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标志

新书《切莫回头》后序节选

文明的标志

作者:唐甫成  诵读:弥勒

十年前,雾都,南山麓下,钟鸣兄问我文明是什么,我草船借箭,说文明就是人人有恒业,不啼饥,不号寒,不折腾。

十年过去了,与我同窗者相继成亲,他们的激情、梦想和宣言大多断红残绿。而我风雨飘摇,孤军奋斗,与社会上的渣子交火,跟衙门里的败类鏖战,年复一年,俨成斗士,纵天黑如鸦,世道似虎,难移其志,如今蛰伏东瓯,文明二字于我而言,早已不可同日而语。

昨天重临上海滩,俊杰君尽地主之谊,盛情款待,又跟我讨论何谓文明,真是悠悠岁月,感慨颇多。我们先回顾了“民国怪儒”辜鸿铭的名言:

“要衡量一个文明的价值,不在于它是否建成或能够建成巨大的城市、宏伟壮丽的建筑以及宽阔平坦的马路;也不在于它是否制造或能够造出漂亮舒适的家具、巧妙实用的仪器、工具和设备,甚至不在于学院的建立、艺术的创造和科学的发明。要估价一个文明,关键的问题是它能够塑造怎样的人,怎样的男人和女人。一种文明所塑造的男女大众,才能真正体现这个文明的本质和个性,也就是这个文明的灵魂。”

这段话鞭辟入里,无懈可击。按理说,这位学贯中西、独步天下的东方哲人,应该能把他的远见卓识提高到世界文明的高度,但他却以此为支点,对儒家哲学深信不疑,认为儒家学说囊括了所有的智慧,已经深刻和全面地总结出现实世界的运行方法,外来的思想就不要来指手画脚,进而极力贬低西方文化的价值,无情否定了西方文明,实在令人惋惜。

“转变观念,知行合一,才能塑造出真正的文明。”俊杰君说。

“只有打破一点东西,才能揭开这个宏大的主题。”我说。

“突破口何在?”

我回答道,欲求文明之幸福,必举文明之标志,即推广“如厕定律”和“碧血原理”。

当时在饭桌上,还有其他朋友作陪,我匆匆说了个大概,感到意犹未尽。晚上在返回的高铁上,我以手机码字,梳理如下:
如厕定律

01

如厕定律,包括如厕第一定律和如厕第二定律,来自人的吃喝拉撒,属于生活层面,是文明的基本标志。

先谈如厕第一定律。天下之道论到极至,就是老百姓的吃喝拉撒。中国人的吃喝早已举世闻名,但拉撒仍原地踏步。这些既是个人问题,又是社会问题。对此,古人早就洞若观火,强调要讲文明,为了取得刻骨铭心的教导效果,不惜把饭碗与尿桶相提并论,说:夹菜夹面前,撒尿撒边边。

现在的公共厕所,总的来说是少、脏、乱,臭气熏天,里面的布局、设施,包括私人厕所,设置得都不科学,既不节水,又不环保,脏不忍睹。无论是立式便池,还是槽式便池,都没有解决尿尿溅落外边,滴在地板上形成尿渍的问题。便池用来拉屎,但若不先往便槽水坑里放几张纸巾,拉下的屎常会溅起屎水,把两片屁股弄得脏兮兮的;另外,拉出来的屎往往冲不掉,尴尬,恶心。文明发展到今天,这些个问题还没有得以解决,任何英雄豪杰在这样的厕所里都会束手无策,这使人不得不怀疑科技对人类生活的无能性。

文明进步到今天,不仅取决于吃什么,怎么吃,还取决于拉什么,怎么拉。衡量一个地方发展得怎么样,先要看那里的公厕是否修得够多、够好。估价一个人的素质,一定要看他如厕是否文明。素质低的说出来有不雅之嫌,姑且不说,就从普通人说起吧。

普通人拉屎,是按拉屎——擦屁股——提裤裆——冲粪便——洗手的顺序进行的,而正确的流程应为:先洗手,再如厕,边拉边冲,冲后再擦,擦后洗手,洗后提裆。如厕前要洗手,洗后再提裤裆,与饭前要洗手的道理是相通的,是为了保证手跟腰带裤裆接触时的纯洁性。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拉屎,要一边拉一边冲,毎拉下一坨就应立即冲掉一坨,这样才能大大减少臭味在空气中的弥漫,下一个上厕所的才不至于太恶心、太难受。当如厕的这套先进理念深入人心,广布天下之时,新型厕所的设计和建造就会应运而生,新建的厕所会考虑周全,更富有人性化——拉时,能利索地冲;冲时,屎水不乱溅;擦后,在保持蹲的姿势时,就能轻易地洗手,等等。

总之,如厕若先进化,定会促使厕所人性化。这就是“如厕第一定律”。

再看如厕第二定律。为了深刻理解它,我们先了解一个历史知识。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甚至更久远的年代,德国的一些中学,就安排了专职老师天天观察鉴定学生们的大小便,逐个进行登记,而且记载详细,每次均作具体的书面分析,根据排泄物的形态和构成看出学生们的饮食习惯和健康状况,形成一部部科学验粪法和验尿法的文献。学校真正承担起了自己的育人使命,如此厚待学生,学生自然会义无反顾地报效国家。如今,德国的科教和工匠精神那么发达,完全可以从这些教育背景中寻找到答案。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习了别人的先进做法之后,我们就很容易阐释“如厕第二定律”,即在“如厕第一定律”的基础上,新研制的厕所具备科学验粪和验尿的特殊功能,能即时提醒人们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并给出科学合理的建议。

综上所述,只要推广“如厕定律”,就能将所有人的吃喝拉撒提高到一个空前的水平,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使人类的生活文明迈进一个崭新的时代。

碧血原理

02

什么是“碧血原理”呢?它首先属于精神层面,重在价值取向,是文明的根本标志。

先从字面上来了解。碧:青绿色的玉石。碧血:血化为碧玉,表示血的珍贵,指为正义死难而流的血,可以借指屈死的人们,或赞扬为国捐躯的重大牺牲。其典故为: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说的是周朝时期,大夫苌弘一生忠于朝廷,不卑不亢,有浩然正气。他因为正直而得罪了朝中权贵,蒙冤被周人杀害,传说他被杀的当时,有人慕名收集他的血液藏在家里,三年后这些干血块全都化为碧玉。

众所周知,世界大战和经济崩溃,是将人类送入地狱的最大灾难。碧血原理来源于大灾难,但又不限于大灾难。其内容是:对灾难中的战死者、牺牲者、捐躯者、流血者、屈死者和受害者来说,其价值不在于流了多少鲜血,牺牲了多少生命,而是在于,今天他们的祖国还有多少活着的男女为其做了多少有启示意义的事情。当有一半的活人冷淡他们的时候,那么珍贵的碧血就会还原成干瘪瘪的血块;当有一半的活人遗忘他们的时候,那么珍贵的碧血就会还原成红殷殷的鲜血;当有一半的活人抛弃他们的时候,地狱之门正悄然重启,血光之灾就要到来,人人都插翅难逃。反之,只有当超过七成的活人将他们的碧血生命奉为至宝,虔诚地追念,无私地颂扬,竭力地总结,那么这个民族才叫民族,这个社会才会清正,这个国家才能攻必克,战必胜,守必固。

若要广阔地理解这一原理,我们必须把眼光投向古今中外的历史事件中去。

先举以色列为例。

他们在全世界范围内寻找二战幸存的犹太人,千方百计地查找屈死者、遇难者名单,欢迎流散到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回国、建国,传承最古老的希伯来语,他们把这些政策落实到每家、每户、每人。纳粹杀害了600万犹太人,已收集到姓名和身份的就有420万。他们建立了大屠杀纪念馆,墙上贴满了死难者的遗像,播放着一百多万个死难儿童的名字,点击电子系统可以搜索大屠杀遇害者的名字,同时展示了两万多名在大屠杀期间援救犹太人的国际友人。

“我必使他们在我殿中,在我墙内有纪念、有名号,比有儿女的更美。我必赐他们永远的名,不能剪除。”这就是以色列的意志与信仰。

他们通过各种实物和证据,向世人展示了这段惨绝人寰的历史,大屠杀的凶残野蛮程度令人发指,催人落泪。大屠杀深深铭刻在以色列人的记忆中。

在大屠杀过去将近七八十年的时间中,以色列人打捞历史、纪念历史的工作还在继续。不仅如此,他们对碧血生命的尊重,还体现在全球追杀国家公敌上:

1960年,经过多年的追踪,摩萨德特工万里奔袭,在阿根廷活捉了纳粹高官阿道夫·艾希曼,然后隐秘地将他遣送回以色列,接受正义的审判。艾希曼在声明中写道:“我阿道夫·艾希曼,签署这样的信件,目的是宣布,本人愿意前往以色列,清洗自己的罪孽,还世人一个公道。”

1965年,摩萨德特工在乌拉圭直接处决了纳粹党卫军高官赫伯特·苏古斯,因为:“苏古斯在战争中犯下了十恶不赦的罪行,他亲自和直接参与了杀害三万名犹太男人、妇女和儿童,考虑到他业已泯灭的人性和在大屠杀中展现的令人发指的残忍和凶恶,我们宣判苏古斯死刑。”

1972年,第20届奥运会在西德慕尼黑召开,11名以色列代表团人员被一个叫“黑九月”的恐怖组织残忍杀害,这就是震惊世界的“慕尼黑事件”。事发后,以色列拟定了一份11人暗杀名单,在接下来的8个月时间里,摩萨德特工展开了“天谴”行动,先后在意大利、法国、塞浦路斯、黎巴嫩成功暗杀了10名。在追杀与反追杀中,摩萨德锲而不舍,于1979年1月22日成功将第11人,即“黑九月”组织的最高首脑定点清除。

再举与我们对战的日本为例。

他们从战争开始,就把每一个战死者,甚至每一匹战马的牺牲时间、地点、创伤致命部位等全部记录在案。战后,他们不远万里来悼念他们在侵华战争中战死的战马,在多个战场为战马立碑纪念。

他们从1950年代开始,就以作战小队为基本单位,召集幸存者撰写回忆录;以小队、中队、大队为基础,撰写东亚作战史。他们深刻反思了排兵布阵的确当和失误,为未来的战争提供了一部部“兵法宝典”。

他们优待自己的二战老兵,包括侵华日军,对每个阵亡者家属给予约20万美元的战争抚恤金。 对仍然在世的老兵,给予每人每月12万日元的“退役抚恤金”,每人每月5万日元的“战争补贴”,每人每月3万日元的“恩给”( “恩给”由天皇支付),总计每人每月共约20万日元(相当于人民币一万多元),等等。

日本靖国神社纪念的士兵精确到每个人。德国也是,前苏联也是,美国更是如此。

然而,中国基本没有这样做。我们阵亡了300多万个战士,死亡无辜百姓超过2000万,却没有一部完整的抗战史,没有一份完整的抗战将士名单。数百万抗战英烈尸骨无存,甚至连一个名字都没有留下。那些从卫国战场幸存归来的抗战老兵,一生都背负着战争带来的创痛,中国人几十年来也不见探望 ,现在基本上都在满腹委屈中悄然凋零了。

对比之下,我们能不汗颜?能不惭愧?

一个没有英雄人物产生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群落。有了英雄人物,却不知道拥戴、崇仰和纪念的国家,则是一个没有希望的堕落之邦。我们欠英雄们一个公道。民族的良心背上了沉重的十字架。文明世界被打上耻辱的印记。

好在,人们“知耻必后勇”。我们只有从自身做起,大力推广“碧血原理”,把了悟的文明带给更多的人, 尊重每一个人,尊重每一位抗战老兵,尊重他们的家属,尊重他们的后人,才能在国际上受人尊敬,我们的民族才能优秀而强大,我们的国家才能无坚不摧,无往不胜。

作者:唐甫成

作者:唐甫成,男,桂林人,资深高中数学教员。既向往物质的现实,也憧憬精神的家园。喜欢文字,喜欢精神交流,喜欢有深度的文章,喜欢有社会公德心的人。看到邪恶定震怒,看到义举必赞扬。

诵读:弥勒(微信号:ss60320211),天津河西人,资深朗读者,弥勒朗诵班创始人。朗诵成名作《今夜,我想你了!》,代表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当你老了!》、《妈妈,今夜我在下湾》等。以心观境,力求淳朴诵读,崇尚自然谐和之美;由声入情,表达诗文内涵,葆持真诚流畅之韵。

©

©原创授权发布(公众号转载须联系作者授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