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兰亭奖入选作者作品选登(二)
书法创作方向·李锐(山东)
创作感言
余自幼好书,然多是随心所欲,信手涂鸦。幸遇明师,悉心点拨,庶归正道。盖性情使然,尤爱碑学之古朴雄强、浑厚大气。余用功颇勤,唯赋性鲁钝,未及古人之万一也。但坚信熟能生巧、勤能补拙,假以时日、定有所成。今幸于兰亭圣地以拙作示人,恳请诸方家不吝赐教。
作品照片
书法创作方向·李双阳(江苏)
创作感言
书法创作就是理念与手法的叠加。学习古人的方法,在重复中不断地娴熟纯化,直至下意识地自然流露,形成一种内在的自觉,从技法初始到精神冥想,以此表达自我内心最真实的情感意境!对于独立创造更多的是一种思考或思考后心性的悟化与内在意念的引领!要学会如何从独立创作中反观对经典的思考。在与古人经典的对话中,让我们去寻找古今之间跨越时空的笔墨空间地带,在有形与无形、抽象与具象、经典与破立的边缘“寻找”,从而收获属于自我的笔墨语言与艺术风格!努力让我们的双手触摸到灵魂深处的那根神圣心弦,培植出既属于经典又属于这个时代的天山“灵苗”,迎风绽放!仿佛一夜之间又回到“寒武纪”万物生长的美好世界!
作品照片
书法创作方向·李国良(河北)
创作感言
近年沉浸于战汉匜鼎碑碣、古今版籍之中,以印宗秦汉、印从书出为滋养依附,将斯、冰篆法与个人语言相结合,初步形成了兼工带写的风格。每印进行之前均三易其稿,反复尝试其最佳视觉效果的可能性,相对于大篆入印的气息高古,小篆入印易有匠气之嫌,故苦心经营于线条质量的刚劲挺拔和篆法的闪转腾挪,将创作主体内涵之美进行延展。选刻的名言警句既要坚守个体生命的精神指向,又要落实文艺实践的现实目标,力争让观众心田发生互动感应和愉悦的遐想。每一位具有时代使命感的作者,要在担当和眺望中发挥自己的学科优势,以责任感、使命感,用饱含热情的作品为当前的文艺建设增砖添瓦,在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上取得建树,创作出文质兼美的作品。
书到用时方恨少,进行中深感难望前贤、师友项背。假以时日,还应精读六义,考究《说文》,深研斯冰之法、篆籀之髄,如此或可再上高台。书圣的足迹虽然已经远去,然而后学积勤学之跬步,奋青春之膂力,擘复兴之蓝图,以前贤、师友为榜样,初心筑梦,致力于赓续民族血脉和弘扬民族精神,如此必将水滴石穿,兰亭在望!
作品照片
书法创作方向·李京臣(辽宁)
创作感言
一直以来,我于“二王”一脉书风用功颇勤,虽有所得,但终难登魏晋堂奥,且受时风所染,笔下未免有轻滑、流俗之气。近阶段,我尝试在“二王”书风基调上融入董玄宰笔意,力求有所新进。董书于精神流露处与意境营造上传承“二王”衣钵,借此再去探究“二王”三昧,追攀魏晋风度,以期渐近心中渴慕之境地。我在此次作品创作中,用笔追求虚和、灵动,用墨追求淡雅、秀润,结体追求平和、简静,在章法处理上拉大字距、行距,使其疏朗阔达,不刻意于大开大合,制造所谓视觉效果,偶有放逸,亦兴之所至,笔随意转而已,整体表现以雅、静为上。董其昌言:古人神气淋漓翰墨间,妙处在随意所如,自成体势。故此,我力求自然书写,写出心仪的清新俊雅、萧散简远之意,也以此来舒缓、消解当下快节奏时代自己浮躁的心境。
作品照片
书法创作方向·杨刚亮(山东)
创作感言
“诸体兼融”是我日常书法艺术的创作思维,即对不同书体进行互补、糅合、融通,并使之达到“中和之美”,在“致中和”的境界中追求个性与情感的表达。《书谱》中有言“兼美”“博涉”“编列众工,错综群妙”,创作应杜绝近亲繁殖,杂糅异体,倡导集众之长,自成一家。米芾其晚年作品囊括欧、颜、柳、二王之体等,取舍调和,裁成己相,后人不知以何为祖也。近几年,行书作品以清代何绍基书法为基调,略参唐代颜真卿书法的宽博、疏阔之气,加以北朝碑刻的方刚、古朴之茂。以中锋用笔为主,糅合篆籀、隶书笔意,以裹锋、绞转行草笔法贯穿气脉,追求一种清刚雄浑、正大宏阔的气象。研习书法本体技法的同时更需提高艺术审美和综合修养。恢扩才情,酝酿学问,胸藏城府,广圣哲之学,览天地之心,推圣人之情,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书路漫长,初心永恒。
作品照片
书法创作方向·杨江帆(四川)
创作感言
书法创作,我想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效仿书圣王羲之“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震动,意在笔前,然后作字”的着意经营;另一类则追随苏东坡先生“无意于佳乃佳”的信笔而书。
我骨子里属于“东坡派”,但兰亭奖的参展作品还是先打了草稿,不断调整字的大小、疏密等各种关系,让整体和谐统一,然后检查文字错漏。等到正式书写的时候,我又把草稿完全忘掉,完全随机生发。将小稿原样放大对我来说是件痛苦的事情,打草稿的目的只是熟悉文字、文本。书法要“达其性情、形其哀乐”,创作如果没有性情的驱动,不可能生发出动人心魄的笔墨。
不少人认为写得和古人一模一样才是功夫。如果从文化立场来观察,这也未必。“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之文学”,试看中国文学史,汉代最流行的文学体式是赋,唐代变成了诗,宋代又变成了词,一直都在变。以书法为例,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也是一直在变。东坡先生讲“有常理而无常形”,穷其理才能活用,我并不拘泥于在形貌上和古人一致,我更关注古人字内空间的阴阳收放规律和精神气象。
所有的视觉艺术都是心的外化,即心象,有什么样的精神取向,就有什么样的审美追求。作品是艺术家的语言,我想表达的,都在作品里面!
作品照片
书法创作方向·何玉峰(浙江)
创作感言
吾少时学书,二十多岁时遇明师指点,方入书门,学书三十年,一路走来,有彷徨亦有收获,此次兰亭三件品我书写的是自己擅长的行草书。为体现书写的多样性,写一幅小字作品,两幅大字作品。小字作品追求线质节奏,精到丰富,守正创新。两幅大字作品的纸张分别采用白色生宣和黄色毛边纸,黄色毛边纸大字作品风格以王、米、怀素小草的基调为主,白色生宣大字作品风格多增些颜鲁公、黄庭坚的味道,使作品轻重疏密、虚实收放,整体感更强烈。路漫漫其修远兮,学书路上望各位师友多赐教!
作品照片
书法创作方向·何来胜(浙江)
创作感言
写隶书犹如我们的生活,要动静相参,寂寞和繁华,一张一弛,一提一按,一顿一挫,时疾时徐,时涩时润,时方时圆,通过对这些书写过程中微妙变化的体验从而探寻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技巧习惯与风格面貌。所谓“书,心画也”,其道虽小,可视其心,而当一生探求之。
作品照片
书法创作方向·张斌(江苏)
创作感言
学书十五载,入展兰亭一直是我的梦想。本次投展的三幅作品,我选择的是行书字体,从尺幅的大小,形式的纵横,到纸张颜色的深浅,都经过了仔细地推敲。
大字作品我选择的是八尺整张的白色宣纸,由于纸张较厚,行笔枯涩,一直体现不出好的效果,故转而对毛笔进行更换,从小号到大号,从羊毫、狼毫到兼毫,都做了尝试,最终选择了中号兼毫笔,一气呵成。自作诗文的作品,我用的是册页形式,文章是自撰的一篇白话文随笔,渗透了自己的审美理念,用的纸张是仿古蜡笺纸。以现代文入书,在语境的融洽上颇费心力。
我查阅了古代尺牍资料,参考了现当代手札,尤其关注标点符号的呈现,经过反复试验,最终完成创作。第三幅作品是十二拼的立轴,这是参加过某次展览的作品。以仿古色为主色调,用来调节投稿的形式,丰富纸张的色彩。
这三幅投稿作品的准备,让我体会到,书法的创作要严谨、严谨再严谨,不放过任何一个有问题的结字,不放过任何一处书写遗漏。作品写好后,不仅要自己查找问题,还要请师友校正,倾听不同的声音,这恰如文章的打磨,是在鸡蛋里挑骨头的过程。我是第一次投兰亭奖,非常幸运能够入展。我感谢书法的惠赐,感恩老师的教正,让我能在艺术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作品照片
书法创作方向·张志庆(河北)
创作感言
对于王羲之书风的继承和发扬,自东晋以后历代有之,虽也有褒贬,但都未撼动王羲之书圣的地位。王羲之对于行、草二种书体的定型和发展有开创之功,对于楷书也有进一步规范和提升的功绩。自清代碑学兴起后,行草书的创作几成绝响,尤其是草书。碑学的用笔和审美要求,大都与草书的特性不相合,因此要着力行草,必须上溯晋唐。康有为亦说:“行草仍须观帖。”余自2000年全力转向行草书的学习后,自唐孙过庭《书谱》入手,上追晋人信札,对王羲之《寒切帖》《频有哀祸帖》《孔侍中帖》《姨母帖》《初月帖》着力学之,稍得其高格和雄秀之气,下探宋元信札,钟情于苏轼、米芾二家。这个学习过程,取晋唐之笔法,宋人之体势,辅以个人情性之表达,放笔书来,渐成自己的个性书风,有时偏于清俊,有时耽于沉雄,有时溺于秀润,跌跌撞撞走来,不觉已至知天命之年。审视历年来作品,“古雅俊逸”当为自己心仪的理想风格。“古雅”是不失典正,不落俗套,保持高格调;“俊逸”是正气、向上、充满活力,无颓废之态,在古人基础上发挥个性,表现个人性情。这样的作品,是自己所期望的!此次兰亭奖参展的三件作品,自认为具备此书风特征,但尚不够典型,仍需改进,故以求方家教正。
作品照片
书法创作方向·陈华(湖南)
创作感言
再参加兰亭奖评选,缘起于和女儿的一个约定。放寒假了,有一天她突然说,老爸,第五届兰亭奖你获奖时我太小,没什么印象,更没有参与,好遗憾。这句话突然就触动我了。六年前,她六岁。现在,如果能一起参与此届兰亭奖,不论结果如何,单就过程而言,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创作过程于我而言,虽艰辛,但很充实很快乐。于她而言,却未必如此。挑选石头时,她兴致颇高,不时发表自己的意见。画印稿时,她看,我写,甚是融洽。也有天南海北的闲聊。而当我为设计印稿反复斟酌时,她多是不解,认为老爸太执拗了。写书法时,尺幅甚大,须得有人牵纸,她当仁不让地成了小书僮。开始是兴奋、新奇,但往往是今天写好了,过几天,有新想法,又重新来过。如此往复数日,便是我写得兴致盎然,她牵得索然无味。一堆金文,她都不认识,还不断重复。站得久了,一双小手,牵着纸就开始不情愿地乱动,挤眉弄眼,伸腰甩腿,小动作不断,还闹着罢工。只得抚慰加承诺,讲好听的故事,说点趣味文字,间或灌点努力向上的鸡汤,当然主要以零食相诱。一路连哄带骗,作品完成寄出,她如释重负,看得出来,她有些疲惫,但也很开心。下一届你还参加吗?我还想陪你一起。好,说定了。不过我更希望你长大后,自己参加。我珍惜这样的一段过程,更希望是能在她心里种下一颗种子。到了春天,种子就会发芽。
作品照片
书法创作方向·陈寰(湖南)
创作感言
一千六百多年前的那一天,会稽山阴,天朗气清,少长咸集,群贤毕至,会于兰亭,曲水流觞,吟诗作赋。王羲之的那一醉,成就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不朽之作。由此,一段兰亭佳话,千古流传。
而今,第七届中国书法兰亭展开幕在即,当代书坛高手云集,致敬先贤经典,笔墨生辉,既追本溯源,更开创新元。盛世今朝,续写当代兰亭盛会。
历史之厚重,文化之伟大,弘扬国粹,传承书道,延续文脉,再创辉煌,我辈责任重大,不敢丝毫懈怠!
神州大地山有魂、水有灵、人有情、文有脉,孕育过蔚为大观的文艺经典,留下过数不尽的历史佳话。躬逢盛世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新时代,当蓄势待发,会当击水三千里,直挂云帆济沧海。
作品照片
书法创作方向·陈巧令(辽宁)
创作感言
对于此次兰亭奖的创作,我是想了很久的。是表现一个书家的综合素养以宽度为呈现方式,还是表现一个书家对艺术的深层认识以深度或者高度为呈现方式,成为我这次创作的一个基调。我还是非常主张一个艺术家要对艺术的全面继承之后的判断和理解,继而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自我、寻找自我,这其实也是一个认识自我和明理的过程。在书法篆刻学习过程中,需要对行草楷篆隶和篆刻的各种印风进行全面学习,在这其中主要是把书法和篆刻的脉络主线找出来,找到规律,“古”为“今“之源,找到“本源”方可通晓变化的规律,才可以说是对艺术的探索,发现属于自己的中国书法史。找到这其中的“法”,而又不能囿于“法”,反而要有反叛的思想,这个反叛的思想也定有其规律,定有其本源,也定有其脉络。其实学习书法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认识世界的过程,要不然学习书法的意义又在哪里呢?基于上述的理解,常想我的三幅作品给诸位老师汇报一个什么样的认识呢?想了想应该是“观千剑而识其器”的深度。虽然有很多不满意的地方,更多的还是对自己的一个突破吧,算是对自己艺术学习的一次检阅吧。所以我选择了篆刻印屏、行书中堂、篆书对联。“印从书出”“以书入印”这是篆刻的主旋律,篆刻要有篆书书写的意义在于:书法创作中彼此的上下关系对篆刻的影响,最后形成自己独立的艺术语言,乃至行成符号。在这种体系下选择行书和草书成为了难点,其实都挺好,只是自己还没能力打通,只好选择“篆籀”体系下的颜行吧,只能说定了个方向,后面的路还很长。如果想总结一下,我觉得书法是种精神,是一双眼睛,让你看到天地间自己本来的样子,或者是让你看到世界本来的样子……
作品照片
书法创作方向·欧阳荷庚(江西)
创作感言
荣幸入选第七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以笔墨致敬“兰亭”,既是夙愿,也是心结。本次我的三件参展拙作,可以说是“蓄谋已久”而来之不易。本届兰亭奖征稿期间,家中因为“二宝”的主动“参与”能力日强以及书房的拥挤不堪,极其不便进行大件创作,新工作室尚在装修中,临近截稿时,迫不得已占据新邻居、老兄弟的述庸堂数日,成此三件,倒有了些闭关修行的意思。一件是八尺整张大字行书,录旧作七绝二首,以苏、黄为基调,以文字内容天然无障碍为依托,奢望宽绰有余、结密无间、沉着痛快……几经周折深感志大才疏!一件是简单拼接的八尺小行书恽寿平诗选,字数较多,日常少有,辅以虚实、静躁等对比关系避免通篇堆砌感,加之研墨而为,稍得层次变化。另一件是行楷册页王文治诗抄,当时见述庸堂有此纸,“偶然欲书”,以成品笺格而多不拘囿,虽一次完成却首尾反差,赚得几分闲适、意趣而已。
作品照片
书法创作方向·罗小平(陕西)
创作感言
又迎中国书法最高奖之七届兰亭征稿,详阅创作要求,制定学习计划,创作前临帖余谓之“热身”。入古人经典之境、之情、之韵者是也。余汲古范畴乃西晋永嘉(公元307年)之前之文字刻画遗迹,盖以摩崖古隶、简牍帛书、砖瓦陶文等元素为基,上追三代金文之玄古灵异,以养笔下古厚苍茫之气也。余尚苍古玄远,书韵但求高古,心态之古,方可得笔致之古、气象之古,人古字自古。古拙朴茂如浑金璞玉,看似无法,实则蕴含至法,天法之高境也,心往之。近岁创作,多以自作诗示人,自作《心慕兰亭》隶书直幅,写隶书之理解,任笔所之,吞吐大荒,极力展示秦汉气象,稍有称意。自作联以章草书体创作,初想表达古厚苍茫,求厚重之态,写完不佳,复而为之。余以为古者、后者、重者,乃在于古法、古韵、古致之合一,方得高古之气格,而非粗大厚实。应着力内在精神之丰富。另一件写曹孟德《对酒》,此诗思想健康向上,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之向往。有强烈之创作欲望,风格上尽力表现与古法神似,而精神始出,似曾相识,似古非古,乃得学书之高境。学古人可与之梦中神合,不可使其白昼现形,创作成此面目矣,恳请方家斧正。
作品照片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