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神情中漸生山水。
文字 |「誰最中國」
图片 |「来自绿城」
古人感觉某人粗鄙不堪、面目可憎、有知识而没文化,便对旁边人说:“此子神情中不带一丝山水”。这话多半在暗喻:此人只知读死书,缺乏感知,没有灵根慧性,也没有独立人格,只会人云亦云,自然不懂得“致良知”为何物,与其交往只会白白浪费时间,犹如与“三季人”交往一般……
有时候感觉古人说话甚妙,一句“此子神情中不带一丝山水”,便透露出那么多信息出来,恐怕也就是那时的高雅之士,才会玩这种彼此秒懂的“梗”吧。
今年去桂林,正撞上桂林的雨季,沥沥拉拉的细雨,让桂林的山水隐去了原先的真实,蒙蒙雨丝在山间如滤镜如薄纱一般,层层叠叠,把山水描绘的如诗如画、犹如幻境、七重八纵、惊心动魄。旁边同去的人惊呼“真像一幅水墨画!”,我亦在那个时刻呆呆地陷入到道法自然中那种“自然化文”的感知情景当中,而忘记了周遭……
图片 | 潘杰
庄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古人便用“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格物致知”、“知行合一”这种“感知意识”替它言、替它议、替它说,天地无错,万物无名,山水无间,中国先人便是在与这片自然万物感知对话中,把自然的山水,渐渐变成意识中的山水,心中的山水和神情中的山水……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
于是,山水就变成了中国文化的原始基因,知其“性”,懂其“感”,观“态”,山水性格亦变成中国人的美学性格和文化性格:大逍遥、大自在、大欢喜;气韵生动、行云流水、诗情画意;诗意美学、能量美学、气质美学、精神美学……性是神性、灵性、人性;感是画面、节奏、呼吸;态是化、是无、是空、是间、是合、是微、是生、是气。
外观亦是内观,于是便在“汝来看此花,此花的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汝心之外”。阅读亦是被阅读,于是便在庄周梦蝶,蝶梦周庄;幡动、风动、心动反复感知和触摸。感知,模糊了此间山水与意识的关系,亦也模糊了人与物的界限。
于是,中国人神情中便渐渐有了精神属性、气质属性、能量属性和诗意属性,神情中也渐渐有了山水,我亦从桂林自然化文的恍惚中醒悟过来……
许倬云说:“1919年,那帮人走得太匆忙,可能忘记了100年后的中国”,虽然,蔡元培希望用美育取代宗教,以保持中国人“感知思维”的延续,但西方的“认知思维”还是在逐渐取代了东方的“感知思维”,中国人心中的山水在逐渐干枯,脸上的山水在逐渐凝固……
徐小虎说:“只有找回'感知’,才能真正找回'真善美’,找回'致良知’……”,还好,中国土地上真正的山水还在,经典还在,建筑还在。
我便是在苏州园林踏出的每一步中,逐渐领悟东方“间”的美学。由哪儿进,从哪儿走,往哪儿过,向哪儿游,在哪儿停,给哪儿看,在哪儿坐,到哪儿谈……小小的园林和庭院,由无数个“间”组成,设定即进入,如何最释然、最舒服、最雅意、最逍遥、最自在、最豁然开朗、最轻松惬意、最忘我独处、最放心交谈……,便在“这一刻和下一刻”的“间”中轻松转化,感知如若再丰沛些,便有“上一刻是前世,这一刻是今生,下一刻就是来世”的顿悟和恍惚。
而每一个瞬间,都有它的专属美学,例如“往哪看”,或是豁然开朗,或是惊叹不已,或是慢慢入迷,或是沉浸其中……在不知不觉中,你无意识的“态”,便由园林的设计者完全掌握,就如他设定那般,慢慢不自觉地停留下匆忙的脚步,进入他设定的“忘我”情景当中去了。妙的是,这只是“这一刻”的设定,而“下一刻”的设定却是另一种“心境”,下一刻你的“态”,又由豁然开朗变成轻松惬意。而景与景,景与境,境与境,便在起承转合中,完成交叉、过渡和相融。
这种由“山水感悟”偷来的美学愉悦,我们称之为“感知美学”。与其说它在设定你的“意识、潜意识和无意识”,不如说在设定你的“感”和“态”。难怪在苏州园林从小长大的贝聿铭大师深得“间”的美学精髓,他在潜移默化中,早已懂得了所谓“间”,便是以“心中有形、有韵、有态、有感、有情、有境、有势、有气之设定”,来沟通无形、意识和能量之关系。
深得苏州园林筑园精髓的绿城,立足行业制高点,以建筑的形式,将中国人的感知美学在新美学时代延续传承并融合创新。绿城所造的建筑,以中式为核心,追求的是一种由感知营造的意境与舒适的生活状态,是对淡雅含蓄、古典端庄的精神境界的向往。美好的生活方式,不应该是被设计的,就像建筑不应该被用来约束和规范生活一样。建筑,是为了让生活更加美好。
绿城的设计理念,与我特别欣赏的一句设计理念不谋而合——“你选择的是我的审美,而不是我的设计”。因为设计这个概念,在有些走得远的人看来就是一个“伪命题”。或许大部分设计师掌握的只是一些视觉美感和解决功能需求的技巧,远远没有达到“感知设计”的地步。因为“感知设计”的理念是:“用我们的审美和意识,设计他人的无意识”。
找回感知,便是中国文化第二次觉醒。找不回感知,或许未来百年也难出设计大师。感知美学,只是文化美育的一部分。100多年前,那帮走得匆忙的人极力提倡却没有完成的文化美育使命,在100多年后的今天,应该被具有引领时代能力的人来接棒了,中国文化也应该迎来一个觉醒的年代了。
清明前后,开车从二环路过,发现在烟柳和樱花的簇拥和掩饰下,几间中式房屋裸露出屋顶,诗情画意如低声呢喃,顿然有些意动神游,神情中多了些山水。忽然觉得这些遗留在高楼大厦间的中式房屋就是城市中的“山水”,屋脊便是山脊,房势便是山势,合院便是山间盆地……
虽开车匆匆而过,但印留在心中的画面久久不散,如一首琴曲绕梁三日,疲惫麻木的心情一下子有了精神,心情一时便明快了起来。
这时,想起宋卫平先生说的那句“我们要用建筑,为中国的城市补一堂欠了一百年的课”,突然间对这句话特别有感:中式的房屋仿佛不只是物理家园,还是我们的精神世界,也是我们的山水语境和文化根性……
“偶得悠闲境,遂忘尘俗心。始知真隐者,不必在山林”。
1200多年前,白居易写的这几句诗,仿佛为绿城的建筑产品量身打造。诞生于江南的绿城,被称为一家“读书人的公司”,16年前,绿城在形成了以“桃花源”为首的多个享誉业内外的中式IP,在新美学时代,率先开启生活的美育。
在16年浓荫院落的屋檐下回望过去,绿城浙江区域立足绿城中式大本营,对12个落地中式项目、16年营造法则进行总结归纳,不断探究人群凝练成的精神共同体及其背后的产品逻辑,向外抓取建筑的精进,向内探寻生活的解答,将其分类为隐怀、雅聚、逸趣三大诗意表达,令当代中式人居有了特殊且精到的表达。
这种精到又诗意的总结,让中式表达在精神上有了一次提炼,也画龙点睛般让中式建筑有了“神情”,“隐、雅、逸”的风格便不再是物理特性,而是精神感知。记得第一次去杭州江南里,便设法摆脱接待人员的热情介绍,独自一人在合院中游荡感知:前院、客厅、书房、卧室、后院,我在后院呆坐了二十分钟后,我突然觉得它真正“要的不是中国的形,而是要中国人的态”。
因为院落的大小、围墙的高度、绿植的搭配便是为一个人的“感知而存在”的,就如同千利休的茶寮“放不进去第二支花”那般,好似“感知已经实质化”,已经变成一把美学之尺,用来装盛“思维高度放松又高度集中”处于“灵性状态下”的自己。
是的,“偶得悠闲境,遂忘尘俗心。始知真隐者,不必在山林”。城市中有此佳境,何必去山林。我好像明白了“'形’只是'态’的表达,'态’才是我们一直找寻的文化根性,在已知中寻求的永恒。而'形’则会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是我们在未知中寻求的可能”。我想,这也是绿城这些年的探索以及方向,用生活的美育,来回馈这个时代,用感知美学,来回应这个时代。
梁思成先生说:“中国传统建筑,臻于完美醇和于宋代”。合院为宅,是中华民居的精髓。传统,不是过去的东西,它是看见当下的方式;中式,不是旧有的建筑,它是融入时代的哲学。
当夜晚降临,拖着疲惫的身躯走在曲径通幽的路上,红枫、芭蕉、罗汉松……,尚未走到院门之外,身上已经沾满身了诗意,如一剂良药驱散脑子里的烦心事和心中的满满当当,身心好像轻松了许多,灵魂也变得清明透彻……
“问我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中式合院始终是每个中国人的理想之所,初春感叹:“春天在水墨中发芽”;秋天思辨是否:“植物染凉了秋风”;盯着一株盛开的玉兰格物致知,偶得一句“旁若无人,花开无尘”,便心满意足地离开;看佳人衣衫优雅仪态万千,久久难忘便深夜写一句:“推门半步见优雅”后酣然入睡……。
中国人的隐怀,便在出世和入世之间,城中的雅静的合院,也就成了城市中的山水。而在中国人的意识当中,至始至终都有两大隐形的宗教伴随我们一生,一种叫“世俗”,一种叫“致良知”。
于是,国人对家的情感又多了一层精神性和理想性,希望家是干净的地方:能量聚集、精神聚集、气质聚集、诗意聚集的地方,好让自己洗去红尘浊世的疲惫和不堪,让自己恢复清明透彻的感知,在城市中的山水中渐生丘壑,心怀四方。
“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痛苦就是:我们的生活方式是西方的,但我们的情感方式、心理结构仍然是东方的”。
中式建筑,是东方人生活最好的“美育”载体。当你选择它,便开始了每天与它对话、交谈……,居者所“不觉”,正是源于做中式者的“自觉”,在这种“不知不觉”中便完成了格物致知般的“感知的思辨”。意识、潜意识、无意识三则合一的“感知思维”学习方式,或许只有东方人才懂。于是,我们也便在“自觉”和“不觉”中,完成了对东方美学和哲学的思考。
绿城有一条理念:“把时间里不灭的东西传下去”。这或许就是安藤忠雄所说的:“拥抱历史,我们需要分析;拥抱未来,我们需要创意”,也是我追求的理念:“在已知中寻求永恒,在未知中寻求可能”。
有人说,中式的复兴是人心的回归;有人说,中式的崛起是国力的上升。其实,中式建筑延续千年,自有它经久不息的现实价值。「宅园一体」的居住体系,是我们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优势,从中诞生了「人心向善、礼教文明、安定和谐」的文化基因。
“让美育取代宗教”,蔡元培没有实现的教育主张,或许已经被绿城悄悄实现。
我常常不把绿城看成一家地产公司,而是一家“产学研”美育大学。2003 年绿城开始中式产品营造之路,立足追求“中国文化语境”的自信回归,探索人与建筑、人与环境、人与生活的和谐共生,从杭州桃花源,到杭州云溪玫瑰园、江南里、凤起潮鸣、西溪雲庐,无一不如此。
绿城,以文化筑基,在营造上高度还原中式建筑和园林造景的精髓。“取法极致,得乎其上”。绿城秉承了美的极致追求,为还原高端中式建筑与东方生活,整合顶尖团队,查阅浩繁卷帙,遍访天下名园,吸取中式精华。
从杭州桃花源十锦园开始,绿城就开始探索中式产品的营造,之后杭州西子湖四季酒店、杭州桃花源西锦园,到杭州云栖玫瑰园、江南里,再到安吉桃花源、杭州桃李春风、杭州凤起潮鸣、杭州西溪雲庐、杭州雲栖桃花源、义乌桃花源等。经历十余年,一直不停地学习、创新和研发,奠定了中式产品在业界的江湖地位,赢得了口碑。
中式建筑不是传统的回复,而是当代生活的载体。合院式建筑布局,是中国文化的精髓,绿城结合“宅院一体”的居住理念,提纯中式生活内涵,充分考量当代生活习惯、审美感受,将平面庭院与垂直庭院的理念渗透到设计中,从宅院中找回中国的人文记忆,用诗意的方式重温最熟悉的庭院生活。
让神情中渐生山水,或许我们就住在绿城的美育大学中,不知不觉中已经让神情中渐生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