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新兴书院的脉博

触摸新兴书院的脉博

                                           刘述涛

遂川自古文风鼎盛,书院成群,如今仍被许多人津津乐道的书院有五华书院、蔚起书院、五峰书院、南坊书院等等,细细一数,足足有三十座书院之多。但让我没想到的,开办最早的竟是新兴书院。

这是一座建于宋咸平年间(998——1003)的书院。书院如于唐末五代,真正的兴起却是宋朝。看来遂川人在宋朝已紧跟时代,创办了这么一家在历史上最早的县级书院,同时,也是同一历史时期吉安市的第二大书院。再细看就有点不可思议,这座书院竟不在繁华的县城,而是在偏远的衙前上境村。

在我的印象中,衙前镇是遂川北部的一个小镇,虽然不计其数的文人墨客喜欢衙前,用手中的笔不断描写天下第一的罗汉松,江南第一的“猛楠”,中华第一的“黄金条”(杜荆),还有中国第一的“竹柏王”,以及人称为江南小九寨的茶盘洲,从他们的字里行间,让人看到了蜀水的美,衙前的秀,但却很少有关于新兴书院的描写。我想,是新兴书院在岁月的轮回更替中,早已经消亡,还是留下来的残垣断壁早已勾不起这些文人墨客的兴趣,才使得他们惜墨如金,不想在新兴书院上多作停顿,而是匆匆一笔带过。这反而让我对新兴书院的命运揣测起来,也加快了我向新兴书院靠拢的脚步。

在去年的一个秋日,我终于与新兴书院有了亲密接触,让我触摸到了这座跨越了几个世纪的书院脉博,试着去寻找回来那已经丢失在历史尘埃中的碎片,帮着还原新兴书院那应有的面目。

车子还在田间小路上奔驰,远远的就看见在稻田包围中,依山而建的一个村庄。带我们来的人说,这就是上镜村,新兴书院就座落在村子的中央。在停车的位置,就是原来新兴书院的院坪,院坪的前面是一个池塘,池塘的边上有一颗又一颗的大樟树。樟树的边上是千亩农田。我相信,这些农田一定是书院当年的义田,依靠着这些义田的收入,才能够维持一家书院的正常运转。

我们从书院的侧门进去,看着那一根一根粗大的木柱子,这些木柱子早已经在岁月的浸染之中斑斑驳驳,那屋顶上的画板,也早已经看不出原来的模样。同来的人说,书院的每一片瓦每一块砖每一根樑都是有灵魂的,都是有感情的,只要静下心来细听,就能听到它发出的声音。也许,我是一介凡夫俗子,我听到的,看到的,是一座静躺在山间,穿越了宋代、明末、清朝、民国的清风明月的书院,它早已经在岁月苍桑,斗转星移中人去楼空。留下的只有那不变的文化。

我相信,书院如人,各人各色,每一座书院都有那只属于自己的独有的文化,新兴书院的文化在哪里?我能寻找得到吗?

同来人告诉我们,新兴书院培养出很多人才,从宋至清,走出的进士、举人、秀才,有100多人。皇帝册封的翰林以下的学士有22人,而且据县、府志记载,永新承相刘沆(天圣进士,皇佑入相)也在此读过书。还有朝廷、州、府所赐的牌匾就达36块。现在悬挂于彭氏宗祠梁上的“名登天府”牌匾,更是历史的最好见证。更难得的是一座书院,竟然带兴了一个镇。在当年,一个小小的双镜村,每年都有上千的学子,这些学子有些还带着随从,这些随从的吃住就租住在书院的周边,从而日久生变,在书院的周边,竟形成了三条大街,五条小街的繁华景象。

这就不奇怪在书院的周边竟还保留有那么多的青砖旧瓦的建筑,这些古建筑,一栋栋雕梁画凤,虽然残破,却雄风依旧,依稀还能够看到当年的繁荣景象。我穿梭在里面,时不时的就感觉到有店小二从我身边经过,他在朝着我微笑,我似乎也成了那当年的学子,在学业之余,可以坐下来饮酒作诗。

在池塘的边上,还有一座“惜字塔”。

惜字塔,又称之为惜字楼、焚字库、焚纸楼,这座惜字塔建于宋代。同来的人说,惜字塔是用于烧毁有文字的纸张的地方,是古人敬惜字纸的理念得以体现的场所之一。古人说,纸!必须诚心敬意的烧掉,而不能够被丢弃,被污损,唯有净处,才能福禄永无穷。

心想,一座书院,对文字纸张尚如此敬惜,那对万物、自然呢?我忽然不奇怪衙前为什么能够保留下那么多的奇树异景了。因为一座书院的浸染,一个镇的人心,都懂得以仁为本,敬惜万物。

同来的人还说,当年毛泽东从井冈山来到衙前,就入住在新兴书院。毛泽东一走进书院,他骨子里文人血脉就表露出来了,他在新兴书院铺开纸,抡起了如椽大笔,在纸上奋笔疾书。然后,还像个教书先生一样,把四里八乡的穷苦老百姓请来,他给他们上课,给他们讲为什么要“打土豪、斗劣绅”。如今,这些当年听过毛泽东讲课的老百姓都说,新兴书院是毛泽东的福地,当年那么多人土豪恶绅想害毛泽东,毛泽东在书院三进三出,硬是没损半点毫毛。

其实,这书院又何止是毛泽东的福地,它同样是整个衙前人的福地,遂川人的福地。它用它那以仁为本,善待万物的文化影响着这片土地,让这片土地上的人,从小就明白,善待一切,才能够与这个世界和和睦睦,相守一生。

今天,新兴书院虽已经在岁月沧桑之中老去,但不老的仍是它的文化,它的传承,是它烙在人们心里那永远不变的敬畏文化,以及对万物的仁慈之心。这才有了衙前的万木葱笼,这才有了那千年仍盛的罗汉松以及几百年仍吐绿的宋代楠木。如果这方土地上的人没有那份对万物的敬惜与敬畏,我相信,这些树木早已不复存在。这也许,就是这座书院存在人们心底的意义,这也就是当初开办书院的长者的心愿,我不知道我读懂了它没有,是否真正触摸到它的脉博,有谁能告诉我?我在期待着你的答案。

(0)

相关推荐

  • 历史上的今天,《井冈山的斗争》一文问世

    历史上的今天,<井冈山的斗争>一文问世 历史上的今天(1928年11月25日),毛泽东以中共红四军前委书记名义向中央写报告,即著名的<井冈山的斗争>一文.此文是毛泽东在20世纪 ...

  •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相继受挫、失...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相继受挫.失败后,国民党当局曾误以为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已经消灭得差不多了,剩下的只是几支无足轻重的小队伍.万安起义和工农革命军先后攻占茶陵和遂川县城,使国民党江西当局受到 ...

  • 山水中国(12)|星星之火燃井冈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 星星之火燃井冈 图文丨管苏清 曾经的陆军上校,现为上海市12345办公室副主任 1927年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黑暗中苦苦追寻前行道路,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秋收起义--一次又一次的失利, ...

  • 东山书院

    东山书院位于湖南省湘潭市湘乡书院路1号 建于清光绪二十一年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山书院在湘乡东山学校内,在门卫那里登记即可入内参观.书院在布局上体现了"礼乐相成"的儒家思 ...

  • 福地雅居2.8*1米

    福地雅居2.8*1米

  • 百岁老中医杨友鹤仍坐诊_裴新兴_新浪博客 和另外 1 个页面 - 个人

    百岁老中医杨友鹤仍坐诊(2010-12-23 11:58:18) 转载▼标签: 杂谈百岁老中医杨友鹤仍坐诊说到养生, 杨教授背了一段<黄帝内经>里的话.大意是,黄帝问他的老师岐伯:上古的人 ...

  • 中医脉博之源及形神特色

    中医脉象,是气阴阳.五行.气血津液.神志等理论总结表达. 一,中医对脉博的认识: 1.与肺宗气注心脉紧密联系. 肺朝百脉,肺气的敷布,血液才能布散全身. 心脉节律属性紧密联系. 与心肺关系,心肺之气的 ...

  • 心率与脉博跳的不同一定要警惕!当你心慌时...

    心率与脉博跳的不同一定要警惕! 当你心慌时,那你就该摸摸脉搏(测量至少1分钟),如果脉搏的节律不等,可能有心律失常.一般心律失常时虽然节律不等,但脉搏与心跳是一致的.当心率与脉博率不等,脉率慢于心率( ...

  • 伤寒论:少阴脉 -龙博探宝

    图文转自龙帅江老师微博 [伤寒论:少阴脉]今天又忙着没有时间写微博,就只能拿存货来忽悠,所有文章是广州学生张冬玲过来学习的时候整理,辛苦了应该谢谢她要不能大家看不到这个,我也没有卖狗皮膏药赚钱养家糊口 ...

  • 解读恩师王光宇老师独特的脉诊_斋戒_新浪博客 和另外 2 个页面 - 个人

    解读恩师王光宇老师独特的脉诊 (2008-03-20 16:12:04) 转载▼ 标签: 健康 李小荣 解读恩师王光宇老师独特的脉诊 在炎黄子孙生息的大地上,曾诞生的皇帝.扁鹊.张仲景.华佗.李时珍等 ...

  • 南方科技大学树仁书院一本科生斩获18个升学offer,含8个直博录取

    深圳讯    这个毕业季,南方科技大学树仁书院2017级统计与数据科学系本科生刘明硕一共斩获了18个升学offer,其中包括8个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普度大学等一流高校的直博录取offer,10个来自耶 ...

  • “博涉知病,多诊识脉,屡用达药。”

    南齐·褚澄<褚氏遗书·辨书>谓:"博涉知病,多诊识脉,屡用达药."明确揭示:只有博览群书,广事临证,才能真正认识疾病:反复经久的诊察脉象,才能确切的通晓脉理:多次反复使 ...

  • 经方的脉学-龙博探宝

    图文选自龙帅江老师微博 古人提倡"四诊合参",四诊是一个综合过程.诊脉时一定要综合全身情况. [经方的脉诊]习医者常把脉诊作为难以攻克的大山,时常发出感叹:脉理精微,其体难辩,在心 ...

  • 中国新兴生物制药企业采纳并高度认可徕博科一站式CRO解决方案

    一家中国本土新兴的生物制药企业需要这样一家CRO合作伙伴,既能满足其拓展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业务,又能让其化合物在研发管线中快速向后期推进,这家企业最终选择了徕博科医药研发作为合作伙伴.基于徕博科的一站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