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玉堂:针灸配穴二十五法则之按照体表部位对应关系配穴
专家简介
单玉堂(1902—1983),我国现代著名针灸学家,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元老、学院研究子午流注第一人。1956年12月奉命调入北京中医学院,任针灸教研组副组长,参与组建针灸教研组并参加编写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高等医药院校《针灸学讲义》,主抓教学与临床工作。
单志华,男,1956年出生。当代中医临床家,是我国著名针灸学家单玉堂先生之子,幼承庭训,功底扎实。先后拜我国著名伤寒大家刘渡舟教授、著名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及长春许振寰先生门下,深得三位大师真传。
按照体表部位对应关系配穴
一、局部与邻近配穴法
即在病痛的局部和邻近的部位取穴,是最为简单直观的取穴法。多用于局部症状比较明显者。对于各种急、慢性疾患或体内深部病患均可单独使用,也可配合应用。临床多用于经脉、经筋、组织器官、四肢关节等部位的病痛。如:腹痛腹泻,取天枢、气海;头痛,取百会、太阳、风池;眼疾,取精明、攒竹、丝竹空、瞳子髎,或取内迎香、球后穴等;脚气取悬钟;胃病取中脘、梁门等。所谓邻近取穴,即在患处的邻近部位选穴,如眼疾配风池穴,遗尿配次髎穴,胃痛配章门穴,鼻炎针迎香配合谷,膝关节痛针内、外膝眼配足三里、阳陵泉等。此外,病患局部属于禁针处,或患处红肿溃破不宜进针者,如果需要针刺,可在邻近部位取穴。
二、远道配穴法
远道配穴法,即根据经络学说,在距离病痛较远的部位取穴的方法。如:背痛取人中、委中,腰痛取昆仑,胃痛取公孙、内关、足三里,肩关节寒痛不得抬举取条口透承山(烧山火手法),阑尾炎取阑尾穴或上巨虚,脱肛或阴挺灸百会穴,催产或流产取至阴,落枕取后溪或绝骨,牙痛取合谷、二间,胆囊炎或胆结石取胆囊穴等。此外,前人还有“上病下取,下病上取”“左病取右,右病取左”“背痛取腹穴,腹痛取背俞,中痛旁取”等。历代针灸医家以歌赋的形式留下不少远道取穴的宝贵经验,如《肘后歌》载:“头面之疾针至阴,腿脚有疾风府寻,心胸有病少府泻,脐腹有病曲泉针。”他如阴经的荥输主五脏病,阳经的荥输主六腑病,均属远道取穴范围。
此外,明代针灸家徐凤在《针灸大全》中载有《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这些是经过反复验证后筛选的特效穴,后人根据实践所得又增添了内关、阳陵泉、三阴交、太冲穴等四穴,可称为“八总穴”。这些穴位都在肘、膝以下,属远道取穴,既安全又高效,很值得学习。
三、同肢相合配穴法
同肢相合配穴法,即取同一侧上肢或下肢的穴位,两穴相互配合的取穴法。
以《马丹阳天星十二穴主治杂病歌》配穴为例,其曰:“三里、内庭穴,曲池、合谷接。委中配承山,太冲、昆仑穴。环跳与阳陵,通里并列缺……”此十二穴分成六对配穴,具体如下:
足三里配内庭穴:主治胃脘冷痛、肠鸣泄泻、腹胀、腿肿膝酸、虚损羸瘦、四肢厥逆、咽痛、隐疹、牙痛、疟疾等;
曲池配合谷穴:主治肘关节屈伸不利或弛缓不收、肘中痛、喉闭、热病头痛、遍身风疹、面肿牙痛、鼻衄、口噤不开、疟疾寒热等;
委中配承山穴:主治腰痛、痛引脊背,膝关节肿痛,筋急酸痛,风痹证,痔疮,便秘,脚气,霍乱转筋等;
太冲配昆仑穴:主治脑中风、口眼歪斜、小儿惊风、癫痫、头痛、目赤肿痛、眩晕、失眠、女子崩漏、男子疝痛、肝胆疾患、头痛项强、肩臂拘急、转筋、腰骶痛、足跟痛等;
环跳配阳陵泉穴:主治腰痛不可转侧、胯痛膝屈、下肢湿痹、小腿痉挛、麻木冷痹、口苦呕恶、黄疸胁痛等;
通里配列缺穴:主治暴喑、喉肿咽痛、懊、心悸怔忡、失眠、舌强不语、腕关节痛、偏头痛、痰壅喘咳、口噤不开、风痹麻木等。
以上配穴,若能辨证准确,恰当施用补泻手法,多能应手而效。
四、上下肢相应配穴法
上下肢相应配穴法,即上、下肢同时取穴,使其对脏腑的调整作用互应。细分为三:
(一)脏腑原穴上下相配法
如合谷配太冲,谓之“开四关”,一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一为足厥阴肝经原穴,原穴是脏腑真气输注于经络的穴位,两相配合,激发脏腑真气;对于实证、热证,有清热、镇静、醒脑、缓挛急之功,适用于手足、面口、目疾等病证。
(二)同经上下配穴法
如合谷配足三里,同属阳明经,同气相求,补泻配合,调理胃肠、缓解痉挛而止痛,效果很好;后溪配昆仑,同属太阳经,主头痛项强、落枕颈痛、腰骶疼痛立效;合谷配内庭,同属阳明经,针刺牙痛立止等。
(三)八脉交会上下相应取穴法
交会,有交接会合的意思。即取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相交会的八个穴位的主客配穴法。这八个穴位因其特殊的经脉关系,其治疗范围极其广泛而高效,确是执简驭繁、纲举目张的上乘配穴法。简述如下:
公孙、内关,合于胸、心、胃,凡属循环、消化,及精神疾患均可针之,以内关为主,公孙应之为客;或公孙为主,内关应之为客;
后溪、申脉,合于目内眦、颈、项、耳、肩膊,如太阳病头痛项背强、体痛呕逆等,针后溪为主,申脉应之为客;或以申脉为主,后溪应之为客;
外关、足临泣,合于目锐眦、耳后、颊、颈、肩,如少阳病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偏头痛、目疾等,针外关为主,以足临泣应之为客;或先针足临泣为主,以外关穴应之为客;
列缺、照海,合于肺系、喉咙、胸膈,如上感咽痛、扁桃体肿大,或慢性咽炎之咽干、咽堵、胸痛、咳痰或干咳、膀胱咳等,针用照海为主,以列缺应之为客;或以列缺为主,照海应之为客。
此八穴主客相应配穴法,或左右交叉用之,或四肢共用,但视其病情虚实而定。即实证宜交叉配穴而用泻法,虚证宜四肢配穴而用补法。
五、左右配穴法
左右配穴法,即根据外邪所犯经络的不同部位,或左右双穴同取,或左病右取、右病左取的一种配穴法。
左右双穴同取,即诊得同等之病,择其左右相同之穴双用,而且是针对全身性的某些症状,结合腧穴功能的某些特异性的一种配穴法。如胃痛取足三里(双侧),妇人痛经取三阴交(双侧),痢疾针天枢(双侧)、足三里(双侧)、大肠俞(双侧);尿潴留针关元(灸)、中极(灸)、阴陵泉(双侧);发汗泻合谷(双侧),补复溜(双侧),反之可止汗等。
此外,左右配穴法还包括机体一侧有病,于另一侧进行针刺治疗,即《灵枢·官针》篇所谓:“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素问·缪刺论》云:“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必巨刺之。”即左脉过盛往往伴随身体右侧病患,右脉过盛则伴随身体左侧病患,可采用右病左取或左病右取的巨刺配穴法。巨刺主治经脉为病,缪刺主治络脉为病,故巨刺者刺其经穴,缪刺者刺其络穴。此配穴法适用于邪犯经络为病者,如风中经络的偏瘫、口眼歪斜,部分肢体运动障碍见一侧疼痛或麻痹不遂者,部分神经疾患如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坐骨神经痛等,均可详辨脉证后,采取病左针右或病右针左的具体配穴法。
六、对症治疗配穴法
此法临床应用极为广泛,是最普遍的一种针治法。适用于全身症状明显而病机相对单一者。如外感发热取大椎配合谷、曲池,解表清热;血虚或有慢性出血症状,取膈俞,针用补法;阴虚盗汗者,取阴郄配复溜,滋阴清热止汗;咳嗽痰多针丰隆穴,痰中带血加尺泽穴,咽痒干咳加天突、廉泉等;脾胃虚弱取中脘、神阙、足三里,小便不利加阴陵泉、水分等。或病人主诉腰腿疼痛,问诊得知素有慢性腹泻病史,取穴当照顾全面,可对症选环跳、中髎、阳陵泉配合谷、足三里;而对于慢性胃肠疾患易便溏者,对症取中脘、足三里、天枢、上巨虚、下巨虚等,要兼顾扶正。
七、内外呼应配穴法
内外呼应取穴法,即取一穴,以与之内外相对应的穴位配用,有利于阴阳经气相通,促进局部气血调和的一种配穴法。如昆仑(膀胱经)配太溪(肾经),补肾通经脉,治小腿或足的痉挛、足跟肿痛,有舒筋止痛功效;内关(心包经)配外关(三焦经),祛风通络蠲痹,治疗肘臂挛痛;人中(督脉)配风府(督脉),总督诸阳,对脑部的作用偏大;阴陵泉(脾经)配阳陵泉(胆经),舒筋活络,利水消肿,主治膝关节肿痛;关元(任脉)配命门(督脉),阴阳脉相贯相通,对慢性虚弱腰痛疗效明显;曲池(大肠经)配少海(心经),祛风通络且行血脉,对肘关节劳损、屈伸不利效果良好;同理,对肩关节劳损或风湿痹痛,症见抬举困难者,针肩髃(大肠经)配极泉(心经),通利关节、畅通血脉疗效明显;绝骨(胆经)配三阴交(脾经),调和气血阴阳,壮骨生髓,为营养强壮配穴之一。
八、前后深浅配穴法
前后深浅配穴法,即在同一上肢或下肢,取两个穴位,一前一后,一是深刺,一是浅刺,从而使肢体向头部或躯干部的经气疏通作用更强烈些,范围更广泛些。如调理脾胃疾患,取足三里配三阴交,至于针刺的深浅,还必须结合病人体质与脉象,足三里的针刺深些针感强些,三阴交相对针刺浅些针感弱些,取阳生阴长之义。同样是曲池配合谷,治疗肩痛抬举困难,针曲池宜斜刺、深刺,使针感直接放射至肩部,再配合谷以助之;而治疗头面热证,则两穴一深一浅,针用泻法,清热泻火。实践证明,配穴相同,由于具体穴位针刺深浅的不同,则疗效会有明显的差别。但必须辨证准确,恰当针刺,勿犯虚虚实实、损不足益有余之忌。如《灵枢·官针》篇所说:“疾浅针深,内伤良肉,皮肤为痈;病深针浅,病气不泻,支为大脓。”谨记。
本文摘选自《单玉堂针灸配穴通俗讲话》,作者:单玉堂,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