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正是读书时
“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也。”
时值中年,再读这句话,深以为然。
少年时,因为没有阅历和积淀,所以看书也就是看个故事情节,囫囵吞枣罢了。到了中年,我们的经历丰富,看到的听到的也多了,与书中的共鸣点也多了起来。到了老年,如“台上玩月”,这个“台”,其实就是一辈子世事洞明和人情炼达的经历和积淀。有了这样的基础,再来看书,什么都看得分明!
最近和学生共读《骆驼祥子》,读出了许多原来没有读出的东西。
首先,本书景物描写是特色。
“灰天上透出些红色,地与远树显着更黑了;红色渐渐的与灰色融调起来,有的地方成为灰紫的,有的地方特别的红,而大部分的天色是葡萄灰的。又待了一会儿,红中透出明亮的金黄来,各种颜色都露出些光;忽然,一切东西都非常的清楚了。跟着,东方的早霞变成一片深红,头上的天显出蓝色。红霞碎开,金光一道一道的射出,横的是霞,直的是光,在天的东南角织成一部极伟大光华的蛛网:绿的田,树,野草,都由暗绿变为发光的翡翠。老松的干上染上了金红,飞鸟的翅儿闪起金光,一切的东西都带出笑意。”
我先让学生赏析,有学生说,颜色描写特别丰富,灰紫、葡萄灰,深红、金红。并且这些颜色也表明了时间的变化。有学生说,这些色彩都很明媚温暖,烘托了祥子的愉快心情。还有的学生说,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很具有想象力。学生的赏析不错。此外,我又引导学生发现“横的是霞,直的是光……”这种用线条构图的艺术。
为什么现在提倡整本书阅读?一本书所涵盖的内容的丰满与厚度,是短篇不能及的。单是一个环境描写,就有很多值得学生借鉴学习的地方。但是如果不是老师刻意提醒的话,我估计学生肯定会跳过。那是肯定的,因为我小时候读书,从来都不看景物描写。
但越往后看,发现本书的景物描写有点泛滥成灾的感觉。景物描写在小说中更多的是一点儿点缀和背景,如果每一个情节都要用景物,便少了一些自然和灵动,而变得刻意。从而削弱了文学作品应该有的美学价值。
这种对名家名作的置疑,仅代表个人看法,当然,也是中年人特有的一种冷静或者说勇气吧。
其次,祥子先后受雇于杨先生和曹先生家,这两家对待祥子态度的不同,对比很鲜明。
杨先生刻薄,把祥子当奴隶,而曹先生却对他很好。曹先生给的钱并不比杨先生多,为什么祥子愿意在他这儿工作?文中说,祥子在他家感受到了一种人情,一种体谅。
这不仅让我想到龙应台那句:“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工作有意义有时间,你就有尊严和成就感。”其实,即使是被迫谋生,我们也愿意自己的工作有精神自由、人格尊严和人性关怀。
最后是祥子的金钱观。祥子需要钱,但是他对钱的态度是出苦力挣,苛刻自己的最低生活标准攒钱。十个子一包的茶叶不舍得喝,只喝一个子的茶沫子。
同样是社会的底线,曹先生家的佣人高妈,就比较精明,她会把钱放出去,让钱生钱。而高妈的精明也是在困苦的折磨中锻炼出来的,她的丈夫是个无赖,经常喝醉了酒找她要钱。为了摆脱他,高妈曾经借高利贷。高妈懂得借贷者的心理:“他们明知道钱上有毒,接过来便会抽干他们的血,但是他们还得接着,凡是让他们能缓一口气的,他们都有胆子拿着。生命就是且缓一口气,明天再说。”当然,她借贷眼光也准,瞧准了再放手,她对哪些人能放贷哪些人不能放贷,什么时候收贷都门清。
在当今时代,也有这两种不同的金钱观。有的人是把钱攥得紧紧的,生怕有什么闪失。有的人则脑袋比较活泛,想着法儿地让钱转起来。到底哪一种金钱观更好呢?不好说,因人而异吧。如果没有投资的眼光,还是把钱拴到裤腰带上好。
但是以旁观者的角度看祥子的金钱观,他也确实有自己眼界的局限性。他把自己的钱放在刘四爷那里,而不敢放在银行里,只是觉得把白花花的现洋换成小折子是骗局。
一般观点认为,《骆驼祥子》是通过祥子买车卖车的三起三落,无情地批判了当时的那个不让好人有出路的旧社会。其实,从现在的眼光看,祥子的不幸,也有个人的性格原因。人的命运说到底就是各种选择的组合,而性格又决定了选择。在金钱态度上,他不会像高妈那样选择,所以他的钱来的慢去得快,再加上各种变故,便永远不可能达到自己的目标。
名著就有这样的魅力,对人性的精准把握,对性格命运的洞观体察,有着穿越时空的恒久生命力。而在中年读名著,品出的况味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