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小楷名家名帖系列(二)王羲之《乐毅论》| 高翔

高翔

高翔博士,美国宾州州立大学营养系教授(终身),营养流行病室主任,Schreyer杰出教授,Nutrition Journal主编,美国营养学会营养流行病组主席,美国帕金森学会环境遗传组前主席。曾任哈佛医学院助理教授等。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医学部在内的多个专家委员会委员。在美获奖十次,如美国神经学科学院2011年睡眠医学年度研究人员奖、塔夫茨大学营养学院2012年杰出校友奖等。其学生亦获奖三十余次。已经发表260余篇SCI论文,被引用1万余次。研究成果数千次被世界各大媒体报道。书法爱好者。

此为腾讯视频。海外书友可复制以下youtube视频链接观看。

https://youtu.be/Q6qdSIQuKTI

历代学书,总以“钟王”为宗法。梁陶弘景在给梁武帝论书启中曾说:“钟(钟繇)王(王羲之)臣心本自敬重,今者弥增爱服,俯仰悦豫不能自已”。不过到今天,‍‍当我们谈到‍‍小楷时,公认其顶峰还是“二王”。钟繇‍‍是好,‍‍但是他的作品流传下来的非常少,‍‍字数也比较少,‍‍后人在学习小楷时,‍‍主要的师法对象是“二王”,‍‍尤其是大王,也就是王羲之。

对此,陶弘景又云,“右军名迹,合有数首:《黄庭经》、《曹娥碑》、《乐毅论》是也。”也就是说,在陶氏看来,王羲之最有名的作品就是他提及的这三件法帖。

到了隋朝,智永在《题右军<乐毅论后>》也說:“《乐毅论》者,正书第一。梁世摹出,天下珍之......” 唐褚遂良亦在《晋右军王羲之书目》中,将《乐毅论》列为第一。

高翔书

《乐毅论》在书法史上的位置如此之高,除了其被认为是王羲之的楷书登峰造极之作,还在于相传‍‍‍‍是王羲之‍‍生前唯一一件直接上石的作品‍。

从历史典籍上看,《乐毅论》有两个系统。一个体系是刻石,包括梁代的刻石。另一个为真迹墨迹系统。‍

2016年,北京若森数字推出一部国产动漫《画江湖不良人》。“不良人”的原型为历史上的唐代官职不良人,是唐代官府中的一个秘密部门,类似于明代锦衣卫。动漫《画江湖不良人》中有一个盗圣“温韬”。这位温韬为五代时梁国人,曾出任耀州节度使一职,在任七年,期间利用职务之便,疯狂盗掘关中地区大小唐皇陵墓。《新五代史·温韬传》书:“韬在镇七年,唐诸陵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取其所藏金宝。而昭陵最固,韬从埏道下,见宫室制度闳丽,不异人间。中为正寝,东西厢列石床,床上石函中为铁匣,悉藏前世图书。钟、王纸墨、笔迹如新。韬悉取之,遂传民间。惟乾陵,风雨不可发。”

温韬在盗掘唐太宗的昭陵墓时,据说盗出了《乐毅论》刻石,致使这些刻石后来就散落到了民间。

至宋代,刻石被一位名叫高绅的学士收藏。后,南宋越州石邦哲根据刻石的拓片再翻刻。可惜的是,温韬盗墓时,已把原石损伤致残。“越州石氏本”,也就是温韬盗出的刻石版本,因残缺,故此本被称为残本。另由于末字为“海”字,也被称之为“海字本”。

据传《乐毅论》的墨迹真迹本唐初进到‍‍宫中。武则天时代‍‍,太平公主将其私藏于自己府中。某日被家中一佣人偷走,佣人恐事败露,藏《乐毅论》墨迹于炉灶内,‍‍一不小心就被火烧掉了。就此,真迹消亡。此事唐徐浩《古迹记》中有记载:“后归武则天女太平公主,其后为一咸阳老妪窃去,县吏寻觉,老妪投之灶下,真迹遂永决于世。”历史记载《乐毅论》有数本摹本流传下来,如梁代摹本,见张彦远的《法书要录》:“梁时摹出,天下珍之”,另外,据说当年唐太宗得《乐毅论》墨迹真迹后,曾命褚遂良等据此摹了6本,因而,它还有墨迹体系流传下来。

现在,如果在网上搜索《乐毅论》,会发现两套“越州石氏本”版本。一本为日本东京博物馆所藏版,是没有争议的越州石氏宋拓原本。字体比较秀美、俊朗。另一本为安思远家藏本,是坊间常见并有很多人在临的一个版本。‍‍但这个本子‍‍不是宋代拓本,是明代翻刻本。2005年,我去安思远家,希望能观赏此本。不巧的是,安思远已经把此版本卖到国内。无缘亲见此本,于我,也是遗憾之事。安思远藏《乐毅论》本在中国的影响非常大,虽然它不是宋代原刻,是明刻本,但与宋本比较,显得更媚,非常漂亮。我第一次看到此本,是文物出版社出的一套彩色本,确实吸睛。

‍‍另外一种常见《乐毅论》版本是全本,因为广为出版(如上海书画出版社的《王羲之王献之小楷》、文物出版社的《晋唐小楷五种》,均为张廷济旧藏。类似版本非常多),故经常被人‍‍临摹,包括我也曾临摹过此版本。这套版本被有些人称为“梁摹本”(待考,这里姑且从之),除了是全本外,还有几个很有意思的点。

第一点,在帖的最后面写有“僧权”两字。“僧权”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发现,在日本等地收藏的王羲之手札摹本上,也经常可见“僧权”字样,包括《定武兰亭》的中缝上,《十七帖》的敕字本结尾。“僧权”其实是人名,全名为徐僧权,是南梁宫中负责王羲之书法作品真伪鉴定的官员。题签有僧权字样的书法作品,也就意味着曾为梁武帝宫中所藏。

第二点,本末落有“永和四年”字样,也就是说,王羲之在永和四年写了《乐毅论》,比书写《兰亭序》的时间早了5年。另外,‍‍还有四个字‍‍“书付官奴”(刻帖时常脱失),“官奴”也就是王献之。据说,《乐毅论》是王羲之写给王献之的。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以上所提《乐毅论》是真的吗?是王羲之的真本吗?

对此,古时有人就提出了异议。著有《法帖谱系》的南宋帖学家曹士冕点评《乐毅论》古本时指出,《乐毅论》的真本有一个特点,即在复句“千载一遇”四字下均有加点。

‍‍如果按照曹世冕的观点,我们回看历代所有《乐毅论》的刻帖,发现现藏于上海图书馆的宋刻宋拓《宝晋斋法帖》中的《乐毅论》“千载一遇”四字加点。曹士冕的这个说法,在日本光明皇后临写的《乐毅论》书迹中也得到了印证。光明皇后,奈良时代(唐朝的中后期)的皇族,也即圣武天皇的皇后,她所临写的《乐毅论》不仅在行次、行字上最为接近《宝晋斋法帖》,并且同样在“千载一遇”四字下也加了点。光明皇后当时所临应是由唐传入的《乐毅论》摹本。

用曹士冕的这套标准去‍‍衡量,‍‍无论前面的《越州石氏本》,还是流传特别广泛的张廷济本,我们会发现,这些本子上“千载一遇”下均没有加点,也就意味着它们很可能都不是真本。

就我自身临写的体会,《乐毅论》书法唐法重,晋人味少。不过,它的字好看,在科举考试中容易比较有优势,故也一直为世人所青睐。

王羲之薄薄数页《乐毅论》,溯源追本,也是错综复杂。然而,推动王羲之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称王称圣的人物,却是清晰可见、确凿无疑。

首当其冲者为梁武帝,名萧衍,南梁政权的建立者,庙号高祖。他于王羲之去世一百多年后出生。梁武帝擅长书法,酷爱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他尽皇帝之力广泛搜集天下王羲之书法真迹藏于南梁宫中,并组织人力进行整理,辨别真伪。梁武帝论王书曰:“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成为后人评价王羲之的重要依据。是他,首开先河,奠定了王羲之在整个书法史上的最崇高地位。

梁武帝集皇家之力,收王羲之作品聚于宫中,作为书法爱好者而言再正常不过。但政权的更迭总是为这些艺术品带来巨大的风险,最后也导致了南梁覆灭时,众多的真迹在战乱中付之一炬,毁于一旦。

真可谓“成也萧衍,败也萧衍”。

类似的故事,到另一位成就王羲之书圣地位的唐太宗时,又不幸重演,实在令人扼腕叹息。

“塞翁失马”,王羲之等东晋名家大幅作品的丢失,导致了中国书法学习出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即“帖学”崛起。宋太宗时,把内府所藏历代名迹整理并刻在枣木上,于是有了中国第一部法帖:《淳化阁帖》。其中以信札为主。从此,非常私人的信札就成了学习中国书法的一个主要途径。因此,“帖学”的英文翻译是“Model-letter Calligraphy”。我在2007年的《Orientation》(亚洲艺术史研究的Leading Journal)上发表过一篇英文论文《Model-letter Calligraphy and Weng Tonghe(帖学和翁同龢)》,特意探讨了这个有趣的艺术史现象。这篇文章在《书法江湖》的公号上曾经转载过,大家如果感兴趣,可以搜来一读。

(此文为高翔老师在“四海书院云沙龙”上所作讲座《小楷学习之管见》的部分文字整理并修订。)

END
文 | 高翔
编辑 | 云在
影像剪辑 | June Yang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