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方剂剂型 武威汉简

第二节 方剂剂型

药物用于临床防治疾病,必须制成特定剂型。中医药历史源远流长,因此中药剂型创用甚早。历代文献中有关中药药剂(制剂和调剂)的知识和理论均有很多记述,这是先辈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并随着历代的物质生产和精神文明的发展而不断积累。根据治疗用途的不同,武威汉代医简将药物加工制成汤、丸、膏、散、醴、滴、栓等多种剂型,与《五十二病方》相比,在制剂上已有了较为明显的进步。其中以白蜜冶合诸药制成的蜜丸,是中医最常见的药物剂型之一,至今仍在沿用。

一、汤剂

在武威汉代医简中有多种汤剂,比起《五十二病方》来,有完整明确的方名、药物组成、剂量、炮制、制剂、用药等记载,现代处方与之亦很相似。

二、丸剂

武威汉代医简中丸剂规格很多,分为大如羊屎、赤豆、樱桃、梧实、弹丸等多种。这与《五十二病方》中形容丸药大小如鼠矢、黑菽、羊矢、酸枣、手、指等相似。

三、散剂

武威汉代医简同《五十二病方》一样,没有以散剂之名,但有散剂之实,如治金(创)肠出方即为散剂处方,“冶龙骨三指撮,和以豉汁饮之”。

四、膏剂

膏剂分为内服和外用两类。武威汉代医简中外用膏剂有治人卒雍方等,内服兼外用的有千金膏药方。

五、滴剂

滴剂是将药物滴入孔窍的液体制剂。武威汉代医简中有滴眼的治目恿方,滴鼻的治疗“鼻中当腐血出若脓出,去死肉”方等。

六、栓剂

武威汉代医简中有塞耳、塞鼻的栓剂。

武威汉代医简运用了早期的剂型选择,遵循了中药材品种的初步理论。复方中的用药也很考究,既有君臣佐使的痕迹,又有配伍的规律。同时充分考虑到了中药材品种的复杂性与混淆优劣之分,比如“附子、天雄、乌喙”的灵活运用。武威汉代医简中载药一百余味,其中80味见于《神农本草经》,11种见于《名医别录》。根据现代药材品质理论,药材优劣的物质基础是有效成分的含量,而有效成分的含量受药材品种产地的地理和气候条件、采收加工、炮制、贮藏保管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武威汉代医简用药特点及服用的不同剂型,初步反映了古人重视药物质量与疗效的关系,也为中药制剂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制剂的制备除原料药(通常称为主药)外,还必须加入一些有助于制剂的成型、稳定、增溶、助溶、缓释、控释以及增效减毒等不同功能和作用的各种辅料,这些药物制剂辅料称为“药剂辅剂”,也称“药物制剂助剂”或“药剂助剂”。例如:汤剂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一种剂型,汤剂的辅料就是作为溶剂的水。武威汉代医简中收载的丸剂用白蜜为辅料,酒剂以酒(醋)为辅料。还有用乳汁、骆苏(酥)、贲猪肪(猪肪)、酢浆、牡曲豉汁、米汁等作为辅料的。这些辅料的使用,推进了中药制剂的发展。同时辅料的使用是中药制剂存在的重要基础,没有药剂辅料就没有药物剂型和制剂。总之,药剂从诞生时便离不开辅料。辅料还可以改变药物的给药途径和作用方式,增强主药的稳定性,延长药剂的有效期,增强或扩大主药的疗效与作用,并降低毒副反应。因此,武威汉代医简中运用辅料在服用和治病方面反映了我国早期中药制剂发展的雏形。

段祯对武威汉代医简所及方剂剂型进行了梳理,并对不同剂型的制备、计量方法用药时间、方法、注意事项等进行了研究。其认为“《医简》所及方剂,散剂最多,凡19例;膏、丸剂次之,其中膏剂凡9例,丸剂凡7例;栓剂又次之,凡2例;汤剂和浸剂用例最少,仅各1例。拿《医简》与其前之出土医学文献如马王堆医书《五十二病方》及其后之传世医书如《伤寒论》《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备急千金要方》等著作中有关各剂型制备过程之记载进行对比,我们将不难发现《医简》各剂型制备方法既是对先秦前汉中药制剂经验的继承,又对其后之制剂工艺启发不少。《医简》关于方剂剂型及各剂型的制备和使用方法的记载,对于进一步研究清楚中医方剂和制剂工艺的历史,其价值显而易见,值得珍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