正皇帝承袭康熙时期的做法,持续使用库房旧藏白瓷和景德镇新造白瓷来彩绘各种画珐琅装饰纹样。同时,从造办处的档案记事也得以了解,装饰着题句和图画一类作品的大量产烧,其实正是雍正皇帝极力倡导的结果。
清三代(康熙、雍正、乾隆)的珐琅彩瓷器拍卖价不断飙升,并且跨越亿元关口。早在1997年,一件清雍正“粉彩过墙枝蝠桃纹大盘”,以1520万港元成 交;在2002年,又一件雍正珐琅彩题诗过枝梅竹纹盘以3252.41万港元成 交;现在更是无价之宝。2005年一只清乾隆御制珐琅彩“古月轩”题诗花石锦鸡图双耳瓶(现存我国国家博物馆)在苏富比拍卖行举办的秋季单件专品拍卖会上以1.1548亿港元买下。据悉,该瓶曾于1975年出现在伦敦佳士得的拍卖会上,其时的成 交报价为1.6万英镑,30年时刻,身价暴涨了近千倍。此外,2006年在佳士得我国瓷器及工艺品秋季拍卖会上,一只“清乾隆御制珐琅彩杏林春燕图碗”更以1.5123亿港元拍出,創造了我国珐琅彩瓷器拍卖纪录。2011年,又一件“乾隆年制古月轩珐琅彩题诗花石锦鸡图胆瓶”评价1.8亿元港币,成 交价为2亿元港币,这些活生生的数据足以说明晰商 场对清三代期间价值的高度肯定与需求。高价藏品的成 交并非偶尔,而是商 场需求之必然趋势。
清代著 名的盛世三朝,康熙的智、雍正的苛、乾隆的倜傥,在历史长卷中挥下绚丽的一笔。而最受人宠爱的珐琅彩瓷器和粉彩瓷器的故事也自此开始 。
到了乾隆时期,珐琅彩瓷器的烧制数量超过康雍两朝,造型更加丰富,瓶类就有蒜头瓶、双联瓶、葫芦瓶、双耳瓶等,茶壶、方盒、盘、碗等器皿的数量与样式都明显增多。宫中内务府珐琅作人才济济,分工更加具体,画师有专工花鸟鱼虫的余省、擅长人物花卉的金廷标等。绘画题材更加广泛。珐琅彩瓷绘画除继续沿袭雍正时期的风格,还模仿西洋画意,画面人物题材增多。乾隆皇帝才华横溢,兴趣广泛,本就是一大玩家,此时无论瓷器、玉器,还是漆器、木器、景泰蓝等等,都有很大发展。珐琅彩瓷器的制作技术也更臻于完 美,正如《陶雅》所称:“至乾隆,则华缛极矣,精巧之致,几于鬼斧神工。”
清朝康熙十九年(1681)后.清宫设内廷珐琅作.康熙二十三年(1864年)废除海禁后,西方的画珐琅随着西洋钟表.怀表等工艺品传入我国.这些过去从未见过的洋彩器物,色彩斑斓,具有”宝光”及”水头”,也就是晶莹润泽,因为珐琅彩料含有硼和砷.烧成的珐琅彩器没有玻璃光泽,而金属质感却很强烈.珐琅彩的种类比五彩多.一般器物少则七.八种.多达十几种.十分艳丽润泽.这些舶来的画珐琅工艺吸引了皇宫贵 族的注意.同时也刺激了国内这一类工艺的生产.于是广州和北京内廷珐琅作的工匠分别试烧画珐琅.经过约十几年的时间,终于成功烧制出了具有我国民族艺术传统风格的画珐琅器.
雍正的珐琅彩比较成熟,工艺上有所突破,彩料更为丰富。雍正时期有色地彩绘,但更多的采用了白地彩绘。白地彩绘能更好地突出珐琅彩釉的艳丽鲜亮。雍正珐琅彩纹饰多为山水、竹石、花鸟等景物,同时在绘画中配以相应的诗句,融诗、书、画于一体,别有风味,显得更加高雅。雍正时期还盛行单色作画,如用胭脂红、深兰、墨彩……任选一色成画,颇有中国画风格。这是独 创,特别靓丽。
珐琅彩成品即使在清代数量也极为有限,据现存的资料统计,雍正七年八月十四日至十三年十月,呈进珐琅彩为“碗八十对又十七件;碟四十四对;酒圆三十六对;盘十二对;茶圆二十六对又三件;瓶六对。”6年多的时间里最多呈进也不过428件,一般情形下都是几对或十几对地呈进,也有一对碗或一个瓶子的零星进呈。产品的生产从进胎、画样、制模、彩绘到烧制难度大,周期长。雍正帝从不将珐琅彩轻易赐人。雍正二年,赐给暹逻国王的各色官窑瓷器146件中,也仅有一件珐琅彩,内廷大臣中也只有宠臣年羹尧于再三恳求下得过一二件珐琅彩翎管而已。民间得见的机会更是微乎其微,1925年故宫博物院开放以前,人们无法知道它的真实面目,而社会上 流传着有关它的各种传说,被人们称为神秘的“古月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