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怨的本质就是惰性的开始
[原创首发]
抱怨的本质就是惰性的开始
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一些人,今天抱怨这,明天抱怨那,抱怨来抱怨去,其结果也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但是,似乎抱怨周围的人事物,或社会上的一些现象,反而到成了这些人生活的全部。
作家路遥曾经说过,命运总是不如人愿,但往往是在无数的痛苦中,在重重的矛盾和艰难中,才使人成熟起来,坚韧起来;虽然这些东西在实际感受中给人带来的并不都是快乐。在现实生活中,你也会发现,头发辫子扎两圈太松,扎三圈太紧;鞋子买三七码的显小,买三八码的又显大,生活莫不如此。路遥还说,生活中再美好的事物或现象,都不会随人们的愿望去体现或实现。他的这些话语,无不透露着人生的哲理。
一个人心里有所不平,他就会抱怨。如果看到社会上有不公平、不公正的现象,他就会产生不公平、不公的念头,就往往什么也不做,他并没有努力去改变现状,而是无休止的沉浸于报怨之中,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说,他把抱怨当成了改变现实的一种手段。
在生活中有些人就是这样,一见面就开始抱怨,抱怨工作压力大,工资低,待遇差,工作环境不好,甚至连天气如何,都要抱怨,他们从来没想过如何去改变,所谓的抱怨,其实就是对现实的不满、不接受和抵触,不愿意直面现实,不愿意用积极的方法去改变它,所以抱怨其本质就成了一种惰性,可以说是一种持续的心理惰性。通过发泄心中的不满,找到不公平,为自己的不努力寻找托词和借口,工作做不好,就说出各种各样的理由,推脱责任,也往往会说,这事怨不得我,而是怨在其他的因素上。
2000多年前的大儒孔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意思是:孔子说:“没有人了解我啊!”子贡说:“怎么能说没有人了解您呢?”孔子说:“我不埋怨天,也不责备人,下学礼乐而上达天命,了解我的只有天吧!”
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论语·宪问》从“为己”的基本理念来看,修己不是消极地顺应他人和环境,消极地遵守外在的、固定的行为准则,而是积极地充实、完善自我,是培养内在的精神生命力。
这也就是说修己是为求得自我觉悟。孔子多次讲到的“耻”,就是指一种自我觉悟,即摆脱盲目和麻木不仁的状态,认识到自己某种思想、言论和行为的丑恶,从而从内心产生一股巨大的自觉的精神力量,追求真善美。
孔子在各种场合强调,不要以任何外部事物来妨碍对内在的完美的自我的追求。
对于修己要达到的目标——理想人格,作出了许多规定。孔子所期待的理想人格不是单一的,更不是心胸狭隘、思想贫乏、循规蹈矩的人,而是一个具有不竭的精神动力完善自身、全面地发展自身、自觉地提升自己精神境界的谦谦君子,孔子的言论充分反映了这一点。
可见,一个人应对社会或周围的事物,持以良好的心态,端正的态度和正确的思想,而不是一味的去怨天尤人。与其在那里天天抱怨,还不如想办法改变,这也牵连到一个人的品质与修养的问题。
一个人如果处于无所事事或闲散的状态,就会产生非议或对周围的一切事物指指点点。如果一个单位有很多人在非议别人,那只说明这个单位冗员太多,人浮于事。如果一个单位忙到人手永远都不够,哪有时间去抱怨别人,去指责生活的不公平呢?如果有人还在抱怨,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你肯定是个闲人,起码在这个阶段比较闲,这说明你的工作还不够努力。
所以,我们要以良好的心态、端正的态度和正确的思想,去认真对待社会的事理、人情、意境和交际,做到“不怨天,不尤人”,积极向上,充满阳光,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自己所干的工作中去,把事情做好,把工作干好。最终会达到快乐的工作,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