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下爱将被李鸿章欺负,曾国藩不伸手援助,反而落井下石
曾国藩手下有一名爱将,叫鲍超。
鲍超,字春霆,夔州安坪藕塘(今重庆市奉节县)人,生于1828年。1854年,曾国藩在湖南创建湘军后,鲍超加入湘军。从1854年到1867年,13年间,鲍超参加了大小战役500多场,身上负伤108处。鲍超作战勇猛,敢于啃硬骨头,在战场上冲锋陷阵,无往不利,立下了累累战功,深得曾国藩的信任和喜爱。
湘军大多数将领和士兵都来自湖南,内部很讲究老乡观念。来自外地的将领和士兵,很难得到升迁的机会。鲍超是少有的例外之一。他以外地将领的身份,得到了曾国藩的欣赏,屡获升迁,官至浙江提督,封一等子爵,并赏加一个云骑尉世职。
曾国藩攻陷天京后,为消除朝廷的猜忌,曾经主动提出裁撤湘军。包括曾国荃“吉字营”在内的数万人马,都被裁撤,只有鲍超率领的“霆军”被完好完整地保留下来。在曾国藩心目中,鲍超的“霆军”是湘军第一劲旅,“实为群贼所惮,非楚勇、湘勇、淮勇所能及”。只要有鲍超的“霆军”在,曾国藩就能睡安稳觉。
可是,谁能想到,曾国藩的爱将鲍超会被李鸿章欺负呢?
那是1867年的事情了。
当年,李鸿章被朝廷任命为钦差大臣,统一指挥淮军、湘军对东捻军进行围攻。淮军将领为刘铭传,湘军将领为鲍超。2月,淮军、湘军在湖北京山、钟祥一带遭遇了东捻军。刘铭传和鲍超提前约定,在2月19日辰刻(上午7时—9时)一起出动,对东捻军进行袭击。
然而,刘铭传抢功心切,竟然提前行动,单独进攻东捻军。东捻军毫不畏惧,三五几下将刘铭传打败,反而将淮军包围起来。
就在刘铭传快要被东捻军分割消灭时,鲍超率领湘军赶来,打败了东捻军。
照理说,死里逃生的刘铭传,应该感谢鲍超才对。可他忘恩负义,竟然上报李鸿章说,是因为鲍超没有按时发起攻击,导致淮军孤军深入,才导致惨败。鲍超知道后,据理力争,向李鸿章报告了这件事的真相。
李鸿章是怎么做的呢?他没有秉公办事,查明实情,而是捅了鲍超一刀。李鸿章利用专折奏事的权力,奏报朝廷说:“该提督(刘铭传)血性忠勇,平素好战轻敌……尹隆河之役,接仗过猛,又因鲍超期会偶误,致有此失,幸霆军援应奋勇,再接再厉,乘机大捷,转败为功。”
从表面上看,李鸿章是在批评刘铭传“好战轻敌”,表扬“霆军”英勇善战,但实际上是将所有的过错推到鲍超身上,责怪他没有按时发起攻击。这一招实在是太狠了。
朝廷收到李鸿章的奏报后,没有进行调查,偏听偏信,对鲍超严旨斥责。鲍超在尹隆河之役中立下大功,不但没有受到朝廷奖赏,反被严旨斥责,无比郁闷,心里清楚是李鸿章捣鬼,只好向湖北巡抚曾国荃求助,请他说一句公道话。
曾国荃奏报朝廷说,刘铭传与任化邦作战,鲍超与赖文光作战。任化邦比赖文光更强,所以刘铭传败了,鲍超胜了。看起来,曾国荃是客观说明情况,不偏袒任何一个人,实质上却是话里有话:刘铭传与劲旅作战,自然会失败;鲍超与弱旅作战,取胜也是理所当然。曾国荃一笔就抹杀了鲍超的功劳,又掩饰了刘铭传的无能。
如果说李鸿章帮助刘铭传欺负自己,鲍超觉得还情有可原,现在怎么连曾国荃都要来欺负自己?
在这关键时候,鲍超只好求助于老领导曾国藩。
让鲍超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曾国藩竟然对他落井下石。曾国藩明确提出:“向来于诸将有挟而骄者,从不肯十分低首恳求,亦硬字诀之一端。”曾国藩认为,鲍超自持有功劳,以此来要挟领导,绝对不能对他让步,坚持强硬的态度。
这下子,鲍超彻底失望了。他以伤病复发为由,请求开缺调理,离开了战场,回到了老家。李鸿章等的就是他这句话。鲍超走后,留下32营“霆军”。李鸿章将马队12营、步队6营全部裁撤,剩下步队14营交给曾国荃。
曾国藩、曾国荃为什么对鲍超落井下石?是因为李鸿章如日中天,他们得罪不起,更别说还有需要依赖的地方。鲍超便成为他们的牺牲品。
倒是处于朝廷的慈禧太后,隐隐约约看出了鲍超受到的委屈。1868年,慈禧太后召集曾国藩进京时,曾经专门提到了鲍超,问了三句话:“鲍超的病好了不?他现在那里?鲍超的旧部撤了否?”
曾国藩听出了慈禧太后有起用鲍超的意思,回复道:“皇上如要用鲍超,尚可再招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