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地选择''次优'',你其实拥有了现实中可能存在的最优的感情。
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有个著名的经济学理论--''次优选择'',这个理论认为''最优''的理想状态在现实中几乎不可能达到,因此,选择仅次于''最优''的''次优'',是现实中人们所能真正达到的最完美的效果。要想获得感情与婚姻的幸福,其实也是同样的道理。
对于爱情,你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幻想不是理想在我们的身边,经常会看到被岁月逼迫到了青春尽头仍找不到归宿的大龄女青年,她们充满着焦灼地等待理想的结果,殊不知,到最后对爱情的期望越来越低,早已忘记当年口口声声的''不将就'',''不妥协'',到头来还是无情地败给了现实,嫁给了那个本不想嫁的人。苏格拉底说过:''认识你自己。''但认识自己是最难的。我们通常以为自己想要的生活,这样的爱情,可当真的得到这样的生活与爱情时,彼时的心情又会跟想象中的大相径庭。生活犹如小径交叉的花园,究竟哪条路最终能通向芬芳的玫瑰圃,没有走过的人谁也不知道答案。也许每一条路都将通向爱情的圣地,最有效的做法就是先认准方向,然后寻找那条最短的路径。
在感情中有两种心态最要不得:既想嫁如意郎君又怕空等一生;既不想空等,又怕向现实妥协,''下嫁''后错失良人。如果一个人抱着这样的心态,必然就会患得患失,无论做出什么样的决定,都不会令自己满足。所以,要想获得幸福,就必须改变心态,做一个敢作敢当的人,如果等,就要等得起;如果等不及,那就选择妥协。所以,请不要执着于追求想象中的理想型,不要一味去想象,看一看现实和可能性吧。
退一步,得到最好的感情多少获得幸福爱情的人,其实都没有执着于想象中不可能或无法实现的爱情,而是选择了实实在在、可以把握的''次优''。毕竟,幻想的爱情不会给人带来幸福,幸福是实实在在的生活带给人的感受,是看得到、摸得着的。聪明地选择''次优'',你其实是拥有了现实中可能存在的''最优''的感情。当你坐拥幸福感情时,就会明白,降低一点点标准,选择''次优''是多么明智的选择。那么,怎样才能找到那个现实中''最优''的''次优''呢?
首先,充分了解,是两个人交往的基础。与一见钟情相比,多数人的爱情都属于日久生情,因为了解,所以相知,因为相知,所以相爱。尽管彼此性格有差异,习惯也会不同,但在交往中彼此适应,彼此融合,这才是真实爱情的写照。其次,不要只看现在,要看他潜在的可能性。我们评判一个人时,往往局限于他已经显露出来的外在表现,而容易忽略其内在的潜能或某些尚未显露出来的品质。而事实上,一个人内在的品质,尤其是尚未显露出来的潜在品质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无论你拒绝一个人还是接纳一个人,你拒绝和接纳的,不仅是他的现在,还有更为长远的整个未来。一个人也许现在还不是你的理想型,可如果他身上存在这方面的潜质,为什么不考虑跟他在一起呢?只要有潜质就是可以被''塑造''的,相爱的两人总是在磨合中''塑造''彼此,最后渐有夫妻相。
而如果一个人身上的潜在品质完全与你期望的相悖,也许现在看来还不错,可他的行为中有某些你无法容忍的迹象,而且这种迹象有着很深的根基,那么无论他如何伪装,你们终究不是一类人。最后,好感是基础。恋爱中理性不可缺席,但''爱'',永远都是生活的中心。两个人相遇,如果气场相合就会彼此喜欢,如果气场相冲,就算对方各方面都很优秀,也会看彼此不顺眼--这就是爱情,有时候毫无道理。因此,选择恋人的时候,感觉很重要,有了好感,生活像被笼罩在甜美的香雾中,你会感到惬意,芬芳,一切都会变得美好。结语如果你的理想型的出现概率连万分之一都不到,你等了多年从未遇见过这样的人,而你又不想因继续等待而错过大好青春,那么不妨现实一点吧:趁还年轻,趁还有选择的余地,选择目前最为满意的那个。
理性面对现实,理性选择绝不是妥协与将就,而是叫人不要错过身边合适人选的明智之举。#恋爱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