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一见!《伤寒论》第100条的标准病例

伤寒腹痛

洪锦超妻,产后 3 个月,以营气不足之体,忽患伤寒,腹中急痛。

余察其容颦蹙而欲哭,足重懒步,目无神光,睛珠上视或斜视,呈现不胜疲乏之态,再察其肤色及四肢则黯然不泽,按其手足则微厥,脉沉无力,显见一派心阳不足,血运迟滞之象,然而又见其舌苔带黄,口渴,汗出,恶风,自言胸中烦热,心悸,头晕目眩,腹痛,呼吸急促。

此为血虚伤寒,抗病机能衰减,病情垂危。此时解表则太阳气化已衰,徒具汗出,恶风外证之半,营阴已失卫阳之固,又具头痛,发热表征之半,标阳抗邪之力不张。

腹中痛而不呕,是少阳不转逆太阴,阳明拒病之力亦微。心悸,晕眩,是营血素亏,因患伤寒而诱发肝风内动所致也,烦热、口渴是三阳无力抗邪外出之象。

此病难治之机在此,可治之机亦在此。法宜滋助肝心之营血,假少阴之热以助三阳之气化,达胸中之邪热出肌表,如三阳气化得复,则生机得复。遂与当归建中汤,并嘱病家以见发热、手足温为效。

次日再诊,果如所期,知其三阴气化已复,于是再进小柴胡汤,腹痛寻愈,表证亦解,随证调治,竟获全功。仲景曰:“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 建中汤,不瘥者,与小柴胡汤。”此证是矣。

编者按:

本例是伤寒里虚腹痛证,吴逸然先生遵照仲景经旨, 采用先太阴后少阳,先补后和的方法,先用当归建中汤,1剂即见身热手足温,再进小柴胡汤则“ 腹痛寻愈,表证亦解”,可谓疗效卓著,深得仲景精髓。

《伤寒论》第 100条:“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瘥者,与小柴胡汤。”以下就为何先治太阴后治少阳谈点看法。

太阴病因为中阳虚弱于内,营卫不足于外,所以可能出现“阳脉涩阴脉弦,腹中急痛”。少阳病是因为“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所致,也有中气虚于内、营卫不足于外的病机,因此亦可能出现“阳脉涩阴脉弦,腹中急痛”。既然如此,是先用小建中汤还是小柴胡汤呢?《伤寒论》第 91 条:“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此处的“四逆汤”可理解为“四逆辈”,理中汤及建中汤之类当属。仲景在此条清楚表明,在表里同病时,如果是里虚的话,应先救里后救表。当然如果表里同病的“里”是实证的话,则应该先表后里或表里同治。因此上案应先用小建中汤(因合并血虚较甚,改用当归建中汤),如不好的话再用小柴胡汤,是为正治。

后世也有两方合用的验案,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如《经方实验录》记载一月经不调患者,曹颖甫认为是肝胆乘脾脏之虚,用小建中汤加柴芩治愈,并在解释其应用时说道:“不待其不瘥,先其时加柴芩以治之。”此活学活用经方是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