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誉参半的隶书大家刘炳森当代书坛,启功行...
毁誉参半的隶书大家刘炳森
当代书坛,启功行书,田英章楷书和刘炳森的隶书是书法爱好者心目中当之无愧的三大书法家。笔者曾写过多篇田英章的文章,本文特就刘炳森隶书发表一些看法。欢迎书友留言讨论!
刘炳森1937年生于上海,算是寒门贵子,家赤贫,四岁丧父,靠母亲一人含辛茹苦养大。1962年考上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科成为了一名高材生。毕业后进入故宫博物院工作,之后仕途顺利,历任中书协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官至全国政协常委。
可见其人并不是一位甘坐冷板凳的书法家而是有仕途之心,想求进步的宦者。
曹宝麟在其死后曾撰文评价其人“阴鸷骄横”、“弄权舞弊”云云,对其书法也多揶揄,用辞颇为严厉。曹宝麟好友华人德也曾撰文附和其说法,可见刘氏在世时颇惹物议。
其中一则流传甚广的轶事似乎可与之相佐证。
按惯例中国文联的各位副主席都是默认由各协会主席正职兼任,这样能方便工作。而当时刘炳森身为中书协副主席,却绕过主席沈鹏直接就任中国文联副主席。此事一出,物议忿忿。
的确当时中书协高层也认为第五届书协主席非刘炳森莫属,刘炳森也是志在必得。
但这种积极求进步直接越过当时主席沈鹏而兼任中国文联副主席,确为书坛诸佬所不耻。
然而造化弄人,刘炳森还未接任主席便于2005年溘然长逝。
上世纪8090年代,这二十年是刘炳森名声大噪全国风靡的时代,他和杨再春,启功等人是当时书坛的风云人物,而像现在的王镛,曾翔,石开,胡抗美,龙开胜诸人则属于书坛晚辈。
刘炳森以隶书名世,民间书法爱好者认为他是当今在隶书创作上是可以开宗立派的大师级人物,但是在书协同行里却评价不高,曾受其提携的后辈田蕴章甚至公开评价刘炳森的隶书在全国仅属于“中下等水平”。而且当时书法评论界一些评论家们也常用“名人中的书法家”来揶揄刘炳森隶书。
察刘炳森曾经官至全国政协常委乃是实打实的副部级高官,自然攀附吹捧者众多。
即便刘炳森书法水平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高,但是刘氏和其他活跃于上世纪8090年代的书法家们对书法普及教育所做出的贡献是不可抹灭,也是不容置疑的。正如我们现在电脑上所使用的华文隶书,正是刘炳森辛辛苦苦写就的。而且刘炳森编著20多种书法技法教程,总发行量达到了千万册,这个影响力与实力恐怕也只有启功,杨再春,田英章可与之比肩抗衡。
换言之,如果要研究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书法发展史,以上诸人是怎么也绕不开的,因为缺一便是不完整的当代书法史,是带有偏见的书法史。
关于刘炳森的书法认识和其他同样具有争议的书法家一样,天然地分成了两派。其共同点是批评者多为同行,赞赏者多是书法爱好者。
对于同行之间的理性批评我们不能简单地归之于“文人相轻”,毕竟同行能看到一般爱好者所不能注意到的问题,而所谓文人相轻在我看来多是专业批评。
因为这种理性力量的存在,我们的书法艺术才会更加健康地向上发展。
刘炳森隶书的问题在于太过古板,规矩严整,千字一面,乃是“工艺美术体。”和田英章楷书一样每一个字的点画完全雷同,只要稍作练习就能上手,千人一面,毫无个人面目。刘炳森隶书出自华山庙碑,早年颇用功研习,待至中年暴得大名高位之后,便不再深入临习古帖,而是将自己的书写习惯不断强化,致使“炳森隶”古意全无,沦为俗书。
一个成熟的书法家而且以书法为一生事业的人,如果要想一直在书法上不断进步,就必须日耕不辍地临习古人法帖,不断突破藩篱,日日新。像颜真卿这样的大书法家一生书法风格凡十八变,如其早年多宝塔碑和晚年的麻姑仙坛记,风格迥异,似乎出自不同人之手。
和古人比我们下得功夫还不够深,和古人比我们的学习条件要优越的多。
一言以蔽之,刘炳森隶书的确可以开宗立派,是一时名家。然其是否能书史留名,后世自有允论。#书法爱好者##刘炳森##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