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大家访谈录》导演石岚:医生的价值

本次我们邀请到总导演石岚,听她为我们讲述《医学大家访谈录》的制作故事和心得体会。

总导演、访谈人 石岚:

“医学日新月异的进步已经令人叹为观止。然而,一边是医学科学的迅猛发展,另一边却是普通百姓对自身身体的一知半解。如何改变这样的不平衡状态?

医学科普,是要将高深的医学知识转化成大众的语言,这正是医学工作者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但这不仅仅只是简单地把医学名词说成大众词汇,而是思维模式、观察视角要完全从大众出发,想其所想,说其欲知。

非常时期的今天,感谢现代医学的高速发展与科研进步,让我们又一次对抗击疫情增添了信心。科技进步的背后,是无数科研人员和医务工作者的默默付出。

或许作为普通人,我们离临床研究很远;但作为患者,医生总会出现在我们生命的某一刻。当下疫情时期,我们每一个人对于医生这个群体的关注较之以往变得更多。可放眼日常,我们对这些为医而生的“白衣天使”似乎知之甚少,理解也远远不够。除了权威科普医学知识,我们同样需要更多更好的医学人文的培养。

纪录片《手术两百年》创作历时三年,跨越十二国寻访现代医学的成长之路,摄制组涉足七十多家世界顶级医(学)院,五十多位国际顶级专家和十几位中国两院院士共话手术两百年。

主创团队聆听了他们睿智的思考和从医的经历,领略到他们作为医学大家的风范和胸襟,同时激发了团队继续创作的热情。为了增强公众对医学,对医生,以及对自己身体的了解,《手术两百年》团队特别策划该系列访谈录。

《医学大家访谈录》首先推出的是14位享有“院士”殊荣的医学大家,14位医学大家集中亮相,以访谈的形式,科普医学知识,培养医学人文,这的确令人振奋。

但这仅仅只是我们系列访谈录的开端,因为多年在医学领域的浸泡、耕耘,我们真切认识到,在人类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大到每一个里程碑式的跨越,小到每一台手术的成功,都是医者、技术、患者三者之间的有效平衡。

精良器械,设备更新,改进术式……离不开医生治病救人的仁心和勇气,同样也离不开技术发明者、生产者的创新和精进,他们都是令人敬仰的医学大家。

所以,访谈录接下来计划邀请的医学大家,既有院士,也有院长和各科权威主任医师,同样也会有医疗器械的发明者、生产者,只要是对医学进步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士,都是我们心中的“医学大家”。

在医学领域耕耘、创作8年,与医生群体建立了深厚的情谊,感悟到他们的艰辛与价值,我们成为了最了解医生的媒体人,似乎只有我们才是与医学大家对话的最合适人选,此次,我作为团队的代表,从幕后走到台前,担任起该系列访谈录的撰稿人和访谈人。

能够如此深入、全面地采访到14位院士,于我而言我,无疑是莫大的荣幸。在与他们的交谈中,可以最直接、最迅速地获得最精准的医学知识。

比如葛均波院士谈到心脏是借助肌肉扭动,而非普通收缩将血泵到人体全身的,这的确颠覆了我之前的认识;

钟世镇院士一辈子与尸体,与福尔马林打交道,如今95岁高龄仍然身体康健,精神矍铄,接受采访两个多小时,不喝水不休息,思路清晰,钟院士提到人体的肌肉有纵向、横向和斜向分布,手术中刀起刀落,并非单刀直入,而是要根据肌肉走向,一层一层进行切割,这也绝对是一个颠覆性的认识;

郎景和院士在对医生角色和医学本源的认识上,都有着独到而精辟的见解,他的那句“病人身上的那道疤痕,就是医生的签名,您重视不重视呢”,给了我巨大的触动⋯⋯

每一位医学大家,都有着各自的风范和魅力,这一切都离不开他们对科学技术的精进和对生死苦痛的认知。

他们是最可爱的人,是最值得尊敬和信赖的人!”

总导演、访谈人 石岚

2008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电视纪录片学术委员会会员。

主要参与作品:

十集大型纪录片《华尔街》

十集大型纪录片《货币》

八集大型纪录片《手术两百年》

四集纪录片《人参》

四集纪录片《育见未来》

五集纪录片《我给祖国唱首歌-歌唱祖国》

医学人文高端访谈系列节目《医学大家访谈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