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中医院发展困境的原因之二》 首先,...

《谈谈中医院发展困境的原因之二》
首先,中医师的价值没有得到真实的体现,中医师的劳动价值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

中医师诊治病人是一个复杂的、高强度的智力劳动。在整个诊断、治疗过程中,不仅需要具备大量知识、技能的素养,还需要中医师对这些技能和知识进行巧妙地、创造性地发挥、组织和应用。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医师诊治一个病人,往往就是一个课题的研究过程,一个知识、技能创新的成果。我们可以同西医进行比较,西医诊治病人是一个被分解了的分工、分步、合作工作的流程,他的劳动价值分多次得到了体现。

如一个阑尾炎(中医或为肠痈,或为腹痛)的病人,最少要经过:①西医师接诊,初步印象诊断;②有关理化检查,进行确诊;③手术或药物保守治疗。在手术治疗时,还要经过护士、麻醉师、消毒人员、手术医生等共同的配合和协作;在药物保守治疗时,则要经过药物研制、销售、药物使用等多道环节(步骤)。可见,西医的诊治过程是可以划分多个环节(步骤)的,在每一个环节(步骤)中,患者都要事实上负担相应的费用。

而这些费用一旦综合计算,自然是一个很大的数字。与此相反,中医药的传统是单打独斗,追求尽可能少的分工、分步,它的诊治往往是一个步骤、一个程序就完成。以上述病例为例,可能在一次诊治中就全部解决了阑尾炎(肠痈或腹痛)的全部环节或步骤。由于环节(步骤)的大大减少,患者只在一二个环节(步骤)中负担费用,故所负担的费用自然就大大减少。

这就形成了中医药“简、廉、便、验”的特色,尤其是“廉”的特色。从社会效益来看,这种特色肯定是好事,而且越廉越好。但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廉只能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过度的廉,会造成再生产的难以为继。就是说,起码应该使中医师的复杂劳动和综合高效劳动得到合理的回报。

然而,迄今为止,我们或多或少地忽视了中医师的综合劳动,而在事实上导致中医师在廉价,甚至低于成本价地出卖自己的劳动。笔者在2004年暑假进行了6个县级医院中医师和西医师诊治及其费用的调查。

统计结果为:门诊费用:①中医师诊治每人次为30.6元,西医师为93.6元。②住院病人每人每天费用:中医药25.9元,占14.8%;西医药及检查134.7元,占77.3%。在经济利益的诱使下,难怪中医药特色要退化,中医院要西化了。许多中医师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都有许多记忆深刻的病例,那就是:西医多方诊断,而诊断不清,长期治疗,而效果不好的病例,改经己手,花费极少,迅速治愈。

每当这时,不禁感叹中医的妙术。但感叹之余,也深知自己的劳动根本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事实上,这是中医西化、退化的内因。

每当看到同样是该病,用西医疗法比用中医疗法可以获得高数倍的经济效益时,难怪不少人要弃中就西了。其结果:从眼前看,效益暂时上来了;但从长远看,中医的退化也就此开始了,中医的衰亡也就是自然的了。

其次,中医院“营养不良”。县中医院多数建院于20世纪的80年代,与西医院相比,建院晚,底子薄,加上财政投入不足,自然就显得先天不足,且后天失养。但问题并不限于此。一方面,社会氛围的差误,使百年来消灭中医和改造(阉割)中医的倾向长期未能得到纠正,社会对中医渐渐不理解,出现了对中医陌生,进而疏远的态势。

结果,在疗效上本可以和西医平分秋色的医疗领域,统统给了西医。不仅如此,中医在治疗中颇具优势的一些领域,由于病家的不晓,而改投西医。这就造成了中医院病员的不足。另一方面,中医队伍良莠不齐,水平参差。由于中医西化在中医教育中一直严重存在:基础教学空对空——有许多中医教师对中医理解不深,尤其是缺乏实践,无有真知,教出来的学生——新一代的中医师就难免纸上谈兵或弃中就西;临床教学西代中——学生在临床实习期间难以遇上高水平的真中医,或较少看到纯正的中医治疗,甚至被假中医领上了歧途。这就为中医的衰落和西化准备了条件。

这样,一代接一代,中医就难免西化,难保不滑坡。中医水平的滑坡可促使中医院的衰落或西化,中医院的衰落或西化,又反过来导致中医一代新人水平的下降。

再次,中医院办院模式的缺陷。县中医院的办院模式基本上是仿效西医院的模式。在门诊,医生只是等病人来诊;到病房,一色的西式护理,卧床,输液。就连病历也和西医相差无几。遇到危重病人,由于水平不够,处置起来缺乏底气;而遇到较轻病人,由于中医疗法没有得到充分施展,每天一杯汤药,又易使其产生回家念头。

因此,有的中医院就会“十床九空”。这就造成了某些中医院“门诊一个医生(门诊只有一两个医生门诊量高),病房一帮闲人(病房没有多少住院病人)”的现象。

没奈何,只好采用西医的一套疗法,以求维持住起码的经济效益。殊不知,病家总觉得你是中医院,对这些西医疗法一般并不认可。于是,病家求西医治疗者一般不来中医院;求中医治疗者,又发现你并无他长,而萌生转诊、出院之念。这样,中医院的危机就是必然的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