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其他方 方二十九 针灸30 武威汉简
29【方名】
治千金膏药方
【组成】
蜀椒四升,川芎一升,白芷一升,附子卅果。
【用法】
上药经加工炮制后,放置在铜器中,用浓醋三升浸泡一昼夜后。再加入骟猪油三斤煎煮。再取鸡蛋黄放在杯中,搅三百次,取出加工好的药盛放在器皿中备用。具体用法:
1.用于治疗疮痈
取上药五分匕放入鸡蛋黄中,再搅二百次,将上述加工好的药膏薄薄涂在痈的上面,中央留出钱币大小的皮肤不涂药汁,目的是给痈外溃留一出路。药汁透过患部皮肤浸入病灶,发挥解毒消痈的作用。如果药汁干了,药力不能透入皮下,那么就得涂上新的药汁。如此涂三次,就必须清洁患处。因为药层厚了,也影响药汁的浸透。并指出涂药之后痈症的转归:“其毋农者行愈,已有农者溃。”即痈未化脓者,经过外涂药汁的治疗,痈将消退向愈;痈已蕴脓者,涂药后将促使脓液早日溃出而愈。同时劝告患者:“毋得力作,禁食诸采”,即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作,禁食辛辣发物。
2.其他用法
如有胃气上逆等症候可以口服;喉痹既可口服,又可在咽喉部位采用膏摩的治疗方法;心腹痛可口服;嗌噫痛可口服;血府痛既可口服,又可膏摩;咽部干燥可采用外部膏摩的方法;齿痛可采用牙齿周围涂抹药物的方法;鼻窍出血伴见头晕可在鼻腔内涂药;鼻腔中生恶疮既可以在鼻腔内涂药,又可以口服;妇人产后杂病可口服;耳聋病用绉纱(现可用纱布)包裹药膏塞于耳中;每天换药一次;头痛风先药膏涂在一定的穴位上,然后用三指按摩;“□□□□吞之”,病状不详,也可口服;身体表面出现“恶气”之类的病,还可外涂此药膏。不论是口服,还是外涂等,此膏药每次用酸枣仁大小,口服后感到胃肠中舒适为度,而采用膏摩的方法时,一般涂膏药后摩三次,待药膏变干燥为止。
从现存资料来看,这种既可用作内服,又可供按摩外用的膏药方,武威汉代医简所载者当属最早。且从简文的记录内容可知,使用者已在临床验证,效果良好,不愿外传。
【功效】
温经通络,活血排脓,芳香开窍。
【主治】
疮痈、胃气上逆、喉痹、心腹痛、嗌噫痛、血府痛、咽部干燥、齿痛、鼻窍出血、鼻腔中生恶疮、妇人产后杂病、耳聋病、头痛风、身体表面出现“恶气”之类的病等。
【方解】
蜀椒,《神农本草经》言“主邪气咳逆,温中,逐骨节皮肤死肌,寒湿痹痛,下气。”《名医别录》:“除六腑寒冷,大风,汗不出,心腹留饮,宿食肠辟下痢,散风邪瘕结,水肿。”《本草纲目》:“散寒除湿,解郁结,消宿食,通三焦,温脾胃,补右肾命门,杀蛔虫,止泄泻。”教科书《中药学》(雷载权主编)所载功效为:温中止痛,杀虫,止痒。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用于血瘀气滞的各种痛证,头痛、风湿痹痛亦常用之。白芷,解表散风,通窍,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脓,用于治疗痈疽初期,红肿热痛,每与银花、当归、穿山甲等药配用,如仙方活命饮;与瓜蒌、贝母、蒲公英等同用,又治乳痈肿痛(《中药学》)。附子,《神农本草经》言“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名医别录》:“脚疼冷弱,腰背风寒,心腹冷痛,霍乱转筋,下痢白赤,坚肌骨,强阴,又堕胎,为百药长。”
方三十
【医简释文】
百病膏药方蜀椒四升白茝一升弓穷一升付子卅果凡四物父且渍以淳醯三升渍□□□三斤先□□□□[89甲]
[插图]煎药□□□□□□浚去宰[89乙]
【句读补正】
百病膏药方①:蜀椒四升,白茝一升,弓穷一升,付子卅果,
凡四物父且,渍以淳醯三升,渍□□等三斤,先□□□□。 【89甲】
枚煎药候□□□□□後,去宰。 【89乙】
注:百病膏药方与简57-58所载“千金膏药方”中药味、剂量相同。
第六节 针灸科方
方三十一
【方名】
治寒气在胃脘腹满肠方
【取穴】
□□(不详),足三里,肺输。
【用法】
先刺□□(不详)穴,留针,让病人呼四五十息,出针。其次针刺足三里穴,针刺深三分,留针时长约炊做一升米饭的时间。继续再针刺肺输穴,针刺深四分留针约让病人呼一百二十息所用的时间。据有人测算,针刺“肺俞”留针百廿息,约相当于六七分钟,针刺“三里”留针“如饮一升米顷”估计需要十五分钟左右。
【功效】
温胃散寒,理气除胀。
【主治】
寒气在胃,脘腹胀满,肠鸣腹痛及膈咽不通,食欲不下等证。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之合穴,脾腧为足太阳膀胱经穴,为脾脏之腧。《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言“胃病者,腹[插图]胀,胃脘当心下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欲不下,取之三里也。”《灵枢·五邪》:“邪在脾胃……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皆调于三里”。晋代《针灸甲乙经》言:“脾胀者,脾俞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