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人感觉到“内心缺乏安全感”?
安全感是什么?
缺乏安全感的体验是什么?
我们这里所谓的安全感,是心理学当中的一种“感觉”,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需求。是一个人渴望稳定、希望安全的心理需求。安全感也是对未知的、可能出现的对身体或心理有危险或风险的预感,以及一个人在处理一些事情时所感受到的有力/无力感。
如果对一件事情有确定感和可控感,那么内心的体验就是有安全感的;而如果对这件事情很不确定会如何发展,自己还无法控制,那么内心体验到的就是不安全感。
比如我们昨天的文章当中讲到的“太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而感到不安”,这就是内心缺乏安全感的一种表现,因为不知道别人会对自己所做的事、所说的话有着怎样的评价和看法(即没有确定感),也控制不了别人对自己如何看(即没有可控感)。
安全感是如何产生的?
从什么时候开始人需要安全感的?
从幼儿时期,我们人的大脑就开始出现差异化,这个时候的经历会为我们今后生活中自我价值的正常建立奠定基础。通过心理学家对人的神经系统的研究,大脑当中有一个管理奖惩的中枢,通过接受不同的环境刺激来影响着人做出不同的反应。比如,经常在抚养者那里接受到压力的孩子,他的惩罚系统就会比奖励系统对习惯的影响更大。那么这导致的结果就是:成年以后他们会更敏感的感受到别人的拒绝或惩罚。哪怕是别人一个小小的手势或动作、无意间的一句话,都足以激活他们潜意识当中的惩罚系统。
那会在幼儿成长过程当中什么样的环境压力会导致孩子激发惩罚系统,而最终在长大以后形成不安全感呢?比如,父母的喜怒无常,幼儿不会表达,往往通过大人的表情来察觉大人的情绪反应,从而做出回应,如果父母因为其他原因而产生了情绪,在被幼儿察觉到以后,就会认为是自己的原因导致的,就会启动大脑当中的惩罚系统。幼儿时期的人格当中只要本我,而且是以自我为中心,还没有和父母(特别是母亲)脱离,认为和母亲是一体的,往往母亲开心,经常对幼儿微笑,相对应的幼儿就也会开心和微笑,他本能的认为母亲爱自己,会激发大脑当中的奖励系统。
如果母亲是一个非常情绪化的人,时间久了以后(特别是在1岁半以前),幼儿就不能对母亲产生安全感,随着年龄的成长,会塑造成回避型人格,导致低自尊的表现,缺乏基本的信任和安全感,不相信自己能够影响和别人的关系,随着性格就会形成。因为不相信自己能和别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在幼儿时期对母亲喜怒无常情绪的体验和影响),他就会把注意力指向自己,就成了我们所谓的内向,即不愿意社交,或在社交中表现的很拘谨。这些往往很难进入我们的意识,大多数性格内向的人都知道自己内向,但并不清楚为什么内向,这都是在成长过程中,即便是在幼儿时期,一些强刺激也会植入到潜意识,而人95%的行为又是受到潜意识决定的。
到这里还没有结束,有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都会有这样的一种信念:你(指孩子)想让父母爱你,那你就要实现或满足我们对你的期待!这样的话,父母就很喜欢通过撤销对孩子的爱来惩罚孩子。大人觉得这是一种教育方式,是在和孩子开玩笑,可是十二岁以前的孩子还不会逻辑推理分析,他们会认为是真的,就会一次又一次的启动大脑当中的惩罚系统,最终导致这些孩子长大后觉得:我不值得被爱,不能正确地对待周围人的期待。
没有安全感的我该怎么办?
如何来修复我的安全感?
如果你正是那个内心缺乏安全感的人,而且现在已不再是孩子,那该如何来修复呢?说实话,短时间之内真的不容易,你需要的是坚持,坚持把正确的信念植入到自己的潜意识。
这一点在每期的”21天改变自己“课程不中也是重中之重,相信很多参加过课程的人都有所体验。那什么样的信念是正确的呢?下面来继续。
合理的信念:
1、不论我目前是一个怎样的人(自卑、有缺点等),我都永远爱自己----虽然这并不意味着赞成自己的所有。【以前不合理的信念是:只有自己优秀了、自信了才爱自己,觉得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
2、不为了满足别人的期望而刻意去改变自己----而是为了激发出自己的潜能,不按照别人期待的样子来生活。【以前不合理的信念是:只有别人喜欢我了,我才感到自己,总是刻意去满足别人的期待】
3、不为了逃避惩罚而去强迫自己----一定要有自己的原则,有自己的意志,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以前不理的信念是:如果我不找借口,就会受到惩罚】
因为每个人的情况都不相同,我只能根据几年来和多数有不安全感的人沟通,总结出这三个重要的不合理信念,希望你可以把这几个方面植入到自己的潜意识,那么你的行为就会随之而改变。
我是李京立,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欢迎您来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