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志辉
日期:2021年3月31日9点46分
主诉:[咽部干痒伴咳嗽咳痰1月,加重7天]
现病史:[
患者因受凉后出现咽干痒伴咳嗽咳痰1月余,1周前咳嗽加重,曾到东莞市松山湖中心医院就诊,查胸片提示“双下肺感染,给予用药(具体药物不详)治疗。症状无明显好转,今到我院就诊,起病以来无发热,精神可,大小便正常]
既往史、个人史、家庭史:[以往有糖尿病史,否认药物过敏史。否认新冠肺炎流行病学史]
体格检查:[体温:36.3°C 血压:124/98mmHg 脉搏:100次/分 呼吸:20次/分。鼻粘膜苍白,咽部充血,咽喉壁可见滤泡增生,扁桃体Ⅱ°肿大,双肺呼吸音粗,可闻湿性罗音,心率:100次/分,律齐,腹(-)]
辅助检验检查:[外院DR示双:双下肺感染]
诊断:
1、肺炎
2、[临床诊断]
3、[临床诊断]
4、<中医诊断>
5、<中医症候诊断>
医嘱:1、住院治疗。
医生签名:黄爱娟
首次病程记录
2021-03-31 11:32:06
冯志辉,男,54岁,以“[咳嗽、气喘1月余。]”为主诉于2021-03-31 10:02由门诊以“咳嗽病”收住入院。
一、病例特点:
1 .患者中年男性,54岁,既往有“2型糖尿病”病史3年,规律服药降糖药。
2 .[患者于1个月前出现咽痒、咽痛、咳嗽,以干咳为主,呈阵发性连续性咳,夜间平躺时咳嗽频繁,影响睡眠,无气喘,无咯泡沫痰,无
胸闷、胸痛、心悸,无恶寒、发热、盗汗,曾到东莞市松山湖中心医院就诊,查胸片提示“双下肺感染,予口服药(具体药物不详)治疗,症状无明显好转,今日到我院门诊就诊,门诊以“社区获得性肺炎”收住我科。患者自起病以来,精神一般,睡眠差,胃纳可,大小便正常。]
3 .入院查体:T36.7℃、P150次/分、R21次/分、BP142/80mmHg。专科情况:[胸廓无畸形,双侧呼吸运动对称,肋间隙正常。叩诊清音,双肺呼吸音粗,右下肺呼吸音减弱,未闻及罗音及胸膜摩擦音。心界正常,心率82次/分,心律不齐,可闻及收缩期杂音。]
4 .辅助检查:[胸部CT示:1、考虑右肺中叶及左肺上叶舌段少许炎症及索条影;2、纵隔淋巴结肿大;右肺侧胸腔积液;3、主动脉及左右冠状动脉壁钙化。]
5 .中医四诊:
望:神清,面色淡白,两目白珠无黄染,形体适中,步履平稳,舌淡红,苔白腻;
闻:咳声急促,声重清亮,未闻及异常气味;
问:咳嗽、咽痒,无胸闷、胸痛、心悸,无恶寒、发热、盗汗;
切:胸背皮肤欠温,腹软,全腹无压痛,腹部未扪及包块,脉浮紧。
二、拟诊讨论:
中医辨证依据:[患者中年男性,54岁,因“咳嗽1月余。”入院。患者咽痒、咳嗽,咳大量白色痰,伴气喘等,舌淡红,苔白腻,脉浮紧。四诊合参,属祖国医学“咳嗽”范畴,风寒袭肺引动伏痰,痰气交阻,阻塞气道,故见喉间痰鸣,呼吸急促,痰白清稀等。风寒犯肺,肺气失宣,则见咳嗽、鼻流清涕等。舌淡,苔白,脉浮紧为风寒之征。 ]
西医诊断依据:1.患者老年女性,75岁,因“反复咳嗽、咳痰3年1月余。”入院。2.患者咽痒、咳嗽,以干咳为主,呈阵发性连续性咳,咳嗽频繁,夜间咳嗽明显,影响睡眠等主要表现。3.专科情况:胸廓无畸形,双侧呼吸运动对称,肋间隙正常。叩诊清音,双肺呼吸音粗,右下肺呼吸音减弱,未闻及罗音及胸膜摩擦音。心界正常,心率82次/分,心律不齐,可闻及收缩期杂音。.辅助检查:胸部CT示:1、考虑右肺中叶及左肺上叶舌段少许炎症及索条影;2、纵隔淋巴结肿大;右肺侧胸腔积液;3、主动脉及左右冠状动脉壁钙化。
鉴别诊断:
1.中医鉴别诊断:哮病、喘证:均以咳而上气、喘满为主症;哮病--呈反复发作的一个疾病,以喉中哮鸣有声为特征;喘证--是多种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以呼吸气粗困难为主要表现;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病日久积渐而成,除咳喘外,尚有心悸、唇甲紫绀,胸腹胀满,肢体浮肿等症状;关系--肺胀可隶属于喘证的范畴,哮与喘病日久不愈又可发展为肺胀;肺胀因外感诱发,病情加重时--还可表现为痰饮病中的"支饮"证。
2.西医鉴别诊断:本病应与支气管哮喘相鉴别。支气管哮喘亦有喘息,但多有明确喘息病史,有诱发因素,发作时双肺可闻及明显哮鸣音,发作后患者基本恢复正常。故可鉴别。
初步诊断:
中医诊断:[咳嗽病]
[痰湿困肺证]
西医诊断:[1.咳嗽查因:社区获得性肺炎?肺Ca? 2.2型糖尿病]
三、诊疗计划:
1.按内科常规护理;
2.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
3.中医上,治法原则宣肺化痰,行气止咳;方药为:二陈汤加减。具体方药为:
陈皮10g 姜半夏12g(打) 茯苓12g 重楼10g
蜜麻黄8g 杏仁15g (打) 苏子10g 芥子10g
紫苑15g 厚朴12g 枳壳12g 甘草8g
共7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方中姜半夏辛温性燥,善能燥湿化痰,且又能降逆和胃,为君药;陈皮、厚朴理气化滞,燥湿化痰,燥湿以助半夏化痰之力,理气可使气顺痰消,为臣药;茯苓健脾渗湿,使脾健湿去,以杜生痰之源为佐药;甘草调和药性,健脾和中,为使药;蜜麻黄发汗散寒,解外寒而宣肺气;杏仁、苏子降气化痰;介子温化寒痰;重楼清热解毒;诸药合用,共奏宣肺化痰,行气止咳之功。
4.西医予抗感染、止咳平喘、抗组胺、雾化等对症治疗;
5.结合中医适宜技术:耳穴压豆等;
6、调情志,避风寒,慎饮食。
医师签名:[王建中/谢珍珠]
4月1日初诊:望:神清,面色淡白,两目白珠无黄染,形体适中,步履平稳,舌淡红,苔白滑;闻:咳声急促,声重清亮,未闻及异常气味;问:微恶风寒,咽痒,咳嗽白痰,偶喘急,无胸闷、胸痛、心悸,无恶寒、发热、盗汗,口淡,胃纳欠佳,大小便正常;切:胸背皮肤欠温,腹软,全腹无压痛,腹部未扪及包块,脉浮紧。四诊合参后诊断:咳嗽病,风寒型,治则:疏风散寒宣肺止咳,方用小青龙汤加减,桂枝15白芍18干姜10蜜麻黄10姜半夏15(打)细辛3五味子15白前10炙甘草10百部15大枣15川贝15(冲)四剂。
11/4二诊药后明显改善:
咳嗽病,风寒型,治则:疏风散寒宣肺止咳,方用小青龙汤加减,桂枝15白芍18干姜10蜜麻黄10姜半夏15(打)细辛3五味子15白前10炙甘草10百部15大枣15川贝15(冲)芒果核30七剂调理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