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基于磁共振无线能量传输的自适应阻抗匹配

摘要: 为了解决多对1(多个发射(TX)线圈到一个接收(RX)线圈)磁共振耦合(CMR)无线能量传输系统效率低下和传输距离不远的问题,提出2对1(两个TX线圈到一个RX线圈)的CMR无线能量传输系统的自适应阻抗匹配方法。该方法的原理是当信号源内阻与负载阻抗相等时,能量将无损耗地传输到负载端,但通常情况下是不匹配的,因此要引入LC阻抗匹配网络(IMN)使源端内阻与负载端阻抗相等。由于RX线圈在空间位置的变化会引起发射端输入阻抗的变化,因此针对不同的RX线圈位置设定不同的LC阻抗匹配网络,使其能够达到自适应阻抗匹配的目的。最后进行了试验,随着RX线圈在空间位置的变化,阻抗匹配网络能够快速实现自动匹配,能量传输效率最高达到87%,为手机充电距离提高到10 cm以上。

0 引言

由于有线充电有不易携带、接头损坏会有触电的危险等缺点,采用无线充电实现能量的高效传输成为一种趋势[1]。目前,基于磁共振的无线充电方式可以实现远距离能量传输,主要原理是在发射线圈里创造一个变化的磁场,接收线圈将变化的磁场转换为电流,以此来完成能量的传输过程。磁共振无线能量传输具有传输距离远、效率高、使用方便等优点,已经成为无线电能传输的主流研究方向[2-3]。然而磁共振无线能量传输系统存在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阻抗匹配是其中之一[4-5]。RX线圈的移动通常会带来较大的输入阻抗变化,当输入阻抗与功率放大器的内部等效阻抗不匹配时,将有部分能量被反射回去,降低能量传输效率[6-7]。已有很多讨论如何解决阻抗失配问题的文献,但是大多数只关注于1对1的系统。1对1系统的性能、效率分析、设计方法已经从各个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8]。实际上,CMR系统不一定只有一个TX线圈。在许多情况下,使用的是多个TX线圈[9]。例如,一些研究小组使用波束成形算法将空间磁场形成波束,以增加传输距离,这通常需要多个TX线圈[10]。

本文首先讨论1对1 CMR系统的阻抗匹配方法,然后研究2对1 CMR系统,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并从理论上进一步讨论如何设计2对1 CMR系统的IMN以及自适应阻抗匹配过程的方法。通过大量实验进行验证,该方法有效,两个TX线圈的发射效率均得到提高,该系统能够适应移动接收端的空间移动。

1 理论推导

1.1 一个TX线圈和一个RX线圈的等效电路模型

一个TX线圈和一个RX线圈的CMR系统等效电路如图1所示。

电源可以由等效的内部电阻Z0(通常为50 Ω)和具有振幅的电压源VS表示,RL和RR是TX和RX线圈的寄生电阻。TX线圈中的电流是IT,RX线圈中的电流为IR,由基尔霍夫电压律(KVL),得:

其中,M表示收发线圈之间的互感,RL为负载,CT和CR分别为发射端和接收端线圈的谐振电容,组合方程式(1)和式(2),当系统工作在共振频率时,jwLT+1/(jwCT)和jwLR+1/(jwCR)将相互抵消,可以得到TX线圈输入阻抗的表达式Zin:

其中,M表示RX和TX线圈之间的耦合系数,它随RX和TX之间的相对位置变化而变化。当M变化时,引起输入阻抗Zin变化而与电源内部阻抗Z0不匹配,功率将在到达负载时得到反射,从而降低功率传输效率。

1.2 一个TX线圈和一个RX线圈的阻抗匹配方法

常见的IMN有L型、π型和T型3种类型[11]。若对系统频带或Q值无特殊要求,一般选用元器件较少的L型IMN。图2(a)为添加阻抗匹配的等效电路,图2(b)为L型阻抗匹配网络结构,图2(c)为反L型阻抗匹配网络结构。

假设电源阻抗和发射端的输入阻抗分别表示为Z0=R0+jX0和Zin=Rin+jXin。当Rin>R0时,使用L型IMN;当Rin<R0时,使用反L型IMN;当Rin=R0时,则正好实现阻抗匹配[12]。

1.3 两个TX线圈和一个Rx线圈的等效电路模型

使用两个TX线圈,阻抗匹配分析变得更加复杂,因为两个TX线圈之间有互感。2对1 CMR系统如图3所示。

假设流过两个TX线圈的电流为I1和I2,应用KVL可得:

由式(5)可得发射线圈1和发射线圈2的输入阻抗分别为:

从式(6)中可知,ZT1包含两个部分:r1+(wM1)2/(rR+RL)和I2(jwM1,2-jwM1m2)/I1,其中r1+(wM1)2/(rR+RL)表示RX对TX1的影响,它与式(3)中的表达式相似,这与1对1 CMR系统是一样的,它们都表示TX线圈上存在RX线圈的反射阻抗。相反,I1(jwM2,1-jwM2m1)/I2表示TX2对TX1的影响,这种影响在1对1 CMR系统中不存在,这是1对1 CMR系统和2对1 CMR系统的基本区别。从式(6)和式(7)可以看出,I1变化会导致ZT2变化,而I2变化会导致ZT1变化。基于这个事实,在设计2对1 CMR系统的IMN时,必须考虑M1,2。

1.4 两个TX线圈和一个RX线圈的阻抗匹配方法

接收端在空间的移动会导致ZT1和ZT2改变,但是ZT1和ZT2变化的程度不同,这由RX线圈和TX线圈以及两个TX线圈之间的互感共同决定。在正常情况下,TX线圈1和TX线圈2水平放置在非金属台面上并且在它们之间具有一定距离,这个距离决定了TX线圈1和TX线圈2之间的互感M1,2。一般可以将空间位置分为3个区域:A、B和C区域,A是TX线圈1上方的空间,区域C是TX线圈2上面的空间,区域B是TX线圈1和2之间的空间。图4为RX线圈空间位置分布情况。

当RX线圈在A区时,由于其更靠近TX线圈1,因此M1>M2。由式(6)可知,若rR+RL的值确定,ZT1的值可以得到显著提高,而ZT2的值则变化较小。同理,当RX线圈在C区时,由于其更靠近TX线圈2,因此M1<M2。由式(7)可知,若rR+RL的值确定,ZT2的值可以得到显著提高,而ZT1的值则变化较小。

当RX线圈在B区时,可认为其均匀靠近TX线圈1和2,并对TX线圈1和2具有相同影响。

1.4.1 RT1>Z0且RT2>Z0

当RT1>Z0且RT2>Z0时,L型IMN应用于TX1和TX2。图5所示为所提出的电路图。

为了实现阻抗匹配,必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由式(10)可以计算得出XA、BA、XB和BB,其中XA和XB为IMN的总感抗值,BA和BB为IMN的总容抗值,然后由等式X=wL和B=wC就能得出IMN中所需要的电感和电容值。

1.4.2 RT1<Z0且RT2<Z0

当RT1<Z0且RT2<Z0时,反L型IMN应用于TX1和TX2。图6所示为所提出的电路图。

为了实现阻抗匹配,必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由此可计算出IMN所需的电感和电容值大小。

1.4.3 RT1>Z0且RT2<Z0或者RT1<Z0且RT2>Z0

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接收端在空间上靠近一个TX线圈并且远离另一个TX线圈时,只讨论接收端在空间上靠近TX1并且远离TX2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TX1应使用L型IMN,TX2应使用反向L型IMN。图7所示为所提出的电路图。

为了实现阻抗匹配,必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由此可计算出IMN所需的电感和电容值大小。

2 阻抗匹配流程

系统框图如图8所示。

搭建图8所示系统来测量M1,2。自动阻抗匹配网络将分为以下几步进行:

(1)在阻抗匹配前,要先固定TX1和TX2,利用矢量网络分析仪测量它们之间的互感M1,2;

(2)不加IMN,分别断开TX2和TX1,MCU控制测量单元的AD8302读取入射波和反射波之间的幅度和相位比,测量RX和TX1之间的互感M1、测量RX和TX2之间的互感M2;

(3)MCU将记录相关参数,然后依此确定IMN类型并计算XA、BA、XB和BB的值;

(4)L型和反L型IMN是由电容和电感阵列组成的,在完成步骤(3)之后,确定IMN类型,并由等式X=wL和B=wC计算出各电容阵列和电杆阵列等元器件的值;

(5)等待T s之后,重复以上步骤,便实现自适应阻抗匹配的目的。

3 实验

为了验证提出的2对1CMR系统的自适应IMN设计方法,进行了大量实验。低频情况下,能量传输效率较低,本实验设置的谐振频率为6.78 MHz,实验装置的结构如图9所示。

实验由5个模块组成:DDS信号发生器、测量单元(AD8302)、Arduino控制单元(MCU)、功率放大器、阻抗匹配网络。两组阻抗匹配网络后分别接TX1和TX2 。接收模块包括:RX线圈及其串联谐振电容、1个5 Ω的功率电阻。实验参数设置如表1所示。

3.1 接收线圈位置

当TX1和TX2的相对位置固定,将RX置于不同的空间位置,如图10所示。

本文尝试选择一些特殊的空间位置进行实验。 在每个区域中选择两个位置,TX1和TX2水平放置在木桌上,它们之间有3 cm的差距。P1和P4位于TX1上方(区域A),与其中心轴线对准;P3和P6位于TX2上方(区域C),与其中心轴线对准;P2和P5位于TX1和TX2之间的中心上。P1、P2和P3的高度为2 cm, P4、P5和P6高5 cm。

3.2 效率分析

记录TX1和TX2的效率,如表2所示。

从表2中可以看出,TX1和TX2的功率传输效率在所有选择的位置都得到增强。这是因为使用IMN时,发射端的总体输入阻抗接近50 Ω,当能量到达负载时,能量不会被反射回去,都进入IMN和TX线圈。由于IMN只使用电感器或电容器,如果它们都是理想的组件,它们将不会消耗任何能量。实际上,电容器并不理想,因此它们不可避免地会消耗一些能量。图11显示了TX1和TX2的效率。

从图11中可以看出,引入自适应IMN时,系统的传输效率得到明显提高。

4 结论

本文研究了2对1 CMR系统中的自适应阻抗匹配问题,提出了自适应阻抗匹配的方法,然后进行实验验证其有效性。结果表明,提出的自适应阻抗匹配方案能够有效解决当接收线圈在空间移动时引起的阻抗失配问题,提高了能量传输效率,最高传输效率达到87%,同时为手机和灯泡充电距离分别提高到了10 cm和15 cm以上。

参考文献

[1] 张鑫,贾二炬,范兴明.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研究与应用探讨[J].电子技术应用,2017,43(1):148-151.

[2] 薛卧龙,冀文峰,杜凯召,等.磁共振耦合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传输特性研究[J].微型机与应用,2014,33(1):60-62.

[3] LEE T E,HUANG T H.Hybrid impedance matching strategy for wireless charging system[C].Vehicle Power and Propulsion Conference.IEEE,2016:1-5.

[4] CHENG H W,YU T C,LUO C H.Direct current driving impedance matching method for rectenna using medical implant communication service band for wireless battery charging[J].IET Microwaves Antennas & Propagation,2013,7(4):277-282.

[5] KOH K E,BEH T C,IMURA T,et al.Multi-receiver and repeater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via magnetic resonance coupling-impedance matching and power division utilizing impedance inverter[C].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ical Machines and Systems.IEEE,2013:1-6.

[6] KOH K E,BEH T C,IMURA T,et al.Impedance matching and power division using impedance inverter for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via magnetic resonant coupling[J].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y Applications,2014,50(3):2061-2070.

[7] WANG T,FU X,MA J,et al.Analysis of impedance matching network on LED novel driving system based on the wireless power transfer[C].China International Forum on Solid State Lighting.IEEE,2015:93-96.

[8] TAN Q Y,GONG X Y,DU D,et al.Influence of frequency modulation on the impedence matching of ICRH antenna[J].Hejubian Yu Dengliziti Wuli/nuclear Fusion & Plasma Physics,2015,35(2):151-155.

[9] ZHANG Y,LONGGANG C.Electrical analysis and charac-teristic simulation of impedence-matching balance transformer[J].Electrical Engineering,2014,15(9):36-40.

[10] PARK B C,LEE J H.Adaptive impedance matching of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using multi-loop feed with single operating frequency[J].IEEE Transactions on Antennas & Propagation,2014,62(5):2851-2856.

[11] HUY H M.Adaptive methods for efficiency improvement in magnetic resonance based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Z].Graduate School of Unist,2012.

[12] YANG H,KIM K.Ultra-wideband impedance matching technique for resistively loaded vee dipole antenna[J].IEEE Transactions on Antennas & Propagation,2013,61(11):5788-5792.

作者信息:

熊  炜1,2,刘小镜2,3

(1.湖北工业大学 太阳能高效利用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湖北 武汉430068;

2.湖北工业大学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湖北 武汉430068;3.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广东 深圳518055)

 

(0)

相关推荐

  • 光纤收发器a与b怎么放

    光纤收发器的ab端是发射端(a端)和接收端(b端),单纤收发器两端分别是A端与B端,这两端的波长不同,发射端的波长比接收端的波长短,而双纤收发器其实是不分AB端的,因为它两端的波长是一致的,只是在连接 ...

  • 无线能量传输的新进展:从月球车到无线输电

    在过去的十年中,无线充电取得了一些重大进展,这一趋势一直持续到现在. 无线能量传输的基本概述.图片由德州仪器(TI)提供 在过去的几个月中,研究人员找到了在多发射器无线充电系统中最大化功率传输的方法. ...

  • 【学术论文】具有温差能量收集功能的胎压传感器电路设计

    摘要 胎压传感器是一种在汽车上应用多年的无线传感器,但是电能供应一直是制约该传感器使用寿命的一大瓶颈.提出了一种收集环境中热能的方法,设计了一种能量收集电路,实现了胎压传感器的无线无源自供电.利用温差 ...

  • 【学术论文】KW01-ZigBee无线传感网应用开发平台的研制

    摘要: 为解决无线传感网应用开发难度大.周期长等问题,通过深入分析其产生原因和无线传感网应用开发技术的现状,按照软件工程思想和构件设计的基本理论,提出了四层架构的开发平台模型.据此研制了一种架构清晰. ...

  • 【学术论文】基于半控整流电路的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研究

    摘要 提出了一种无线电能传输最大效率恒压输出技术,该技术采用半控整流电路替代接收回路常用的二极管整流电路,并利用Boost电路调节输出电压.通过同时在线调节半控整流电路和Boost电路的占空比,实现系 ...

  • 【学术论文】基于嵌入式系统的电力无线专网远程通信终端研制

       摘 要 : 国家电网公司全面推进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其中,电力无线专网是其重要的无线接入网络,新型智能终端研发应用是其重要建设内容.针对泛在电力物联网业务需求,基于嵌入式系统研发了电力无线专网远 ...

  • 【学术论文】基于FPGA的LVDS高可靠性传输优化设计

    摘要: 针对LVDS高速链路传输过程中出现的误码及传输距离较短问题,分别从硬件和逻辑编码方面提出各自优化方案.硬件方面在LVDS发送端增加高速驱动器,接收端增加自适应线缆均衡器,可补偿信号在长距离传输 ...

  • 【学术论文】基于PZT悬臂梁的按压能量采集技术研究

    摘要: 基于PZT的正压电效应设计了悬臂梁结构的能量采集装置,可用于开关等单次按压能量的采集.对单次按压条件下PZT悬臂梁的响应进行数学分析.通过性能对比,选用P-81材料压电片叠加在铜合金片两侧制作 ...

  • 【学术论文】基于超级电容器的新型低频能量收集系统

       摘   要    :   对于低频可再生能源的收集需要考虑其比较大的内部阻抗,不规则的断续输入,受环境干扰等问题.本研究采用多级反馈式稳压升压技术,嵌入低功耗控制芯片算法控制对低频输入能量的最大 ...

  • 学术综述│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应用研究现状与关键问题

    EVS34圆桌论坛议程:动力电池技术 EVS34圆桌论坛议程:燃料电池商用车发展趋势 EVS34主题论坛议程:智能充换电.充换电基础设施及车网互动 EVS34圆桌论坛议程:下一代电力电子(SiC) 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