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阿根 | 养蚕
【往期回读】
养 蚕
大桥镇 卞阿根
为了增加集体的副业经济收入,各生产队便建起了土基墙、毛竹梁的养蚕房。各生产队养蚕,一般都有五至六人的专业小组。白天留守一至两人在蚕房里负责喂蚕、清理蚕沙、蚕房清洁卫生和室内的通风换气,其他人到田间采摘桑叶。夜间分成两组,轮流喂养和休息。养蚕虽说忙人,但一季夏蚕养下来,经济收入还是不错的。
1969年前,我的家乡大桥镇还没有进行旱改水前,主要种植旱谷。由于田间缺肥,大麦亩产收成仅二百多斤,小麦亩产三百多斤,各生产队除了每年饲养十来头生猪外,也就没有其他的副业收入了。那时候生产队饲养的生猪,养一年也只能长到一百六七十斤,不像现在养猪,六个月时间就能长到三百多斤。当时由于农业生产的落后,为了增加集体的副业经济收入,各生产队便建起了土基墙、毛竹梁的养蚕房,然后在室内用毛竹或杂棍竖搭起一米七八高的双排架,分隔成三至四层,铺上芦席,在四周边用窝集围挡绑扎好,形成养蚕的池,防止蚕虫爬出。人口少,耕地面积少的生产队至少建筑六间养蚕房,人口多,耕地面积多的大生产队一般要建十多间,并拿出大面积的耕地栽植桑树。各生产队根据自身的情况,所栽植的桑树少则十五亩,多则有三十亩。这些桑树都是从外地购进的,是已嫁接好的树苗。桑树田多了,我们小时候的夏天,桑葚(桑葚,我们家乡称之叫桑树果儿)成熟了,没有少吃它,嘴唇常常被染成了紫色不算,就连手上、脸上、衣服上也被染上了紫色。
养蚕主要分为春蚕、夏蚕和秋蚕。春蚕和秋蚕很少有生产队养,因为在这两个季节里,桑叶难以满足,养夏蚕桑叶充足,无须烦神。各生产队养蚕,一般都有五至六人的专业小组。白天留守一至两人在蚕房里负责喂蚕、清理蚕沙、蚕房清洁卫生和室内的通风换气,其他人到田间采摘桑叶。夜间分成两组,轮流喂养和休息。蚕子刚孵出的小蚕像黑色的小蚂蚁,喂桑叶时要将桑叶切碎,方便小蚕虫食用。蚕虫的生长速度比较快,那是一天一个样,桑叶的用量也在一天一地增加。特别是蚕虫快要大批“上山”时,吃起来桑叶来如同风卷残云,整个蚕房里是一片“沙沙”吃桑叶的声音。到了这个当儿,靠养蚕小组的几个人,采摘桑叶是供应不上的。生产队就增派四五个社员,配合养蚕小组,专门到田间采摘桑叶,即使这样有时候还不能满足蚕吃,采摘桑叶的人员为了加快速度采摘,干脆连桑树嫩枝一起折下装篮送往蚕房,直接连枝放入蚕池中喂蚕。
蚕虫快要“上山”前的一周,生产队就组织劳力绞蚕笼了,绞蚕笼我们家乡俗称叫搞蚕笼。搞蚕笼采用的是小麦秸秆,删去残叶,用铡刀铡成四十五至五十公分长短。取两根三至四米长,拇指粗的稻草绳,一头打成结。搞蚕笼时要有三人相互配合,一人抓住草绳打结的一头,一人抓住离抓结头绳人的六十公分处,一手抓住一根草绳,上下小距离分开,一人在两根草绳之间均匀地上麦秸秆。麦秸秆上好后,抓绳的两人以相反方向绞动草绳。每搞好一段,上麦秸秆的人接着继续上。一条蚕笼二十分钟即可搞成。搞成的蚕笼成圆柱形,犹如一把长毛刷子。没有草绳时,也可以直接用稻草加麦秸秆搞蚕笼,但这样搞蚕笼不仅费工费时,而且效率低。当然了,各生产队一般都提前把搞蚕笼的草绳搓好备着。待饲养的蚕虫不再吃桑叶,肚子里发微黄色时,就将其捉到蚕笼上,由它们自由织茧。蚕茧织好后,分批摘下装进竹篮或麻袋到蚕茧收购站去卖。
蚕虫全部“上山”织蚕后,接着最重要的工作是清理掉蚕房里养蚕的芦席和围挡的窝集,来年换新,同时对整个蚕房用药剂进行全面消毒,而后再在地面上洒些碎石灰粉吸潮和灭菌。
每年夏蚕饲养结束后,到了深秋时分,各生产队就组织有剪枝经验的社员,对桑田里桑树的老枝进行修剪,而后在桑树的根部施上草木或猪牛粪灰,保证桑树越冬有足够的肥料营养储备,使来年春天新生长出的枝条有力和叶大肥厚。为什么要剪掉桑树的老枝条,这里要补充说一句,如不剪去桑树的老枝条,给桑树养生生息的话,来年在老枝条上长出的桑叶就会瘦弱,营养成分不高,直接影响桑叶的产量和质量。
养蚕虽说忙人,但一季夏蚕养下来,经济收入还是不错的,到年终决分时,工分单价(每10分工算一个单价)也能提高几分钱,增加了农民们的收入。那时候,我们大桥镇的各生产队在没有养蚕前,有的生产队全靠耕种农作物,没有副业生产的,年终决分时,社员每做10分工只有0.50元的收入,农业生产搞得好些的生产队,且带有其他副业生产的,社员每做10分工也只有0.80元的收入。而一个大劳力(男劳力),在生产队劳动一天所挣得的工分也只有七八分,小劳力(女劳力)只有四五分。养蚕后工分单价能提高几分钱谁不高兴。自然各生产队都普遍养起了蚕。故而,我们大桥镇也就成了那个年代名副其实的养蚕之乡。
1969年后,我们家乡全面实行了旱改水,粮食产量年年不断得到提高,但各生产队直到1977年后才放弃了养蚕,刨桑还耕。生产队不养蚕了,但还有极少数有经验的养蚕农户自家养殖,可时年也不长,仅两年左右时间。而今,我们家乡素有养蚕之乡的历史,那只是过去的往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