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好老师,会提问》第二篇
今天,重读第一章《什么是引发精准认知》,试图理解“精准认知”“高阶思维”“知识深度”。
精准认知是作为一种高质量的教学工具。它通过叠加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和韦伯的知识深度模型提供一种更优化的教育经验。最重要的是通过基于学生挑战性的任务,让他们能够用自己的方式阐释所学内容,从而促进学生有才智的参与。
我以为,题目中的“会提问”可以理解为“会设置任务”,希望读完后能够对这种想法进行辨别。
如果和第三章 《事实性的好问题如何为深度学习奠基的》联系阅读,我觉得我这样的理解有一定道理。
事实性的好问题需要回答的是与文本或主题相关的事实,也就是围绕主题从文本中找到“是什么”。也就是要求学生能够全面详尽地定义或描述词语和术语的含义;切实准确地阅读、复查和修改文本中呈现的细节和观点;识别、研究和检索各类文本资料中的信息,用以作为证据巩固和支持学习。
这有些容易让人误会为“记住和回忆知识”,其实知识的获取包括阅读、研究和识别哪些是需要了解和理解的内容,并记录哪些通过释义、转录和引用实例得到的信息。
初中的历史政治的开卷考试,就是对事实性好问题作用的一种诠释:不是单纯记住和回忆,而是了解和理解,并且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来定义和描述。对“是什么”这些问题的回答,应该是释义性陈述或者引用来自可靠信源的转录,不是直接的复制。事实性问题期望学生去交流,评价关注的是学生输出的状态怎么样 。
事实性好问题能扩展学生的知识,拓展他们的思维。当然,如果在一堂课的开始阶段运用事实性的问题,能够评价学生的背景性知识。
高阶思维是安德森和克拉斯霍尔发展开发的。它是什么,书中并没有明确指出,应该是要阅读《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一书才能懂得——这算是又迷糊的地方。关键是在书的60页,直接一个表中就呈现出高阶思维描述,让人真是有点摸不着头脑。
但是,书中指出了我们可以运用布鲁姆的提问倒金字塔中的“识别、理解、引用、分析、评估、创造”基本类别,使用特定的疑问词、词组或短句转化表现性目标中描述认知过程的动词。这样转化的意义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解释怎样的答案是正确的和为何是正确的,来进行深入思考和分享他们的学习深度。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知识深度所要确定的不仅仅是学生获得了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确定学生对自己所学的概念和内容是如何广泛理解的。”对于这句话,我很有感触。当我新学一个知识点的时候,我很痛苦自己记不住知识点,然后不能全面地去理解这个知识点,以及这个知识点相关的一些知识。所以,对自己所学的内容是没有广泛理解的。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知识深度四个层级,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是什么”“如何使用”“为什么能用”“还能用来做什么”。乍一看,好像和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有相似之处,实则二者描述的角度是不同的。前者指明学生在展示和交流所学时的场景、背景和情境;后者则是描述了学生必须习得的技能。
高阶思维是一种任务的驱动。通过设置追求更高阶的思维与更有深度的知识的合理教学预期,促进学生 能够证明表达或展示所学有多深、多广,这样知识深度与高阶思维就能共同促进精准认知了。
当然,即便进行了这样的再次阅读,我也还是没有明白《怎样制定一个核心性的好问题》,核心性的好问题是什么?有什么作用?为什么分为总揽、综合、专题和自驱四类问题?先把这句话记录在此“核心性的好问题的目的是确定一节课或单元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同时也鼓励学生深入思考并分享他们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阅读起来感觉好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