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南凉那旮旯(上)
1.
从行政区划来说,如今的南凉早已不是我上初中那会儿的南凉乡了,自然很多人更不知道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南凉还曾经是“南凉人民公社”了!
当年的南凉乡所辖的十个大队——新生、五四、联盟、中心、星星、和平、新民、新华、红星、光明,每一个大队都有着激情四射星光熠熠的名字,从我上高中的八十年代中后期开始,大队改叫村了,这些含有战天斗地意味的大队名称也分别换成了水雷咀、高脚山、细王坳、陆家河、林庵、高家畈、南凉亭、天子岙、扒锄港、黑鼠庙,赋予了地域特点,接起地气来了。
我本来以为,前面那些斗志昂扬的大队名号是文化大革命的产物,所以后来要“拨乱反正”了,才改成了更具泥土芬芳的村名。最近翻阅《浠水县地名志》才知道,还真不关“文革”什么事儿。今天,我不妨就按照时间顺序,大致地将南凉那旮旯的地名儿捋一捋吧——
1.早在合作化时代的1955年,新生、五四、联盟、中心、星星、和平、新民、新华、红星、光明等地名,就有了,分别叫做新生社、五四社、联盟社、中心社、星星社、和平社、新民社、新华社、红星社、光明社。
2.而在人民公社成立之后的1958年代,上述合作社自动转入人民公社,成为公社的各个大队了:新生大队、五四大队、联盟大队、中心大队、星星大队、和平大队、新民大队、新华大队、红星大队、光明大队。
3.在1976-1979年间,有过一次伙大队运动,就是紧邻的几个大队合在一起伙成一个更具规模的新大队——
新生大队、五四大队、联盟大队、光明大队合并后叫做五四大队;
中心大队、星星大队、和平大队合并后统一叫做中心大队;
新民大队则与隔壁梅山乡的五星大队(今张安庙村)、精华大队(今杨花屋村)合并后统一叫做张安大队;
新华大队、红星大队则与隔壁梅山乡的新安大队(今金盆架村)合并后统一叫做新华大队。
4.1979年,短暂的合并之后,各大队又按照原样分开,叫回了新生大队、五四大队、联盟大队、中心大队、星星大队、和平大队、新民大队、新华大队、红星大队、光明大队。
5.1981年开始,各大队将革命色彩浓重的名号舍弃,换成了乡土气息浓郁的叫法:水雷咀大队、高脚山大队、细王坳大队、陆家河大队、林庵大队、高家畈大队、南凉亭大队、天子岙大队、扒锄港大队、黑鼠庙大队。
6.随后到了1984年,可能是“大队”的叫法也有“革命”色彩,于是换成了“村”:水雷咀村、高脚山村、细王坳村、陆家河村、林庵村、高家畈村、南凉亭村、天子岙村、扒锄港村、黑鼠庙村,好像一直叫道现在了。
2.
新生大队-水雷咀村。从版图上讲,新生大队(水雷咀村)是在南凉地界的东南角上,飞虎山就在这个行政村的南边,爬上飞虎山,就能看到东南方向的白石山以及更远一点的清泉镇了。新生大队(水雷咀村)无论是在南凉乡还是汪岗镇,它都算得上是“偏远的山区”了,当初定下“新生”这个名字的时候,一定寄托了这一带百姓对新生活的的极大的向往和期待。水雷咀是该村境内的一条小河,属于飞虎山脉北麓的一段自然地表径流,也是南凉境内两大河流之一的陆家河的上游(源头之一)。
对新生大队-水雷咀村的印象,我还保留在初中阶段。有两件事还记得。
1983年春天,南凉初中全校组织春游,就是步行到白石山,从高脚山下的汤家老屋(学校所在地)出发,经过新生大队(水雷咀村),再穿过飞虎山中段的一处山洼,再从山那边的桂桥大队走一段上浠团公路的地标之一“九公里”,前面不远就是白石山了!那年春游我的伯父刘寿坤老师还组织班里学生带上了语文课本,在白石山的电视塔架下,由王学文同学领诵了《泰山极顶》这篇课文。
每年秋天学校都要组织勤工俭学活动。1983年的秋天,我们到飞虎山割山柴,就是从新生大队(水雷咀村)这边上山下山的。在割柴的间隙里,我们一帮初中生在山脊上撒了欢地疯玩,居然发现了断断续续的好长的石头寨墙,向山上守林人打听,他们说,上溯到太平天国,上溯到蕲黄四十八寨,上溯到徐寿辉的天完国,飞虎山上都有绿林好汉出没。新生大队(水雷咀村)有我最尊敬的江楚桢老师,他教过我半年数学课和一年的历史课;我们在飞虎山上割完柴下山歇尖儿,就是在江老师家里喝的茶。
3.
五四大队-高脚山村。五四大队(高脚山村)位于南凉地界的正东面,与三店地界隔河相望。高脚山其实不是山,就是比四周田地稍稍高出几米的一个大土包子。其实比高脚山起来,汤家老屋的名气更响亮!因为这里出了三个姓汤的名人:汤化龙、汤芗铭和汤佩松。
汤化龙(1874-1918)是清光绪壬寅(1902)年举人,甲辰(1904)年进士,后留学日本。辛亥武昌起义后,汤化龙应鄂军都督黎元洪之邀请,出任政务部长,后历任参议院副议长、众议院院长、教育总长等职务,后出国游访,在归途中在加拿大维多利亚城中华会馆前遇害。遗体回国后,国民政府以隆重殡礼仪式送回浠水,葬于兰溪岳王庙。
汤芗铭(1895-1975)是汤化龙胞弟。清朝海军军官、中华民国时期军事将领及政治家、佛经翻译家。一生仕途颇多变故,在清廷、中华民国、北洋政府及汪伪汉奸政府均有任职经历,褒贬不一,但毛泽东对他的历史功绩有过肯定。新中国成立后,改名汤住心隐居于北京西城石板胡同头条家中,吃斋念佛,翻译佛学著作撰写回忆录。
汤佩松(1903-2001)是汤化龙之子,植物生理学家,生物化学家,教育家。中国植物生理学的奠基人之一,长期从事植物呼吸代谢和光合作用的研究,提出植物代谢多条路线的观点,为祖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五四”这个名字一定是源出于1919年的“五四”运动,“五四”运动对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言意义非凡;基于汤氏兄弟在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时期)的突出影响,早年把高脚山村叫做五四大队,也算是实至名归了。
我读初三时候,教我语文的汤凝华老师就是五四大队(高脚山村)汤家老屋塆的人。
4.
联盟大队-细王坳村。“联盟”一词,在大革命时期是一个使用较广的词儿,第一次国共合作、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抗日战争、甚至解放战争打老蒋的时候,只要有建立统一战线的需要,就有“联盟”的存在。这就难怪“联盟大队”的大队部所在地细王坳村也是我们南凉乡政府的所在地。
在我们南凉乡念做“联明”。后来改“联盟”之名为“细王坳”,是在是因为细王坳这个地方叫得响亮,响亮到知道“细王坳”的人数远远大于知道“大王坳”这个地名的。联盟大队(细王坳村)的位置刚好在南凉乡的中间地带,不与周边的三店、杨祠、梅山、朱店这些乡直接搭界。
联盟大队(细王坳村)区域内几乎无山,但是它的地势不低,所以向东望,可见陆家河汤汤流淌;向西看,又能见扒锄港河水潺潺。梅雨季节涨水的时候,两条自南向北流去的小河偶尔也会泛滥成灾,但是不会波及到联盟大队(细王坳村),就是因为它的地势高。
联盟大队(细王坳村)的地形就像一个宽厚的鲫鱼背,细王坳本地居民、乡政府及其下属机构均在这里,供销社、食品厂、粮站、卫生所、学校一应俱全。所以南凉人卖出粮食及其他农副产品、买进生产生活资料都会来这里。就说当年的“南凉供销社”吧,竟然是旧时候的南氏祠堂改建而来的;如今,供销社的职能已经到头,南氏祠堂又回复旧貌,并被县文保单位列为县内少有的老建筑保护对象了。
我读初二那年,家住联盟大队(细王坳村)的杜道应老师教我的语文。
5.
中心大队-陆家河村。中心大队跟联盟大队一河之隔,但是它的位置偏北,属于南凉乡的北部了。其实中心大队(陆家河村)应当算得上是南凉乡的富庶之所在,不仅源于飞虎山的陆家河自南向北贯穿境内,在它的正北方,又有更大的一条河流朱泗桥河自东向西流去。两河冲刷,给中心大队(陆家河村)留下了大量平整的田畴,这里仿佛就是在起伏的丘陵之中突然冒出的小平原。
我高中时候给了我很多生活上照顾的陆建阶老师就是中心大队(陆家河村)人,他还先后担任过柴河中学和汪岗中学的学校领导。
从细王坳往大王坳去上浠团公路,有一条乡村公路的要道,必须经过中心大队(陆家河村)境内,无论步行、骑车还是后来驾车,这条道我没少走,但是我对中心大队(陆家河村)的直接经验也就是这条路了。
倒是有个据称是中心大队(陆家河村)的练家子,在我的记忆里留下了一点点印象。这位“有打”(有功夫)的练家子其实在南凉乡小有名气,为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且称他L师傅吧。L师傅带着他的班子到了某个村子做法儿(表演),很快就跟生产队长混成了勾肩搭背的兄弟;L师傅看队长的儿子长得虎头虎脑的,说是要收为徒弟教他功夫,队长有点动心了。亏得队长娘子嘴紧不松口,才没把儿子交给L师傅带去。此后L师傅时不时地带着他的班子来村里做法儿,跟队长一家当亲戚一样走动。再后来,渐渐淡了,据说L师傅在细王坳有了自己的了码头,不再满处跑了;偶尔有时候也替老板们跑跑生意,讨讨债......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