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又双叒叕错了:他没与周幽王同死,还策划惊天阴谋灭郐国!

《史记·郑世家》记载,公元前771年,“犬戎杀幽王於骊山下,并杀桓公。”《国语·郑语》也对此予以证实:“幽王八年而桓公为司徒,九年而王室始骚,十一年而毙。”《史记》、《国语》向来被人们视为信史,因而也就把郑桓公当作殉国难的英雄纪念了两千多年,鲜少对这一记载产生质疑。

犬戎灭西周

然而,战国时代,有一本非凡的著作曾经对此有异议。这本著作的作者,出身于大国宗室,其本人更是战国一大主流学术门派的代表人物。他,就是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韩国宗室大夫韩非子。韩非子精于“刑名法术之学”,是战国时代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

韩非子

在《韩非子·内储说下》中,记载下这么一件事:

“郑桓公将欲袭郐,先问郐之豪杰、良臣、辩智果敢之士,尽与姓名,择郐之良田赂之,为官爵之名而书之。因为设坛场郭门之外而埋之,衅之以鸡、猳(音家,意为公猪),若盟状。郐君以为内难也,而尽杀其良臣。桓公袭郐,遂取之。”

韩非子说灭郐国的是郑桓公,但长久以来,史学界公认郑国灭郐之事是在西周灭亡之后,所以对于“内储说下”这段记载,都认为是韩非子记错了:把郑武公误记为郑桓公——郑桓公在骊山之役中已死,怎么还可能在这之后跑到河南去攻打郐国?

到了西晋时,出现了一部颠覆传统史学观的重要史书:《竹书纪年》。由于《竹书纪年》与传统史书记载差异过大,并没能引起当时学者足够重视,以致这本重要史书在随后的数百年间慢慢佚失,最终就只剩下湮没在浩瀚史料中的寥寥数语。然而, 从这剩下的寥寥数语中,后世人们又发现了有关郑国历史的众多矛盾说法:

郑桓公

《古本竹书纪年》:晋文侯二年(公元前779年),同惠王(周宣王)子多父伐郐,克之。乃居郑父之邱,名之曰“郑”,是曰桓公。

《今本竹书纪年》:(周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晋文侯同王子多父伐郐,克之。乃居郑父之邱,是为郑桓公。

《汉书·地理志》注引臣瓚说:幽王既败,二年(公元前769)灭郐,四年而灭虢,居于郑父之邱,是以为郑桓公。

“臣瓚”是谁,目前学术界尚有争议。但“臣瓚”为西晋学者,在《竹书纪年》被盗掘之时,他应该亲眼看过这部史书。他的记载,再次指出周幽王死后二年郑桓公灭郐,无疑说明郑桓公并没有死于骊山之役。

可《竹书纪年》佚失这么多年来,各种记载都说是出自《竹书纪年》,到底哪种说法才是《竹书纪年》真身?

最终,鉴于《国语》、《史记》的权威性,学术界走上了三条不同道路:一是认为郑国伐“郐”,或是为伐“鄫”或“吕”之误,郑桓公因为此次讨伐有功,被周幽王分封至陕西华县(郑父之邱);二是认为郑国灭郐原本就在西周灭亡之前,是郑桓公所为;三是与《史记》、《国语》所记相符,郑国灭郐是在西周灭亡后,但灭郐之人是郑武公。

郑武公

分析了种种因素之后,学术界大多采信了第三种说法:郑国灭郐应该是在西周灭亡之后二年(公元前769年),但灭郐国之人是郑武公而不是郑桓公。

就在学术界普遍否定郑桓公灭郐一事之时,突然又冒出来一部战国时代史料,这就是清华简《系年》。在《系年》中,也记载了郑国灭郐国的往事:

“昔吾先君桓公后出自周,以车七乘,徒卅人,鼓其腹心,奋其股肱……,战于鱼罗,吾乃获函、訾,覆车袭介,克郐,庙食如容社之处,亦吾先君力。”

郑国东迁之战

这已经是第三份史料证明郑桓公灭郐了,所谓“郑武公灭郐”之说,已然不太可信。既然如此,那么郑国灭郐究竟应该是哪一年?学术界陷入了一片混乱。如果还主张郑国灭郐在西周灭亡之后,与《史记》、《国语》记郑桓公死于公元前771年矛盾;如果主张郑国灭郐在西周灭亡之前,又与常理严重相背——周幽王还在世之时,深受王室重用的郑桓公又怎么敢公然为一己之私而灭亡其它诸侯国?

这时,才有人正式提出另一种可能性:假如郑桓公没有死于骊山之役呢?

司马迁

太史公写《史记》,《国语》是必然要参考的权威文献。《国语》记载:“幽王八年而桓公为司徒,九年而王室始骚,十一年而毙”。在第一句话中,是说周幽王八年郑桓公为司徒;在第二句话中,是说周王室在幽王九年陷入骚乱;但第三句“十一年而毙”,却意外地省略了主语。那么第三句应该是说“郑桓公而毙”,还是“周王室而毙”?正常语法逻辑下,第三句省略的主语,就应该是第二句的主语,而不是第一句的主语。也就是说,《国语》的记载,原本就说的是周王室“十一年而毙”,而不是郑桓公!或许太史公就是这么误读了《国语》,才造成他误以为郑桓公死于骊山之下,再以此作为信史而写入了《史记》。

既然如此,两周交替之际的一个最大矛盾就此解开:郑桓公不但逃过了犬戎入侵渭河平原之难,还在公元前769年灭了郐国,把郑国从陕西华县迁到了郐国之地——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新密。

但接下来,更大疑问又接踵而至:按《系年》记载,郑桓公仅仅率领三十徒兵和七乘兵车就将郐国灭国,是不是太不可思议了?即便郐国精英事前都被郑桓公设计、一网打尽陷害致死,郐国也不可能就被这么一点兵马彻底击垮!——《系年》所记可信吗?

郑国征战

郑桓公灭郐事件,还缺少关键一环;缺了这一环,整个事件就成了天方夜谭,让人难以信服。

这缺失的一环,在《公羊传·桓公十一年》中就可找到答案:“先郑伯有善于郐公者,通乎夫人以取其国,而迁郑焉。”《公羊传》称,“先郑伯”与郐国夫人私通,内外勾结消灭郐国,然后再把郑国迁往郐国!

原来郑桓公还有郐国夫人这一强大内应,才可以仅用那么点兵力就轻取郐国:他先运用美男计,与郐国夫人私通;然后再与郐国夫人里应外合,精心设下一惊天大阴谋,引诱郐国国君大肆杀戮大臣;最后,在郐国国君人心尽失之际,诛戮暴君而一举灭其国!难怪后人在评论郐国之灭时,都不得不说“郐由叔妘”——郐国之灭就是郐国夫人叔妘一手造成(《国语·周语中》)!

郑国东迁

郑桓公如此处心积虑消灭郐国,却也是迫不得已。公元前771年,西申、鄫人、犬戎灭西周之后,犬戎已经完全占据了渭河平原。位于渭河平原东部边缘的郑国势单力薄,时时刻刻都面临犬戎的亡国威胁。虽然郑桓公事先已把一家老小送往洛阳平原,但要想家族能够长治久安,彻底安定之道唯有将封国也迁往中原!

因而,消灭郐国,就成了郑桓公必须要完成的事业,绝不能失败!

郑桓公成功消灭郐国之后不到两年,就不幸去世了。历史舞台从此交到了他儿子郑武公姬掘突手中,姬掘突将站在更大更闪亮的舞台中心,把郑国带领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让世人都为之惊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