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杂谈)纯干货下瘀血汤12种适应症

健康靠自己 生命属于你  

检查不成病 千万别侥幸

异常小指标  生病慢悄悄

耐心学一点  减少大风险

劝君提升健康管理学习意识

耐心看一篇完整的健康科普

这对大家都好!

下瘀血汤

【方药】大黄二两(6克)桃仁二十枚(9克)鳖虫二十枚(熬,去足)(9克)

【用法】上三味,末之,炼蜜和为四丸,以酒一升,煎一丸,取八合顿服之(现代用法:研末,炼蜜为丸,每服10~15克,日服1次黄酒一 两送服。或作汤剂:水煎顿服)。

【原文】 师曰:产后腹痛,法当以枳实芍药散,假令不愈者,此为腹中有干血著脐下,宜下瘀血汤主之。亦主经水不利。(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六)

【解说】 本方主治瘀血内结之腹痛。本证为干血留著于脐下所致,其特点是少腹刺痛,固定不移,拒按,按之有硬块,舌质青紫或有瘀斑、瘀点,脉弦或涩。 下瘀血汤用大黄荡逐瘀血,桃仁活血化瘀,廑虫逐瘀破结,以酒为引,可以直入血分。然毕竟药力峻猛,故以蜜为丸,使药力缓而持久。本方为破瘀逐结基本方,凡瘀血内结之证,皆可使用。

【运用】

一、痛经 姜春华医案:何某某,女,26岁。月经常衍期,经来量少,腹痛拒按,色紫黑成块,有血块排出后,痛即缓解。舌边瘀紫苔薄白,脉沉涩。证属瘕瘕积聚,瘀血阻滞。用下瘀血汤加减。桃仁6克,大黄6克,鳖虫3克,桂枝9克,芍药24克,甘草6克,香附9克。7剂。(辽宁中医杂志1986;(7):2) 按语:姜老经验,下瘀血汤活血化瘀,专治月经瘀滞不爽。桂枝与大黄同用,治月经衍期。芍药甘草汤加香附治经行腹痛。药后经来正常。

二、崩漏 陈果然医案:姚某,女,45岁,患者从1982年开始出现月经过多,虽经中西医多种药物治疗效果均不明显,每次月经要用卫生纸5包以上。1986年9月底月经突然如崩,持续不断,B超探查示子宫略增大,月经一直持续到10月24日方尽。自诉经期小腹部有坠痛感觉,血块多,疲乏无力,大便干结而5—6日一解,诊见舌质淡苔薄,脉沉细而数。 患者经血过多,气阴两虚,但刻下经血多,有血块,伴小腹部疼痛,血瘀现象显见,虚实兼有,当以治实为主,投下瘀血汤加减:地鳖虫、桃仁(打)、白术、女贞子、全当归、木香各10g,莪术15g,太子参30g,大黄3g,甘草5g。服上方15剂,月经再临时小腹坠痛已除,精神转佳,月经量较前减少。上方隔日服1剂,服至1987年1月9日,月经量明显减少,但经期仍较长。续服至1987年2月底,所有症状全部消失。巩固治疗2个月,上述症状未再复发。(国医论坛1993;<5>:14) 按语:《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云:“妇人……经血忽然大下不止,名日经崩,若其色紫黑成块,腹胁胀痛者,属热瘀。……瘀者消之,热者清之。”患者经血如崩,有血块,大便干,热、瘀现象兼有,因此,用仲景下瘀血汤加减,以破血、逐瘀、通下,瘀血渐去,新血资生,则崩漏向愈,而贫血亦得纠正。

三、产后胞衣不下 张谷才医案:石姓,女,37岁。产后两日,胞衣不下,腹中冷痛,形寒怕冷。脉象弦迟,舌淡苔白。一医认为瘀血内阻,用抵当汤破血泻衣,胞衣不下;一医认为气血亏虚,用八珍汤扶正下衣,少腹胀痛更重。殊不知病因乃客寒外侵,血凝瘀阻,单用破瘀或纯用扶正,都不能下其胞衣。因为寒凝瘀阻,非温阳寒不解,非下瘀胞不下。所以用四逆汤温阳祛寒,下瘀血汤活血化瘀。处方:大黄10克,桃仁10克,鳖虫8克,附子6克,干姜3克,甘草4克,艾叶5克。1日服两剂,胞衣即下,诸证消失。后用生化汤调治。(辽宁中医杂志1980;(8>:13) 按语:产后胞衣久不下,前医治疗效果差,只因破瘀不温阳,合上四逆病自拔。

四、产后衄血 林上卿医案:朱某,女,25岁,福鼎县前岐人,1984年3月1日诊。产后五天,全身广泛出血。住某医院治疗,经用抗生素、止血剂、输血等措施,兼服中药而罔效。乃求诊于余。询其病史,家属告知因临产时恐其体虚,曾进服西洋参15克,翌日又进食鸡酒半碗,继而身热,延医治疗诊为“外感发热”,投以退热剂(药名不详),遂作自汗出,继则吐、衄血。 证见:面色苍白,吐血、鼻衄,全身皮肤见块状紫癜,眼眶、指甲均呈紫色,精神萎靡,气短声低,唇口干燥而不喜饮,心烦不安,纳呆,小腹胀满,按之刺痛,大便数日不行,小便短少,恶露稀少,舌红少苔,脉微涩。查血常规:血红蛋白2克%,红细胞216万/立方毫米,白细胞3,800/立方毫米,中性56%,淋巴38%,嗜酸性6%,血小板4万/立方毫米。证系瘀血内阻,误用补塞,瘀阻化热,前医用退热之品,汗出伤阴,热炽化火,迫血妄行而成吐、衄。 其证危笃!当投下瘀血汤以釜底抽薪。处方:廑虫6克,桃仁10克,大黄15克。三味共研末,加白蜜25克,煎分四次服。 药后大便二次,吐、衄减轻,恶露未通,此时孰进孰退颇难抉择。悟“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知方对证,惟大黄用量过于廑虫、桃仁,故守方行药量增减,处方:鳖虫、大黄各10克,桃仁15克,白蜜30克,煎分四次服。药后恶露渐通,排出紫色血块甚多,吐衄、身热等症消失,继以调养心脾月余而康,复查血常规示正常。

按语:本例证在瘀阻化热,复误进补品而致。辨证的关键:(一)下腹胀满,按之刺痛,乃干血著脐下;(二)产后误补,恶露留滞,瘀阻化热,迫血妄行;(三)眼眶、指甲色紫,脉涩。虽然外观呈现虚象,然必急攻虾血方得正安,不可从虚论治。当用下瘀血汤攻下瘀热,必获全效。

五、血瘀腹痛(宫外孕) 胡杰峰医案:黄某某,女,35岁,教师,住院号00189,于1981年元月2日住院。患者停经40余天,间歇性左下腹部剧痛一天入院。检查:血压122/80mmHg,心率76、次/分,体温37hC,发育中等,营养尚可,神清合作,心肺听诊未见异常,肝脾未扪及,左下腹有明显压痛,可扪及一鸭蛋大包块,质软,阴道后穹窿穿刺有不凝血液,超声波探及前后径3~5厘米大小包块,妊娠免疫试验两次阳性,诊断为“宫外孕”,不稳定型。 诊其脉弦涩,舌偏紫,苔黄。辨证为少腹血瘀,治拟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用下瘀血汤加味:酒炒川军12克,桃仁9克,鳖虫6克,香附12克,蜈蚣4条(去头足),川牛膝15克,甘草3克。 连服7剂,腹痛消失,妊娠免疫试验阴性,超声波未探及包块,原方除蜈蚣、川牛膝,加炮甲珠10克,全当归15克。4剂后,诸症消失,继以八珍汤善后。

按语:本例宫外孕属不稳定型,因出血量不多,只用中药治疗。患者少腹部疼痛有包块,痛有定处,舌紫,均为少腹瘀血之征,此与本方原旨颇相吻合,故用本方加川牛膝、蜈蚣、香附等增强行气逐瘀之力而取效。

六、蓄血发狂 胡杰峰医案:刘某某,女,26岁,务农,81年11月16日入观察室治疗。患者素体壮实,产后三天恶露未行,随即高热不退,神昏谵语而住院。西医诊断为“感染性精神病”,经多方治疗,虽体温有所下降,但仍有神志不清,胡言乱语。诊时,患者面红自赤,口唇干燥,似睡非睡,呼之不应,时而胡言乱语或语言不清,答非所问,大便一周未行,按其少腹,则蹇眉皱额,苔薄黄,舌质紫,脉涩有力。 诊为败血停蓄,瘀浊攻心。治当活血逐瘀,佐以醒神开窍,用下瘀血汤加味:生川军15克(后下),桃仁12克,鳖虫10克,川连5克,石菖蒲10克,枣仁15克,生甘草6克。1剂,鼻饲。 药后下黑便两次,神志转清,自行拔去鼻饲管。知药已中病,原方生川军改酒制川军15克,加生地黄30克,水酒为引,连服3剂,恶露复行,神志已清。后改桃红四物汤数剂,并以天王补心丹善后,调治半月而愈。

按语:患者素体壮实,因产后恶露不行,败血停蓄下焦胞宫,上攻心窍,瘀塞脉络,而出现神昏谵语,虽与原方主治“产妇腹痛”之证不同,但其病机一致,故以下瘀血汤祛其瘀血而获恶露尽下,神志转清之效。

七、狂犬病 黄道六医案:1956年8月,余在某某县人民医院搞中医药治疗“乙脑”试点,该县某区转来一狂犬病人,不能见水,喝水时要用毛巾遮目,方可饮下,病情十分严重,院领导召集全院医务人员会议,并邀余参加,讨论治疗方案。西医称狂犬疫苗早已用过,效果不显,别无良法。 征询余之意见,爰书《金匮》下瘀血汤方,嘱即配服。翌日晨,果下恶物甚多,怕水尚未尽除,嘱继续配服原方,恶物下尽,病亦霍然。下瘀血汤配制和服用方法如下。处方:生大黄9克,桃仁7粒(去皮尖),地鳖虫7只(活去足,酒醉死)。 配制和服法:上3味共研细末,加白蜜9克,陈酒1碗,煎至七分,连滓服之。如不能饮酒者,用水对和,小儿减半,孕妇不忌。空腹服此药后,别设粪桶1只,以验大小便,大便必有恶物如鱼肠猪肝色者,小便如苏木汁者,如此数次后,大小便如常。不拘剂数,要服至大小便无恶物为度,不可中止,如留有余毒,则有再发之虞。如服后大小便正常而无恶物者,非狂犬病也。愈后不禁忌。余用本方治疗狂犬病多例,屡试屡验。(江苏医药·中医分册1979;(2):41) 按语:黄氏用本方治狂犬病多例,屡试屡验,可见狂犬病从血分治疗,用活血逐瘀法为一有效途径。此外,本方配制和服法也值得学习,以应I临证不时之需。

八、眩晕(脑震荡后遗症) 姜春华医案:金某,男,45岁。二年前从楼梯坠下,留下脑震荡后遗眩晕症'时作时止,发作时头晕眼花,泛泛欲呕,伴心悸、健忘,痰多白沫,舌左侧见瘀斑,苔白腻,脉沉迟。方用下瘀血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味。鳖虫9克,大黄6克,桃仁9克,茯苓12克,桂枝9克,白术9克,甘草6克,川芎6克。服药5剂,眩晕、心悸好转,续方5剂后病愈。(北京中医杂志1987;<2):3) 按语:可见下瘀血汤不仅攻下部瘀血,治脑部瘀血效亦堪佳。

九、尿血 林上卿医案:郑某,男,41岁,福鼎县巽城人,1981年4月2日诊。尿血二月余,多方求医,经用止血剂及参芪、龙骨、牡蛎、茅根、焦栀等治疗,尿血见消。嗣后渐感脐下不适,痛处呈块状,日益加重。证见:脐下肿块疼痛,拒按,触之不坚,皮色不变,面色黯淡,口干不喜饮,纳少,口唇色紫,指甲不泽,大便时结,小便清,舌色淡紫、苔灰而燥,脉沉涩。 辨证为尿血。早用补涩,聚而成瘀,结为干血;病着脐下。此非寻常活血化瘀之剂所能胜任,宜下瘀血汤加味。 处方:鳖虫、桂枝各6克,桃仁10克,大黄15克(后下),水煎,温分二服。服1剂症平,2剂后大便二次,色黑,溲中带血,脐下块痛减轻,遂以原方减大黄为7克,续服2剂,诸症尽消,继以宁血养血善后。(新中医1986;(6>:47) 按语:本案用下瘀血汤的根据:一有脐下肿块疼痛拒按的主证,二有出血误用补涩凉血,致成留瘀的病因,三有面色黯淡、口干不喜饮、唇甲色紫、舌紫苔燥、脉沉涩等瘀证征象。干血已成,有是证,便用是方,果大效。

十、胃脘灼热 赵复国医案:刘某某,男,35岁。1993年8月1月5日初诊。患者属阳脏体质,形体健壮。胃脘灼热如焚,日轻夜重,渴思冷饮,夜间烦热。视其所用药方,皆清热泻火之类,服药时减轻,停药则灼热如故。缠绵三月余,深为苦闷。刻见手足心灼热,胃脘部按之灼手,大便干燥,小便短黄,舌苔黄燥,舌边尖紫红,脉数实。证属:瘀热搏结,热耗阴伤。治用泄热祛瘀,养阴生津法。予下瘀血汤加味:土鳖虫、桃仁、大黄、甘草各10g,水蛭6g,黄芩、石斛各15g,知母20g。此方药物先用冷水浸泡半小时再煎,一日一剂。 服药两剂后,得便泻数次,紫黑恶臭,胃脘灼热减其半。药中病要,故再守前法,制小剂以服。药用:土鳖虫、桃仁、大黄、甘草、黄芩各6g,水蛭3g,石斛、知母各10g。两日1剂,缓缓调治,服药3剂后,大便畅通,胃脘灼热消失。嘱忌服烟酒香燥助火之品,胃脘灼热之证未再复发。(四川中医1995;(2>:34) 按语:下瘀血汤,本治瘀热搏结下焦。此案病源,乃瘀热搏结胃脘,热耗阴伤。故借用其方,加黄芩,助大黄清热泻火;加水蛭,助土鳖虫、桃仁祛瘀通络;加石斛、知母、养阴生津;甘草和解诸药,重用则取甘守津还之意。药证相合,故两剂而病减其半。此《内经》“病减者,减其制”之法也。

十一、胁痛(慢性肝炎)  姜春华医案:蔡某某,男,47岁。患慢性肝炎已三年,SGPT持续在100u以上,服中、西药,SGPT均不下降。现脐下痛,肝区刺痛。舌紫暗苔白厚,脉细弦。治拟活血化瘀。桃仁9克,制大黄9克,鳖虫6克,桂枝9克,丹皮9克,赤芍9克,田基黄30克,九香虫4.5克。14剂。(辽宁中医杂志1986;(7>:1) 按语:(原按)本案为慢肝,血瘀症状明显,用下瘀血汤及桂枝茯苓丸加减。九香虫为姜老治疗肝痛的有效药物;田基黄清利湿热。药后痛减。通过活血化瘀,SGPT下降至50u以下。续方14剂,以资巩固。

十二、中风后遗症 姜春华医案:陈某某,男,59岁,脑血栓形成中风后遗症。两足行路艰难。尤奇者每隔十余分钟左右,必哈哈大笑数声,不能自主。诊之舌上有瘀紫斑,脉涩。治拟活血化瘀。桃仁9克,制大黄9克,地鳖虫6克。5剂。

按语:(原按)本案脑血栓中风,瘀血阻滞症状明显。经用下瘀血汤数剂后,不仅笑声立即停止,而且两足行路也觉方便,血栓中风症状也完全消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