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从哪里来?

文章来源于公众号“科学大院”作者: 鲁超

我们都是群星之子!——卡尔萨根

大约在138亿年前,宇宙处于一种能量与密度极大,温度极高的状态。在大爆炸发生后,经过漫长的演化过程,便形成了今天我们见到的模样。

根据目前的“凝结模型”理论,太阳系形成于约50亿年前的一团星云。由于地球距离太阳较近,属于一颗“内行星”,所以地球上较轻的物质都被太阳风“吹散”了。最终,地球表现为一颗岩石质的“类地行星”——以铁、氧、硅、镁四大元素为主,而氢、氦这两种宇宙间最常见的轻元素却很少。好在,氧元素帮我们在海洋里锁定了很多氢,才有了蓝色的海洋。否则,生命可能根本无从诞生了。

碳虽然沸点很高,但它很容易形成甲烷、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等在常温常压下为气态的物质。研究发现,在温度超过500K(约230℃)后,行星就难以束缚住碳元素,含碳气体开始大幅度向太空中散逸。(这就是下图中的黑色“悬崖”!)在地球形成之初,内太阳系是一团炽热的“汤”,500K是一个很容易达到的温度。在这种情况下,地球上的碳显然有自己的想法——可以四处散逸、“升华”到太空里。

这一点也被铁陨石中金属核的碳元素含量所证实。

太阳系内,铁陨石大约形成于太阳系诞生后一百万年以内,因此,可将其视为原始地球化学成分的样品。明尼苏达州大学地球与环境科学教授赫希曼(Hirschmann)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发表了文章,指出地球形成之初的碳含量可能只有140ppm(ppm即part per million,百万分之一)。

这实在是微乎其微,要知道,地壳里的碳元素含量都有300ppm左右呢。(其他说法有200-1700ppm不等,但都很少。)

原来,我们的地球在形成之初,就患上了“碳贫乏”综合症。据此,赫希曼说:“这颠覆了以前的想法,行星在积聚过程中会损失掉很多碳。”

这一有趣的现象促使科学家对太阳系形成之初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提出了一个叫做“烟尘线”的概念,在“烟尘线”内(靠近太阳),碳元素几乎没有保留,而在“烟尘线”外,碳元素可以保留相当的量。

经过计算,科学家们发现,在太阳形成之前,太阳系内主要以积聚为主,“烟尘线”相当远,地球也就根本无法保留下来多少碳元素。而当太阳“点亮”之后,太阳系内主要以辐射为主,“烟尘线”也内移到地球轨道之内,地球上可以开始积累碳元素。

碳元素在地壳、地幔里大多数以碳酸盐的形态存在,地核里才是碳元素的大本营,在那里存在着很多的碳化铁(Fe3C7)。针对这一现象,密歇根大学的李洁教授一锤定音——通过地震波研究地核里的化学组分,可得知碳元素约占据着整个地球质量的0.5%(前面提到的300ppm是地壳丰度),这个数字远远超过地球诞生之初。

问题来了,这么多的碳元素是从哪里来的呢?

李洁教授的团队推断,地球上大部分的碳很可能直接从星际介质继承而来。在太阳系形成的最初一百万年内,会存在一系列的小行星,不断将“烟尘线”以外较远处的水和碳运送到地球。

原来,在那个纷乱的时代,小行星这些“不速之客”的来袭,并不只是给地球带来一次次的撞击和灾难,更是带来了太阳系内宝贵的水和碳元素。(在这之前,已经有较确切的证据表明地球上的水主要来自小行星。)

水是生命之源,碳是生命骨架,各种有机物质都是搭建在“碳链”这根神奇的骨架之上。所以,我们地球如今的生机盎然,关键时期都在于这一百万年内。

碳元素在行星上富集的过程很微妙。一方面,碳元素特别容易形成气体物质,散逸到太空里。另一方面,二氧化碳又是一种最有名的温室气体,它会帮助星球锁定热量。如果地球上碳元素过多,就有可能像金星,温度长期处于460-480℃;而如果碳元素过少,就会类似火星,过于荒凉。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地球的位置真是完美,这是造物主的安排,还是人择原理?(简而言之,人择原理意在说明,正是人类的存在,才能解释我们这个宇宙的种种特性)

基于这项研究,科学家们已经将视野推向遥远的深空,继续观测系外行星中的超级地球。在更多数据的支持下,现有理论将会受到更多挑战,也会更加令人信服。

宇宙大爆炸只制造了三、四种化学元素(氢、氦和锂,可能还有铍),之后更“重”的化学元素都来自“恒星元素加工厂”。一代、二代恒星通过核聚变、超新星爆炸将较轻的元素合成更重的元素。(也有重元素来自双中子星合并)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的太阳系、地球乃至地球生命的每个分子、每颗原子都来自它们的贡献,因此,“我们都是群星之子”。

而对于这个课题的研究,也体现出交叉科学的必要性。一个鲜明的例子是,论文《由于不可逆升华引起的早期损失而导致的地球碳贫乏》(Earth’s carbon deficit caused by early loss through irreversible sublimation)的作者竟然来自这么多院校,覆盖了如此之多的专业。

芝加哥大学的地球物理学专业切斯拉教授(Ciesla)说:“虽然研究人员在回答不同领域的方法和具体问题时会有所不同,但要建立一个连贯的故事,就需要确定共同感兴趣的主题,并找到弥合它们之间的知识鸿沟的方法。这样做虽然具有挑战性,但这样的努力既使人鼓舞,又令人振奋。这是非常有益的。”

参考文献:

[1] Science Advance:Earth’s carbon deficit caused by early loss through irreversible sublimation

Li, J., Bergin, E. A., Blake, G. A., Ciesla, F. J., & Hirschmann, M. M. (2021). Earth’s carbon deficit caused by early loss through irreversible sublimation. Science Advances, 7(14), eabd3632.

(文中所有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作者单位:江苏省科普作家协会科幻专业委员会

科学大院是中科院官方科普微平台,由中科院科学传播局主办、中国科普博览团队运营,致力于最新科研成果的深度解读、社会热点事件的科学发声。

(0)

相关推荐

  • 银河系最大的钻石星球,储量2270亿亿亿吨,未来会被开发吗?

    在距离地球50光年的人马座星群之中,有一颗不起眼的白矮星.白矮星是已经死亡的恒星,当恒星的寿命走到终点之后,它的引力再也无法引发内部核聚变,因此该恒星会形成一颗白矮星,逐渐凉透. 但是这颗编码是BPM ...

  • 太阳98%是氢和氦,剩余2%是什么?

    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也是科学家研究其他恒星的参考. 根据人类目前对太阳的了解,太阳至少含有98%的氢和氦,这是自然界最轻.最丰富的两种元素,太阳能量的99%,都来源于氢氦核聚变.太阳剩余的2%成 ...

  • 地球是“碳基生物”的乐园,但宇宙更适合硅基生命存在,为什么?

    地球上的生物多种多样,天空,海洋,大陆,甚至是地底深处都有生命存在,为了适应不同的环境,生物进化出了多种多样的"特殊能力",比如说可以放电的鱼类,携带毒素的虫类或者蛇类,还有可以适 ...

  • 从星尘到暗淡蓝点

    "我们DNA中的氮, 我们牙齿中的钙, 我们血液中的铁, 我们吃下的苹果派中的碳, 都来自坍缩恒星的内部. 而我们就来自星尘." 卡尔·萨根曾用这样的句子 打动过许多人的心 而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