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姓:99%的崔姓人了解不全!崔家人必看必转!

崔姓崔姓发源于山东境内。季子后人一直仕齐国卿大夫。秦汉时,季子后裔崔意如任秦国(都今陕西咸阳)大夫,封东莱侯。长子崔伯基为西汉东莱侯,居清河东武城(今河北清河县东北,一说今山东武城县西),后分衍出鄢陵(今属河南)、南祖、清河大房、清河小房、清河青州房等支派。次子崔仲牟,居博陵安平(今属河北),后分衍出博陵安平房、博陵大房、博陵第二房、博陵第三房等支派。崔姓一族可谓门庭显赫,人丁兴旺,故有“清河”、“博陵”两大郡望。另东汉末年,军阀争战,平州刺史崔毖率族人避居朝鲜,后发展为朝鲜大户。魏晋南北朝时,崔姓依旧以门第高贵、族大人众而著。史载,西晋时,崔姓位居北方士族之首,遂被列一等大姓“崔卢王谢”之首。《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有:“崔殷(崔伯基八世孙)有七子,长子崔双为东祖,次子崔邯为西祖,三子崔寓为南祖,亦号中祖。崔寓四世孙崔林,魏司空、安阳孝侯,曾孙崔悦,前赵司徒、左长安、关内侯,有三子:浑、潜、湛。崔湛之孙崔蔚,北魏郢州刺史,居荥阳(今属河南),号郑州崔氏。”唐代崔姓官仕宰相者多达二十七人(《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列二十三人,该书《校勘记》又增补四人),由此可见唐代崔姓地位显赫之一斑。

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就是百家姓中的崔姓,相传早在中国远古时期就出现的姓氏,而在那时候文化还没有开始发展,但是出于人们对大自然力量的敬畏,形成的图腾文化,应用到姓氏,变成了最初的姓氏图腾文化。

崔氏图腾的图案是一个圆圈,中间是一座三个山头的大山,下面是一只短尾鸟。

崔姓源流详介

崔姓主要源流有:

1、出自姜姓,以邑名为氏。据《唐书·宰相世系表》及《元和姓纂》等资料所载,炎帝神农氏后裔,西周时齐国国君丁公伋的嫡长子季子曾食采于崔邑(今山东省章丘县),子孙以邑为氏,是为山东崔姓。根据多种古籍的记载,崔氏出自姜姓。崔姓出自于西周时期的齐国,有将近三千年的历史,曾经长期是山东望族和中国著姓。齐国是西周初周武王分封的重要诸侯国之一,建都于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开国君主是吕尚。吕尚本来姓姜,因为他的先祖被封于吕(今河南省南阳),从其封姓,故称为吕尚。吕尚的儿子丁公佶,是齐国的第二代国君,他的嫡子叫季子,本来应该继承君位,但却让位给弟弟叔乙(即乙公得),而自己则住到食采地崔邑(今山东省章丘县西北),后来以邑为氏,就是崔氏。点击加入崔姓总群而这位丁公佶,相传是姜太公姜子牙的儿子。由此可见,崔氏中国人是源自姜太公的直系后代,追本溯源还是上古时期炎帝神农氏的子孙。他们的得姓,算起来大约有3000余千年的历史了。

2、据《新唐书》所载,唐时新罗国有崔姓。
3、出自少数民族崔姓:
① 清代高丽人、满洲人姓氏中有崔姓。
② 今彝、回、蒙、土等族均有崔姓。

崔姓当代分布情况

此期,崔姓繁衍之地以北方为主,山东、河北、河南、陕西、山西、甘肃遍布崔姓。宋元时期,有较多崔姓南迁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等地。明朝初年,有山西大槐树崔姓移民于人迹稀疏之地。明清之际又有大批崔姓族人迁往辽东一带,多与朝鲜族杂居。清末又有入居东南亚国家者。总之,唐代以后,崔姓虽陆续有迁徙之举,但仍不失为一北方姓氏。今日崔姓尤以山东、河南、黑龙江、辽宁、江苏等省多此姓,上述五省崔姓约占全国汉族崔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崔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七十四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二八。

郡望、堂号

郡望、堂号是一个姓氏的特殊标志,它能显示该姓氏发源的地理关系。在家谱中,堂号具有联系姓氏与宗亲关系的意义,也是寻根问祖的重要线索之一。

为了便于崔姓族人寻根和了解崔姓发展的历史!点击加入崔姓总群

郡望

【清河郡】西周至春秋中期以前先为卫国之邑,后为齐国所占,成为齐国邑地,位于山东菏泽汲堂河一带,因水草清茂,古代齐国人称其为清河。西汉高祖刘邦五年(己亥,公元前202年)改置清河郡,后屡改为国,汉元帝永光年间(公元前43~前39年)后期为郡,治所在清阳(今河北清河)。东汉改为国,移治甘陵(今山东临清),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县至山东省博兴县、临清县一带地区。元朝以后辖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市及枣强县、南宫县各一部分、山东省临清县、夏津县、武城县及高唐县、平原县各一部分地。到了明朝时期,清河县改归京师广平府(今河北大名)管辖。此后直至清朝时期,清河县隶属于直隶省广平府。民国初期,清河县初属直隶省冀南道,民国三年(癸丑,公元1913年)改为大名道,民国十七年(戊辰,公元1928年)直隶于河北省,民国二十五年(丙子,公元1936年)初划属河北省十四督察区。抗日战争爆发后的民国二十七年(戊寅,公元1938年)9月,中国共产党创立了冀南区抗日根据地,清河县为其辖地。民国三十年(辛巳,公元1941年)8月晋冀鲁豫边区成立,辖冀南区,清河县为冀南区十三专区。抗日战争胜利后,于民国三十四年(乙酉,公元1945年)11月清河县改属冀南区二专区。民国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9月华北人民政府成立,晋冀鲁豫边区即行撤销,清河县随冀南区二专区归属华北行政区。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清河县划归河北省衡水专区。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清河县人民政府由城关迁驻葛仙庄。于1952年11月7日撤销了衡水专区,清河县改隶邢台专区。1958年4月28日撤销邢台专区,清河县归属邯郸专区;同年12月20日撤销清河县并入南宫县。1960年5月3日又撤销邯郸专区,清河县境随南宫县归邯郸市辖。1961年5月23日复设邢台专区,南宫县还属。同年7月9日恢复清河县建制,仍隶邢台专区。1970年邢台专区改为邢台地区,继辖清河县。1993年7月,邢台地区与邢台市合并,改由邢台市管辖。

点击下面链接按钮,输入自己的姓氏

★姓氏起源查询   |    ★寻找家族宗亲

★家族字辈查询   |   ★家族活动查询

【博陵郡】东汉朝本初元年(丙戌,公元146年)置县,治所在博陵(今河北蠡县)。东汉建安末期改为博陵郡。三国时期曹魏正始三年(壬戌,公元242年)重新改为博陆县。西晋时期改置为博陵国,治所在安平(今河北安平),其时辖地在瀛州、深州境,即今河北安平、深县、饶阳、安国等一带地区。南北朝时期北魏又改为博陵郡。隋、唐两朝时期有定州博陵郡,但并非晋朝时期的博陵旧地,而是在今河北定县一带地区。

【荥阳郡】三国时期,曹魏政权分河南郡置为荥阳郡。西晋时期曾被设置为国,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南,东至朱仙镇、西至荥阳荥南至密县,以及黄河以北的原阳县地。

【辽东郡】在中国历史上,“辽东”这个称谓有四重意思:①郡、国名,战国时期燕国置郡,洽所在襄平(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大凌河以东一带地区;西晋时期曾改称辽东国;十六国时期的后燕国末期,其地归入东海郡;北燕时期又复置辽东郡于今辽宁省西部一带地区;北齐时期废黜;到东汉安帝时分辽东、辽西两郡地置辽东属国都尉,治所在昌黎(今义县),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西部大凌河中下游一带;三国时期的曹魏改为昌黎郡。②都司名,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辽都卫,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为辽东都司,治所在定辽中卫(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为今辽宁省大部地区;自明正统后期因兀良哈诸族南移,渐失辽河套(今辽河中游两岸地);从明朝天启元年~崇祯十五年(公元1621~1642年)期间,全境为后金(清)所并。③军镇名,明朝“九边”之一,相当于辽东都司的辖境,主要是镇守总兵官驻广宁(今辽宁北镇)明朝隆庆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后冬季则移驻辽阳(今辽宁辽阳);明朝末期废黜。④地区名,泛指辽河以东地区。点击加入崔姓总群

【阳丘县】即今山东省章丘市。商王朝时期,东、北部为蒲姑国。殷商末期,西部为谭国(今龙山镇城子崖)。春秋时期,先后为谭国和齐国诸侯封地赖邑、宁邑、台邑、崔邑。战国时期属田齐。秦朝时期属济北郡。西汉时期属青州部济南郡(东平陵城)。汉景帝四年(戊子,公元前153年)首次置县称阳丘(治所在回军镇,今绣惠镇回村)。东汉时期,中部为阳丘县,北部为菅县、猇县,南部为土鼓县,后阳丘、猇县并入东朝阳县。魏、晋时期,东朝阳县属乐安国。南北朝时期的刘宋政权改东朝阳县为朝阳县,属齐郡。北齐时期废朝阳县置高唐县(治所在回军镇)北齐天保七年(丙子,公元556年)高唐县迁治女郎山(今章丘山)南建城。隋朝开皇十六年(丙辰,公元596年)“以博州亦有高唐,改为章丘县”,取县北山章丘为名。唐朝贞观元年(丁亥,公元627年)属河南道齐州济南郡。宋、金时期属济南府。元朝时期属山东东路西南道济南路总管府。明、清两朝时期皆属济南府。民国初期,属岱北道,民国三年(甲寅,公元1914年)改属济南府,民国三十四年(乙酉,公元1945年)8月,划为章丘、章历二县,属泰山专区。1950年4月,两县划归淄博专区。1953年9月,章历县并入章丘县(治旧章丘城,今绣惠镇驻地)划归泰安专区。1958年8月,县治迁明水。同年11月,泰安专区撤销,属济南市。1961年5月,泰安专区恢复,又划归泰安专区。1979年1月,复属济南市。1992年8月,撤章丘县设章丘市(县级)。

堂号

总堂号   保大堂:

分堂号

世德堂  敦睦堂  荥阳堂  博陵堂  阳丘堂  辽东堂  清河堂  世德堂  德星堂

铁岭堂  三戟堂  德聚堂  默荫堂  玉心堂  敦本堂  敦耕堂  敦五堂  慎德堂

承绪堂  永思堂  崇志堂  默阴堂  了善堂  惇叙堂  博陵堂  石永堂  仁本堂

八行堂(共28个)

堂号典故

噤李堂:出自唐代崔颢的故事。“噤李”,意思是指李白不能开口吟诗。据史书记载:唐代大诗人崔颢任尚书员外郎时,游黄鹤楼。在楼上题了一首诗,文情俱佳。后来诗人李白又游黄鹤楼,见到崔颢的诗,为之折服,不敢再在楼上题诗了,只是吟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有诗在上头!”于是,一字未写,就下楼而去。后来,崔氏族人以此为自豪,故以“噤李堂”为其堂号。

崔氏宗祠楹联

世推三虎,人羡五龙

上联典指唐代中书舍人崔琳、及其弟子詹事崔珪、光禄卿崔瑶三弟兄。崔琳官至太子少保,崔珪官至太子詹事,崔瑶官至光禄卿,时号“三虎”,因官阶都在三品以上,又号称“三戟崔家”。下联典指唐代博陵安平人崔玄暐及其弟崔昪、子崔琚、孙崔涣、曾孙崔郢五人,人称“五龙”。崔玄暐,明经科进士,历官高陵主簿、记部员外郎、凤阁舍人、天官侍郎,为官公正廉洁,深得武则天赏识,长安年间官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宰相)。因诛杀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有功,任中书令,封博陵郡公。一生以清白著称。崔昪,历官司刑少卿、尚书右丞。崔琚,历官中书舍人、礼部侍郎。崔涣,长于议论,历官亳州司功参军、司门员外郎、巴西太守。安史之乱中,玄宗逃往四川,他在路上迎接以表示中心,又由宰相房琯推荐,于是任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肃宗时,官江淮宣谕选补使,选拔人才,不照顾亲友。代宗时,官御史大夫,因批评宰相元载而被贬为道州刺史。崔郢,历官商州防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

一门孝友,三礼义宗

上联典指唐代武城人崔邠,,字处仁,进士出身,历官吏部侍郎、太常卿,以耿直知名。他家三代同灶,和睦相处,宣宗曾说他家“一门孝友,可为士族的典范。”下联典指南朝梁东武城人崔灵恩,少年时读遍五经,尤其精通“三礼”(《周礼》、《仪礼》、《礼记》)和“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在魏时官太常博士,入梁,官步兵校尉兼国子博士,聚徒讲学时,听者常有数百人,后出任桂州刺史。著有《周礼集注》、《三礼义宗》《左氏经传义及条例》等,共一百三十余卷。

五原贤守,四皓齐名

上联典指东汉·崔寔为五原太守。下联典指汉·崔广号夏黄公,为“商山四皓”之一。

覆瓯待相,却璧鸣廉

上联典指代武城人崔琳,受玄宗器重,玄宗曾写下他的名字,用金瓯覆盖。下联典指南北朝时北魏安平人崔挺,字双根,孝文帝时官光州刺史、光州大中正、北海王司马。为官廉洁,有人送他玉璧,被他拒绝,说:“过去没有杨震之金,今日岂能有崔挺之璧。”

秉仁岳峻,动智渊明

此联为后魏太中大夫崔敬邕碑文联句。

八行称于众口,三相出诸一门

上联典指宋代密州文学崔贡,字迁硕、仁和人。端重有学识。大观中诏天下郡县保任士有孝弟睦蠏任邱中和八行者,贡入太学,司成考验以闻,后授密州文学以卒。乡尊之曰“八行先生”。下联典指唐代中书舍人、封魏国公崔铉一门三相。

中年弍才号大儒,少小博学通百家

上联典指东汉官吏、文学家、书法家崔瑗,字子玉,涿郡(今河北省平安)人。十八岁进京师,精通天文、历数等,后举弍才,被荐为宿德大儒,从政有绩,升迁济北相。下联典指东汉文学家崔斛,字亭伯,涿郡(今河北省平安)人。年十三,通《诗》、《易》、《春秋》,博学多才,尽通训诂百家之言。后官至司徒。点击加入崔姓总群

教民纺织留世远,立石直笔播誉长

上联典指东汉尚书崔寔,字子真,一名台,字元始,是著名的政论家,桓帝时任议郎,后迁司马,出为五原太守,教民纺织。其代表作有《政论》,对当世大胆抨击,为时人称颂。下联典指后魏司徒崔浩,字伯渊,清河人。诏总理史务,监秘书事,作国书三十卷,立石以彰直笔,因暴露“国恶”,而遭灭族之灾。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此联为唐代“才高八斗”的大诗人崔颢《黄鹤楼》诗句联。崔颢,汴州(今河南省开封)人。开元进士。曾官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黄鹤楼》一诗。甚为李白所推崇。李白《登黄鹤楼》诗中有句云:“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有诗在上头”。有《崔颢集》。

苏少娣能和妯娌,唐夫人善事姑嫜

上联典指宋·苏少娣嫁氏,妯娌间常有纠纷,少娣事妯理甚恭,使之愧悟,遂相和睦。下联典指唐·崔远祖母唐夫人事姑至孝,每旦以乳汁奉姑。

崔姓名人

崔宏:

南北朝时清河东武城人,官至吏部尚书,曾执掌机要,参与草创过各种制度。

崔鸿:

今山东平原人,著名史学家,初仕魏中散大夫一职,后迁黄门侍郎,加散骑常侍、齐州大中正。撰《十六国春秋》一书。

崔颢:

汴州(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唐代大诗人,官至司勋员外郎。早期多闺情诗,诗风浮艳,晚期诗风慷慨豪迈,后人辑其诗成《崔颢集》。

崔护:

博陵安平(今属河北)人,唐代诗人,官至岭南节度使。其诗《题都城南庄》,有句“人面桃花相映红”千古传诵。

崔氏家族,源远流长,人之有祖,如木之有本,树之有根,山之有脉,水之有源,故中华礼教,最重人伦;百行之本,以孝为先,为人予者,当思木本水源,须重慎终追远,此乃炎黄子孙之传统美德,亦为我中华民族所以有如此强大地凝聚力之根本原因也。

吾族崔氏自得姓至今数千余年,立足於泱泱大国之中,英才辈出,功业彪炳,家声远播,福泽绵长。

崔家人顶起!

为崔氏点赞!顶起!

我姓崔!我骄傲!我姓崔!我自豪!

(0)

相关推荐

  • 【傅氏文献】傅剑波:清河傅氏源流考

    [3353]将军傅振中:报告圣祖,我来了! [3353]平陆朝圣!年年四月花相似,岁岁初八来这里! [3353]致敬!平陆交警力保傅氏祭祖期间道路畅通有序 [3353]刷屏了!四月初八,平陆傅相祠场面 ...

  • 张氏家族源流概说四——张氏望族、郡望、堂号

    张氏家族源流概说四 张氏望族.郡望.堂号 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张泽武整理 自秦汉以后的历代封建王朝时期,张氏家族中显山露水.称著于世者,史不乏书,正所谓"一人仕关西,家族满山东". ...

  • 想成功的人-必看-必懂-必做

    想成功的人-必看-必懂-必做 图文/网络   整理/大连人的图书馆 在这个世界上,到处都是有才华的"穷人".他们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甚至有着上天入地的本领,但为何最后却落了个穷困潦 ...

  • 这个视频有良知的人必看必转,你对现实再不满,请不要恶搞英雄!

    现在的一部分人好像什么都可以恶搞,对一些已经有定论的东西,如果没有绝对的证据,请务必尊重事实,尊重历史.你对社会再不满,也不能恶搞英雄人物,现在从戚继光到黄继光都被恶搞.看了很不舒服! 我们必须警惕别 ...

  • 崔卢李郑 四姓婚媾

    中古时期,维系世家大族的两大支柱法宝是仕宦与婚姻.仕宦关系着世门高族的社会政治地位,婚姻关系着两个家族门第的兴旺.清河(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是汉晋至隋唐时期中原汉族中的名门望族,始终保持着 ...

  • 康姓来源及此姓名人故事

    本人康姓,据族谱介绍,我们是周文王九十九个儿子之一的康叔的后裔.周朝的势力一开始在关中今陕西一带,后来向四周扩散.但周文王姓姬,怎么会和康姓搭上关系呢? 左,康有为 当时姬姓是个大姓,也是个高贵的皇族 ...

  • 纪姓,最容易被人读错的姓氏,你读对了吗?——冯志亮

    纪 纪姓是中国人常见的姓氏,在姓氏排行榜中列第一百四十六位,主要分布在山东.安徽.江苏等地.当今纪姓人口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8%,总人口大约有106万. 得姓始祖炎帝.纪姓出自西周初年周武王封炎帝的 ...

  • 宁姓,一个常被人读错发音的姓氏——冯志亮

    宁 宁姓是中国人常见的姓氏,在姓氏排行榜中列第一百四十位,主要分布在广西湖南.山东,河南.当今宁姓人口大约占全国人中的0.083%,总人口大约有110万. 得姓始祖宁俞.即宁武子,春秋时卫国人,卫文公 ...

  • 何姓的祖先不姓何?真相让何姓人很骄傲,怪不得出了那么多大人物

    何姓的祖先不姓何?真相让何姓人很骄傲,怪不得出了那么多大人物 荣耀家族,光辉历史 子嗣满堂,名人辈出 何家人为你自豪!为你喝彩! 天下何氏一家亲! 我姓何! 我骄傲!

  • 【第84期】762厂 徐雪舲 --《三线762人的骄傲-——崔铎》

    这张珍贵的照片是2011年崔铎应陕西省西安市人大邀请参观世园会后回咸阳762老厂看望老朋友们留下此照.照片中全是762老厂的精英骨干.从左起--第一人:高殿祥,宋兴贤:崔铎,徐雪舲:叶仁孝,刘政厚. ...

  • 宋代余姓进士考,余家人快来看看吧!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进士是功名的尽头.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此称始见于<礼记·王制>. 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 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