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条小船的故事——二界沟排船
刘长青
排船是从事特殊捕捞生计群体创造的,以手工方式,制造大型木质船舶的传统技艺。二界沟排船过程与当地渔事生产、渔俗活动相互依存,紧密相联。历经两个世纪传承、演变、创新,延续至今。
排船大多选在冬季,以便不耽误来年开春出海。冬季劳力基本都闲着,帮忙的人也多。以现在的技艺,一艘300马力的木船,大概40天就可排完。加上油漆、申办手续等环节,船主大都会选择在正月,冰排(pǎi)儿(辽东湾近海因寒冷而结冰,一过正月,在潮夕的作用下,冰面被分裂成大小冰块,退潮时,一边溶化一边随着水流入海。)一过,便可下坞打鱼。
排船技艺承载者,包括木匠、铁匠、捻匠,还有掌作。
木匠:二界沟木匠有水作、旱作之分。排船、修船为水作,盖房子、打家具为旱作。这两种木匠的工具有很多的不一样,曾几何时,排船被人视为神秘,水作木匠更是神秘的代言人。
铁匠:负责制作排船时铁制构件工匠,直至今日,仍有一些特殊构件需要手工打制。
捻(读:念)匠:负责捻船的工人叫捻匠,在二界沟当地,捻船的工人也被戏称“要饭的捻匠”。因为桐油腻子不易清洗,所以工人总是身着一套衣服,看起来很是破旧,时间长可以做雨衣穿。又因为捻船时,船的缝隙一般在胸前,左手手心向上拿钎子,形状酷似乞丐要饭之状。因船在海上航行,一个小小的缝隙都可能酿成大错。所以捻匠干的是良心活,虽然工钱不多,但都一丝不苟,兢兢业业。一艘30米的船大约800个捻匠人工。
掌作:统筹管理排船的大师傅,无庸置疑,掌作操控着排船的全部技艺,挑选木料、监管整个施工过程、机器安装、试航、以及处理社会方方面面关系都是掌作的事儿。
二界沟排船很多技艺要完全依靠纯手工制作。如“大拉的蒸煮制弯,斧子砍龙骨,砍大拉,水拉随弯就弯制作与安装”等等,即使再先进的设备也无法完成,要完全依靠排船师傅的经验。如今,虽有机械参与其中,由于构件曲面多,弧度、弯度大,手工仍占据主导地位。
一艘木船从无到有,从手工而言,排船为当地安排800多个工时的劳动力,创造一定的社会价值;从造价而言,相对铁船节省20%的造价,而维修成本也相对较少;从回收来说,废弃船木己成为时下装修、装饰的首选木料。
船是二界沟的标志,是百业繁茂的起源,排船的历史沿革贯穿二界沟的历史变迁,探究二界沟的排船史,不管时代如何变迁,有些东西被固守下来,如船主对掌作近似于单纯的信任,捻匠对船舶的近似于偏执的责任心,千百年来没有转变。渔船从“船行八面风”划樯而行的古老帆船,向如今 “跑直线”的机船的转变与改进,使得排船成为人们征服海洋,崇拜海洋、感激海洋的精神载体。
盘锦远航船厂坐落于拥有着著名国家级湿地景区红海滩廊道的盘锦二界沟镇,是“辽宁老字号”与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二界沟排船制作技艺”保护单位,大国工匠张兴华是该厂法定代表人。
这是春风与冰凌的对抗,是富饶的小镇人民对生活的期许和对航海的渴望。在夕阳的余辉里,那一张张古铜色坚毅的面容,伴着海风,给你讲述那条小船的故事。
2021年1月12日—4月5日,先后14次行程1500多公里前往辽东湾新区二界沟街道远航船厂,拍摄辽盘渔31215号渔船的排船过程。现予分享,敬请指正!
特别感谢张明先生、张兴华先生!
做龙骨
做龙骨
放大样
做龙骨
做元宝(弯角)
做骨架
骨架元宝挂铁
立板梁(水密隔舱)
立板梁(水密隔舱)找平
立板梁(水密隔舱)
立板梁(水密隔舱)
立板梁(水密隔舱)找型线
立板梁(水密隔舱)
立板梁(水密隔舱)
吊线找垂直度
做骨架
钻孔挂铁
做肋骨
在建中的船骨架
在建中的船骨架
上大拉
上“箩筐”
船体骨架基本完工
船体骨架基本完工
船体骨架基本完工
大国工匠张兴华
上大拉(蒸煮后的大拉)
上大拉(蒸煮后的大拉)
上大拉(蒸煮后的大拉)
大拉挂铁
雪后的船体
船体基本完工
船体基本完工
上大鼻子
上大鼻子
搭建驾驶室
上大鼻子完毕
完工后的船体
捻船
捻船
捻船
立桅
安装螺旋桨(挂机)
船体
喷漆
喷漆
喷漆
喷漆
检查
船东在做最后的挂机安装
下坞
下坞
下坞
下坞
下坞
船东骆臣
试航
试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