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病对话全科医生手记》简介
《与病对话全科医生手记》简介
释道成 整理,2021年5月20日
这是一位行医数十年医者的医学散文。作者通过鲜活的真实病例和故事,为我们解读疾病与患者身心的关系、厘清大众对诸多常见疾病的误解和误治。在富有知识性、趣味性与启发性内容中,这本书将启发我们如何从容地面对疾病和生活。
目录:1、内容简介;2、作者简介;3、阅读收获;4、思维导图。
1、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普及全科医学常识的泛科普医学散文,也是一位满怀仁心的医者对几十年行医之路的回望与省思。作者从一位全科医生、心理学者的角度解读疾病与患者身心之关系,以真实的病例和鲜活的故事串联全书,意不在讨论医学理论或灌输专业知识,也无太多药物或治疗建议,而是从人格层面去解释病理与心理的关系。
作者将半生学术体悟与临床经验从容道来,厘清大众对诸多常见疾病的误解和误治,富有知识性、趣味性与启发性。
2、 作者简介
胡冰霜。华西医科大学医学博士,复旦大学预防医学博士后,四川大学心理学教授、硕士生导师。曾任华西医院精神科医生,先后至摩洛哥、摩尔多瓦、美国、保加利亚、蒙古国等国从事全科医学的学习与实践,并担任“中英性病艾滋病防治合作项目”专家。著有《变态心理学》《儿童智商》《诗意书画》等,译有《现象学和拉康论精神分裂症》等。
3、 阅读收获
了解疾病与患者身心的关系;厘清大众对常见疾病的误解和误治;领悟生命哲学,学会从容地面对生活。
精选片段:高兴应当自找和自发。为了能有自主性的高兴,需要主动发现自己生活的意义和内容,而非依赖和等待他人给自己带来快乐。
我相信生命力自身的强大,也相信“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无论怎样都要竭尽全力,若老天也有意,奇迹就会发生。
读一个人的身心犹如解读复杂的天书,从来就没有相同的副本。
行医多年,深知生死如昼夜,唯有向死而生的意志会使生命变得更为美丽、宽广。
4、思维导图(略)
《与病对话 全科医生手记》读后感1
这本书告诉我们用慈悲宽广的胸怀,与“病”共生。在日常点滴中,融入医生自己对健康的理解。好读,值得读。我喜欢看医生们写的书。从美国的阿图医生开始,被这些顶尖的医生们严谨的逻辑,严密的推理和优雅的文笔所吸引。阿图医生是外科医生,写《每个人的战争》的法国大卫医生是脑神经医生,而这本书的作者胡医生是全科医生。我们现在去医院,大多看的都是专科医生,很少遇到全科医生。只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有时候表现在这个地方的症状,其实是其他地方的疾病。(书里有案例)
这本书不似一般的科学论证,更像是医生自己的手札,一个个小故事。得益于胡医生的丰富经历和极高的医学素养,更加分的是,充满了人文的情怀,文字如同诗一般优美,娓娓道来,令人手不释卷。刚看完第一遍,印象最深的是:“看病,看人,看见生命的希望与光亮”。而这种看见,一定是从内而外的。如同老子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在我们的内心世界,构建的“道”是救赎之道。胡医生从艺术和医学的结合入手,探究人的精神世界,解决投射在现实中的问题,很有操作意义,适合普通人。一副画,一副字,甚至一个手工,精神寄托所在,心安,身安。
书里还提供了一些客观实在的建议,有些令人不禁莞尔。比如夜里接到即将有严重肠梗阻病人要来的消息,所有急诊的人忙碌起来,力求在病人来到之前准备好一切。结果山路颠簸,在大自然的曲线中,居然以一个手术都做不到的角度,给肠子做了一个全息按摩,肠梗阻也好了。大家松了一口气,这也是冥冥中的祝福。
结石在以前不好消除,为了更好地尝试各种效果,医生要对病人的排泄物仔细观察。因此出现这样的情景:“那个时间,卫生间里点着200瓦的大灯泡,夜夜水声哗哗,里面总有几个白大褂,带着纱布口罩,橡皮手套,穿着橡皮围裙,兴味盎然的淘洗着撮箕里的石头(病人排泄物里的),还一起说说笑笑,很有泼水节的气氛。
有时也会遇到别样趣事。比如病人吃了豌豆,黄豆,玉米之类的食物却没有嚼烂,拉出来后被误判为结石。有些粪便中有大段顽固不化的固体物,只好用自来水将其一点点冲散,才发现里面有没有隐藏真金。那个年代,肠道寄生物甚普遍,淘洗时也让人印象深刻。”
有专业,有乐趣的医生们。还有一件事情印象颇深。她的儿子3岁,突然肚子很疼,各种症状都像是急性阑尾炎,但是没有手术病床,需要等待。在这个过程中,他儿子哭闹不止,说嘴巴痛,疑似牙疼,于是又去看牙科,发现牙髓炎。等到医生解决了牙,肚子疼居然也好了。最后发现其实是急性牙髓炎引起全身感染中毒,儿子才出现发烧,腹痛,腹部肌张力高等症状,当牙齿钻开后,症状立刻缓解了。孩子的病,变化快,症状不明显,真是一波三折。
最后用胡医生自己的话结尾:“伴随着自然科学的进步,现代西方医学的发展日新月异,甚至个体生命的永恒问题都提上了议事日程。但医生仍可以拥有智慧,灵活,通达的行医风格,因为存在的本来面目应是如此:即使面对死亡,也不得不诗意的栖居”。
向每位辛劳,坚毅,智慧,仁慈的医生们致敬。
《与病对话 全科医生手记》读后感2
《与病对话:全科医生手记》,这本书的作者胡冰霜是一个非常资深的国际全科大夫。她通过一个个通过鲜活的真实病例和故事,为我们解读疾病与患者身心的关系、厘清大众对诸多常见疾病的误解和误治。在富有知识性、趣味性与启发性内容中,启发我们如何从容地面对疾病和生活。
读完这本书有三大收获,第一,我们要认识到疾病的复杂性,比如A疾病在诊断的时候很可能被认为是B疾病,你千万不要以为就那么多种病,你学会了就能治。人跟人有很大的差别,书中孩子牙髓炎的症状变成了阑尾炎症状的案例就是最好的证明。
第二个收获是,我们要认识到医生的不容易。比如在与藏药的精神病患者斗智斗勇时,在权威专家准备为患者按肺结核治疗时,主治大夫坚持诊断性治疗,在连续49天抗生素治疗后,让患者恢复了健康时。面对疑难重症,按权威专家的意见行事是最稳妥的,但这位主治大夫,不是一味遵循教条或权威,灵活又周全地考虑到病人的整体情况,坚持自己的治疗方案的勇气和担当十分可贵,是了不起的大夫。这让我想到在疫情当前,那些“逆行”的医护人员,他们用自己的生命为我们普通大众筑起一道防护墙。
第三个,我们要提高自己的卫生素养。疾病的爆发是一瞬间的事情,千万不要等到生病之后才想起要保养?疫情当前,让我们知道,健康才是最重要的,要提高我们的免疫力,最有效的方式是提高我们自身的卫生健康素养。
最后,我想借引用书中的一句话作为结尾,愿疫情赶紧过去,春暖花开时,我们可以一起踏青赏花。“我相信生命力自身的强大,也相信“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无论怎样都要竭尽全力,若老天也有意,奇迹就会发生。”
《与病对话 全科医生手记》读后感3
本书作者胡冰霜,华西医科大学医学博士,复旦大学预防防医学博士后,四川大学心理学教授、硕士生导师。曾任华西医院精神科医生,先后至摩洛哥、摩尔多瓦、美国、保加利亚、蒙古国等国从事全科医学的学习与实践,并担任“中英性病艾滋病防治合作项目”专家。著有《变态心理学》《儿童智商》《诗意书画》等,译有《现象学和拉康论精神分裂症》等。
这是一部融合科普性与趣味性、兼具心理学与哲学意味的医学散文。
是一位满怀仁心的资深医者对几十年行医生涯的回望与省思。感冒发烧、上呼吸道感染、先天性心脏病、阿尔茨海默病、胆结石、肠梗阻、胰腺炎、便秘、血尿、荨麻疹、慢性带状疱疹、瘢痕体质、酒精中毒、狂犬病……每一种疾病背后都藏着特殊的故事。
精神病院里心灵手巧的优雅女士、富有托尔斯泰式尊严的酒鬼、带着神经性皮炎走四方的美丽医生、蛇群缠腰的“拉奥孔”婆婆、在遥远国度救死扶伤的基督徒……每个人都携带着欢乐、苦痛的生命印记。那些或神奇、或感人、或伤痛、或遗憾的经历,会启发我们重新看待疾病与身心的关系、看待身体与心灵的关系,珍惜自己与他人独一无二的感受与经验,活出自在、快乐、健康!
全书以真实的病例和鲜活的故事贯穿始终,作者从一位全科医生、心理学者的视角观察、解读疾病与患者身心之关系,厘清大众对诸多常见疾病的误解和误治。读者既能收获医学常识与专业知识,也能窥见包罗万象的人生故事,记录非常客观,没有教条和自以为是的分析,就是如实的记录病例和治疗方案,结果,再加上自己的心得感悟,看的顺畅不累人。
读来温暖愉悦又令人思索。大概两三天就能读完。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就是:不要过度治疗,能不动刀就不动刀,能少吃药就少吃药,相信身体的自愈力。别羡慕无所事事的人,要工作,要劳动,要创造,要保持身与心的火焰,清福难享。
《与病对话》读后感(一):这本书让我吃了定心丸般安心
我面临身体的病痛十多年,有个非常深的体会:当病人遇到一个令自己信任的医生时,是非常利于治疗的,其中的作用很可能大于我们的认知。从胡老师如何对待一个个的病人包括自己的母亲,可以感觉到她就是一个可以让病人产生信赖感的医生!这本书不仅实用,当遇到相同问题时,里面的方法直接可以用,同时也让我学习到面对疾病的态度,这种态度在面对人生难题时也同样奏效。看这本书让我吃了定心丸般安心。
《与病对话》读后感(二):可能是一本容易被忽略的好书
推荐胡冰霜教授《与病对话——全科医生手记》。看病,看人,看生命的希望与光亮。见医,见智,见命运的禅机与必然。胡教授以自己精神医学—预防医学—全科医学的研学和行医轨迹,为读者展示了过去40年医学的变迁、医学的复杂、医者的勤奋与诗意。
王曾礼医生的锦囊妙计或许可供医生朋友们借鉴。中老年人则可借鉴胡教授的母亲及黄原老师的老年生活态度与规划。心理学同好们则可窥见上世纪90年代艺术治疗最初被介绍到中国、介绍到四川的状况。也有很多有关中西医治疗的辩证认识供参考,以及对中医针灸推拿实用性及效果的实例介绍。
胡教授文采极佳,读起来很是愉悦、有趣。黄原老师感叹,中国书画精英多是出家人,智永、张旭、八大山人、石涛、渐江、弘一法师……而照胡教授的记述描写,像洛夏医生、王曾礼医生那样高超的医生也颇似出家人。
《与病对话》读后感(三):高山仰止
看见如此仁慈,开阔,坚韧,积极,真诚的一本医学书,只能油然生出一股敬仰之情,以至于要多在长评里废话几句。胡冰霜老师虽然作为一位医生,但写的散文比当下许多专职作家都包容和有见地,显现出大是大非全都观遍之后的那份从容和高贵,绝非一些故作矫情之作能够相比。文章有着对动人生活细节的敏感,“怀抱着羊羔取暖的老人与孩子们”“四川德阳什邡龙居寺的荷塘边”,如此种种。
”唯观察与思考未有穷期”。读此书倍感此前的生命枯萎而狭隘。生死如昼夜,虽然生老病死,人有可能去选择高兴还是悲伤。个别抑郁症患者应该使用药物治疗,大病也有可能是一个生命的转机。在医学的角度来看,本书记录了作者经历过的诸多巧合甚至奇迹,让人甚至忘记了真正的华西医院那拥挤与嘈杂,那一张张烦躁或无助的俗世的脸。那些多交的少交的钱。那些多用的少用的药。
乌兰巴托被写的好美。读罢在谷歌地图上大致看过,建筑可以称得上破旧,植物也十分少,见不到什么绿色。大概仁心见仁,处处都有光辉。希望各行优秀学者业余都能写写这样的散文,让社会里不至于全部充斥着浮躁悲观和猜疑。本书也应该给许多医院工作者看一看,让他们能知道,在有一个地方,所有的病人都能够被拥抱。
《与病对话》读后感(四):在疾病中自愈
医生眼中的患者,可能是高度抽象化的,一系列生化指标或医学影像让人成为了疾病面前的样本,病人首先是病,而后才是人。医生与患者之间的这种非人格化关系,让人们在医学面前更多想到的是药品、手术等器物,而非帮助、安慰等温情。
本书的作者是一位经历丰富的职业医师,精神病学的出身让她既关注患者的身体也聚焦他们的心灵,预防医学和全科医学的国内外实践使她有更多机会在非传统医疗机构观察患者的喜怒哀乐,因此对医学形成了颇为独特的感受。
本书是作者的随笔集,记录了她从上世纪70年代末踏上医学之路40多年的所见所思所感,既有对病例的深刻反思,也有身边同行的精彩故事;既有医学知识救人于水火的成就,也有神奇人体起死回生的惊异,因而呈现在读者面前的病例不仅鲜活,而且饱含深情。
年复一年,作者目睹着无数生命因信心、勇敢、坚韧、宽阔而得以继续,故对个体康复力、生命力的景仰连绵不绝,点燃了心底里关于生命的希望与光亮。在作者看来,医生与疾病对话,不仅是医者的仁心仁术战胜了病魔,更是疾病教会了人与自然、人与人如何相处,在医生治愈疾病的同时,疾病也治愈了包括医生在内的每个人。
本书的故事生动、文笔精炼,阅读中能够充分体会到作者的真诚与真实,医者的智慧、灵活、通达赋予了疾病全新的视角,为思考生命带来十分独特的体验,值得闲暇时翻阅品读。
《与病对话》读后感(五):有意义
都说健康是革命的本钱,正在多的钱如果身体不健康那一切都是白扯,现在的人们往往都是遇上大病之后才意识到应该去了解些医学知识,可是这时已经晚了。人们不去了解相关的知识,主要还是其中问题的繁琐,想着有病就去医院,交给医生就好了。其实自己拥有一些预防措施之后对于疾病的治疗会有很大的帮助,那么太专业的书我们普通人也看不懂,就算能看懂也会看不下去。这本书不同,一篇篇充满趣味性的医学散文不仅能够达到科普的作用,还能在阅读中得到放松。
医学不能够马虎,看书当然还要选择专业的作者,胡冰霜的学术地位可以说是非常之高了,再加上其无数成就,完全可以证明本书的靠谱性。我很喜欢看作者讲故事,因为作者要想抓住读者的心,就要去套近乎,可以说我是在试读前两页的时候就选择了这本书。作者主攻精神科,但本书涉及范围十分广泛,我们日程生活中会接触到的疾病作者都有谈到过。
当人们得知自己患病的时候,那种打击可是比丢钱还要强烈的多,所以会有很多人冲昏头脑去选择盲目相信一些事物。通过作者遇到的病人事例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和身边老人相似的情况,也就是从精神层面上来说,如何去控制好自己的心态,这才是最重要的。所以说作者找到了病痛的根源,这才是这本书最宝贵的地方,人类就是因为太聪明了,所以才能够想到很多问题,就连不必要的都想到了,也就是所谓的聪明反被聪明误。
那么病到底是由什么得的,又是由什么医治的,我也觉得没有绝对的答案,通过医学手段的进步,治疗方案一直在更新,所以也就没有什么绝对治不好的病,也没有最好的药。可是我认为,唯一能够调整的是我们自身,药物都是辅助。如果一个人的病痛到达了一定程度,那则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这时作者也想出了一个点子,就是通过图画来表达,从而找到了病源。等等这些都是作者在与病人对话,与病对话,相信这能够解决很多人的心病,这也是医生能够做到的最有意义的事。
《与病对话》读后感(六):清醒又温情的疗愈之作
胡冰霜生于五六十年代,敏感、倔强而又自强,常怀一颗善意与悲悯之心。靠自己的奋斗获得华西医科大学医学博士学位,这一年是一九九六年。这本以自传体式的《与病对话·全科医生手记》真实而细致感人地将那个时代的人与事充满深情而温馨的写出。书里的诸多场景对现今的医疗环境、医患关系都是莫大的鞭策。在蒙古行医时的将医术与艺术完美结合的洛夏医生,成长路上来自同行的善意提醒,胡冰霜可谓是将自己的人生完整而真诚的如解剖刀般剖析给读者,让读者对医生,对医院,对医疗,对医患关系理性而近距离思考。
书里有众多的个人感悟和成长经历及心得的呈现,不论是失败或成功,都成为读者了解医学——真实医学的窗口。胡冰霜将全书分成身体、路上、人间三个部分自有其睿智之处。人的生命起源于父母辈,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不敢擅自毁损之。
人若无身体,灵魂又何以承载,在第一部《身体》篇里共有十三个故事,从医故事,这些故事或结局美好或结局凄惨,无不使读者如身临其境般感之书里人物的悲苦喜乐,并深受触动。生命可贵,身体健康是多么难得的喜事。
在第二部《路上》一章里,虽然仅有九个故事,但这人生故事无一不彰显着生命的坚韧与脆弱。正确的认识对个人命运有深刻影响,而人的一生都在不断获取正确认知的过程中,且需不断修正自己的认知。这也是一个人成为最好的人,成为更优秀自我的必然之路。在路上,虽然只有九个故事,但这故事背后是无数的思考、抉择和为之辛勤的付出。
第三部分《人间》,让人想起高尔基的《在人间》,其中有十五篇精选的文章,这些文章的选录,成为胡冰霜完整人格的体现。不敢正视自己疏漏差错的大有人在,逃避错误甚至回避推卸责任者也大有人在,医疗的小小差错背后可能就是一条鲜活的生命。胡冰霜在这一点上,敢于在伤痕累累之下仍刻画出人性的善良与高贵,无论因病逝去父亲带来多么沉痛的伤悲,胡冰霜依然将灵魂的高贵善意一一诠释。通过这些故事,也让心中有各种悲伤的世间人重拾美好与希望。
关怀、关注与安慰,治愈着读者被残酷现实刺得鲜血淋淋的绝望,或许当今的中国社会正需要这样清醒又温情的疗愈之作。也希望医疗水平不断攻克一个个人类疾病的高峰,让人间从些不受疾病之苦。
《与病对话》读后感(七):那些治愈我们的病——评《与病对话》
真的非常喜欢本书中《后记》的标题,于是将其“盗用”作为我书评的标题,想来作者胡冰霜老师肯定能原谅我。是啊,从表面上看是我们通过医学的治疗和我们身体的抵抗力驱赶走病魔、治愈了身体;但从生病过程中对身体的重新认识到病愈后重新对生活的感悟,我们更可以说是病治愈了我们生活中的缺陷,它让我们回归自我注重身体健康,它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带着残缺的身体再出发。如果说每次去过一次葬礼灵魂就能经历一次洗礼,那么每生一次病身体都能经历一次锤炼,所以不夸张地说,那些治愈我们的病让我们变得更加强大。
《与病对话》是全科医生胡冰霜老师从医以来经历的一些治病的故事,全书分为三个部分--《身体》《路上》《人间》。第一部分是作者将身体上的一些疾病当做描述对象展开的故事,第二部分是胡老师作为医生出诊的经历,第三部分则是她治愈身边人的病的故事。
就我看来这三个部分的文章并没有明显的区分,都是一些作者治愈病人身上的病,同时从治病过程得到的一些人生感悟。如果你担心医生的故事会像他们开的药方单子难懂的话,我必须纠正一下你的错误认识:在这本书中,你完全可以放松下来去品读胡老师的治病故事,这些故事非常通俗易懂,就像唠家常那样,没有什么专业的医学词汇和复杂的故事设定,顺着作者的思路你就可以轻松读完,并且还能得到作者在治病过程中的感悟和治病之后的心得。
阅读这本书不仅可以快速地完成,更重要的是你可以从中收获很多医学方面的知识。在一些常见病如中暑、食物中毒等方面,我们在阅读完作者讲述的故事之后,便可以在生活中形成一些常识性的准备,而不至于事到临头慌了手脚。还有针对一些心理疾病,并非完全靠药物才能治疗好病人,有时候病人的情绪以及看待心理疾病的态度起到了更重要的作用—高兴才是治疗心理疾病的第一良药。生病乃至死亡本身就是一种人生的哲学思考范畴,在与作者一同经历她的治病过程中,读者同样可以共同思考关于人生的大哉问。
一般来说,在读书之前的买书都会奔着一个目标去,或者是了解一个话题,或者解决自己的一个思考,我在看这本《与病对话》之前的预期是了解面对病症我们应有的一种态度,当自己生病时如何更好地坦然面对。阅读完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个轻松愉悦的过程,阅读的终点还收获很多:关于日常生活的医学常识,关于医生治病背后的各种艰辛,如何更好地看待病与死,如何更坦然地迎接生活挑战。
《与病对话》读后感(八):与病对话:看病,看人,看见生命的希望与光亮
提到疾病,大部分人的反应是唯恐避之不及,但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与疾病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既然终此一生,我们也无法摆脱疾病的干扰。那么,不如与疾病和解,在看病的过程中,找到生命的希望与光亮。著名医学博士胡冰霜老师的《与病对话:全科医生手记》,便是作者在多年实践中经验和智慧的总结。正如她在后记中所讲的那样:行医多年,深知生死如昼夜,个体在世的分分秒秒均无比珍贵,唯有向死而生的意志会使生命变得更为美丽、宽广。看病,看人,看见生命的希望与光亮,我想,不管是行医之人还是生病之人,这样的境界都需要一定的阅历和修养才能达到的吧。
作者胡冰霜回望40年行医路,娓娓道来疾病背后的身体与心灵,在《与病对话:全科医生手记》这本书里,和我们一起穿透疾病的表象,化解身心的矛盾,寻得生命的和谐。
这是一部融合科普性与趣味性、兼具心理学与哲学意味的医学散文,是一位满怀仁心的资深医者对几十年行医生涯的回望与省思。在这本书里,我们会发现,每一种疾病背后,都藏着一个故事,或有趣,或忧伤,或感动,或苦涩。在这本书里,我们会学到医学的一些简单知识,我们会读到人性的善良与美德,也会看到知识的渊博与力量。
作者胡冰霜以简单的笔触,叙述了一个个真实的病例,并从一位全科医生、心理学者的视角观察、解读疾病与患者身心之关系,厘清大众对诸多常见疾病的误解和误治,收获颇多。
印象最深的一个故事时,作者胡冰霜在烫伤与烧伤中,提到的冷敷疗法,让我对烧伤治疗有了更多的了解。其实,这些故事都很简短,具体的治疗措施也不是很详细,但就是在这些真实的故事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温情以及作为一名医者的责任感和善良。
或许就像作者在后记中所说的:年复一年,我目睹着无数生命因信心、勇敢、坚韧、宽阔而得以继续,故对个体康复力、生命力的景仰连绵不绝。本书的主旨便是要展现这些希望和光亮。生命是很脆弱的,它很容易被各种疾病侵蚀和打倒。但它同时也是坚韧的,勇敢地与疾病做抗争。也许,我们并不能预测疾病什么时候到来,什么时候结束,那么不如在与疾病抗争的过程中,学会寻找生命中的那抹希望与光亮。
万物皆有缝隙,那是阳光照进来的地方。
《与病对话》读后感(九):被疾病治愈
生,老,病,死,人生非要概括起来,大概也逃不过这四段旅程,然而回望一趟生命之旅,似乎只有「生」伴随着喜悦。老,如同秋叶凋零;病,宛如老树身上丑陋的结瘤;死,更是茶凉灯灭。于是我们见惯了歌颂「生」,缺难见「老病死」,毕竟那些无奈又悲痛的情绪理应被深埋。
可是胡医生却说,看病,看人,看见生命的希望与光亮。原来在病痛之中,竟然也有温暖与坚强。精神病院,听起来就是一个鬼哭狼嚎地方,那里应该还住满神叨叨又闹哄哄的病人。这是我们对「精神病」最深入人心的认知。有句骂人的话不是人人都会吗:你龟儿子神经病。所以当一位医生,原本前途光明,却执意选择「精神病」这个分支时,家人多了几倍的忧虑,看客却觉得少了几分刺激。没有《急诊室故事》那样分秒必争刀光剑影的故事,这书还能看吗?当然能看,而且既好看又深刻。
你想象过那些歇斯底里疑神疑鬼的精神病人在正常安静时是什么样子吗?他们可能知书达理,宛如大家闺秀;可能思念父母亲人,盼望着他们平安健康;可能向往着走出这堵高墙,重新闻到自由的芬芳。他们眼中的月亮,一样有阴晴圆缺,一样是婵娟,是故乡。
你想象过从小在身体上就难分性别,长大后不知自己为何生而为人,不知这生命有何意义,一心只想静静死亡吗?难以治愈的疾病除了造成他们身体的与众不同,更成为他们心上永远不曾愈合的伤痕。那些恶毒的言语攻击原来比病痛更让他们难以承受。
从来不曾想象过的人生,在胡医生的笔下被娓娓道来。看着他们无奈难过,又看着他们倔强坚强,不禁让人赞叹生命之伟大。仿佛只要一点点的阳光,他们就能努力绽放。
颤颤巍巍的衰迈老人,因为牵挂着小孙子,所以不得不强撑着坚强,即使早已被衰老拖着,当同年龄的老人每日只能在病床上长嘘短叹,依然每天靠自己微薄的力量挣钱糊口。
也许,很多时候,我们感觉被衰老和疾病打倒,不是输在了它们身上,而是输在自己心里。自己已经向岁月投降,向疾病下跪。仿佛它们都高高在上不可战胜,实际上它们只是投下一片阴影,我们却觉得是世界都塌了。
就像医生本来都不抱多少希望的日常按摩,竟然真的成为日复一日照做后的痊愈良方。就像放下死亡通知书,豁达面对病痛的艺术家……生命也许比我们想象的还要有力量。
当然,在医生的故事里,除了形形色色的病人,还有形形色色的医生。
坐在诊疗室的老医生用各种不同的小纸条应对各式病人,把需要重复叮嘱千篇一律的提示用纸条代替,把节约出来的时间更多的放在和病人的交流上,让病人感受到关怀,也让更多病人有机会获得治疗。
乌兰巴托寒冬里,如春天般温暖的洛夏医生。在简陋的手术室里,把手术完成得精细又巧妙。在权威之下,顶住压力坚持自己正确判断的年轻医生……那些治愈过病人的医生,那些治愈过医生的疾病,像浪潮一般在胡医生的记忆里回荡着,如今又通过这本小书在我们心中荡起了涟漪。也许,这也是一种别样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