椽木瓦棱的“守望者”——记古建筑修复师朱华明

《苏州日报》2021年05月16日 A08版

  张宁心 任易安

  横泾,一个坐落于苏州吴中区西南部的小镇,终年弥漫着鱼食饭稻的水乡气息。小镇一隅,有两座不甚起眼的仓库,其中悬挂的“楔古营造”四字铭牌更是非有心人不可察觉。这家在多数人眼中名不见经传的企业,在古建筑收藏和修复圈内却有着不小的影响力。

  推开仓库沉重的铁门,近一千平方米的巨大空间被大小不一、种类各异的木料、石雕、砖瓦以参天之势堆垒其中,竟有足足五米高,细碎的阳光从顶部的天窗,透过层层叠叠的构件缝隙洒在地面,走进仓库的每一个人,在这光影交错中都会被深深震撼。这些构件都被小心拆卸,分门别类,整齐地摆放在固定区域——那是一座座被妥善拆卸保存的古建筑,静静地在时光中等待复活。

  仓库的主人,自称“香山木匠”,却被圈内人称为“古建筑收藏家”,大名叫朱华明,是苏州楔古营造有限公司的董事长。

  时光回溯至1998年。因为一次偶然的契机,媒体的聚光灯不约而同地转向了这位苏州木匠。热爱中国古建筑的国际功夫巨星成龙先后从浙江、安徽等地收购了九座古楼遗骸,但在这些建筑的修复保存上却面临着难题。为此功夫巨星四处奔波求助,众人有心无力,无人敢接手这件棘手的工作。此时,成龙的一位朋友无意间提起苏州一位师承香山帮的木工匠人,对古建筑的修复和保护颇有钻研,也有不少旧建材的收藏,或许是一个不错的人选。在听闻朱华明有拆卸修复并重新组装古建筑的本事后,成龙便委托朋友找上了还在工厂里忙碌的朱华明。机缘巧合下,这笔大订单便落到了朱华明的眼前。

  一开始,朱华明并不知道委托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成龙。成龙购买的这九座古建因受到风雨侵袭,木料开始腐败,多数构件已经残破不堪,朱华明带领工人,奔赴浙江和安徽,小心拆卸,为这些木构件一一编号,因一些建筑的位置并不方便大型交通工具运输,且构件多而大小不一,颇费了一番苦思,用尽办法,才把这些古建筑运送回苏州,为它们量身定制修缮方案,开始了修复重建工作。不仅在寻觅珍贵木材时面临难题,在修复工艺上也难度不小,朱华明严格监督工人,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雕刻施工,有一点失误便得回炉重造。如此一来,每栋建筑的修复需要耗去大半年的时间才能完成,但看着那些腐烂的构件重新焕发光彩,残败的古建筑恢复活气,朱华明心中大石落定。经此一事,朱华明正式将修复重建古建筑作为终身事业。

  朱华明一开始并不是木匠。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出生在苏州郊县的弱冠少年拜入一位做豆腐的老师傅门下学习手艺谋生。出师后,他似乎并未在石磨蒸笼间找到毕生的热情所在,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旋即拜别了豆腐师父,改投到香山帮匠人门下。手里的雕刻刀一笔一划,点燃了生命里的火花,纵使而后十几年默默无闻蓄势待发,朱华明也从未后悔入了匠门。

  改革开放以后,现代工业的迅猛发展使得新式建筑迭起,一座座摩天大楼拔地而起,许多砖房旧瓦为人摒弃、遗忘,在拆迁机械的运作下化为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垫脚石。然而,随着经济的繁荣发展,人们对城市空间的需求越来越高,期冀更加多元化、现代化的城市规划。这些古建筑的保护和发展,也就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如今市场上有许多商人为获取暴利,打着文化保护的名号,以假乱真,以次充好,抹去了那些用心营造的历代匠人精细的手工镂刻,使许多散落民间的古建筑构件明珠蒙尘。朱华明握紧了手中的刻刀,胸腔中一股无法言明的情绪翻涌不定。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苏州横泾应势冒出大量的旧木材市场。拜别师父自立门户的新晋匠人朱华明初识了这些饱经风霜的木刻零件,出于对市场风向的敏锐嗅觉,他认为这些市面上不再大量流通的木材或许可以转手卖个好价钱,就力所能及地收藏了些许。而后,在与这些零件的日夜相处中,热爱木匠手艺的他逐步对古木雕巧夺天工的图案样式和框架结构产生了兴趣。在市场中不断摸索,渐渐地,朱华明开始沉浸在寻访之中,他收购并储存老旧建筑构建乃至整栋建筑,对它们进行整体修复利用。

  原本能够成为一名技艺精湛的雕刻木匠的朱华明另辟蹊径,重点涉足古建筑收藏事业。他的构想很简单,就是为散落在民间的那些老旧建筑尽快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新家”,让它们得以复活。现如今,朱华明的两座仓库里已经摆放了十余座花厅门楼;有的收集自南京,有的从江西远道而来,山东、安徽、福建、山西等地的古建筑都聚集在此。

  从和当地的居民交涉收购开始,朱华明事事都亲力亲为。哪怕是拆卸过程中断裂的一个花梁头,他也会将其妥善保存并带回。朱华明先将整座建筑拆开,如对待积木一般,将各个零部件编号,并严格分类存放。此番作为,不仅源自他对古建筑历史文化意义和完整度的重视,同时也倚靠其出众的修缮工艺。一路走,一路看,朱华明不断丰富着自己的眼界和经验。在混杂着楠木、杉木等建材清香的工厂及仓库内,存放着无数经过修补后的零部件。东阳三进内的一根冬瓜梁已经被风霜雨雪侵蚀了大半,只剩下两头完整的木料残存。根据这根残梁现有的形状,朱华明本可以选择数字化建模后重新打磨一根替代品,他却坚持用现代木料根据旧形状进行镶嵌补救,在最大限度保留原有历史痕迹的情况下,也区分了现代化工艺的增添,为古建筑的历史研究存下了其最真实的风貌。他坚信,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这些凝聚着历朝历代匠人巧思的文化精粹终将复活。

  从修复成龙收藏的古建筑开始,朱华明在实践中摸索出一条从发现收藏、整理修复、复活重生,到更新利用的路径。每一个环节都容不得半点虚假和马虎。随着光阴流逝,朱华明已陆陆续续为十余座老建筑寻找到了新的归宿。比如,由某著名企业在苏州古城投资开发的地标性商旅融合体。投资方拟向朱华明购买名为“凤凰厅”的花厅作为该商业区的入口与标志。朱华明认为,为自己心仪的古建筑找到好归宿,关键要防止“水土不服”,给它一个延年益寿、焕发活力的生存环境,要做到“尽善尽美”,保持“原汁原味”。当时,有专家建议将原属于“凤凰厅”的杉木引条更换为其他材料,以此加固原建筑。朱华明据理力争,随意更换建筑引条非但会破坏其原结构的完整性,同时也大大削弱了其历史考据意义。而后,通过局部结构修复重组的方式来复活这座美轮美奂的“凤凰厅”,投资方承诺日后在政府及民众的共同监督下保护好这座古建筑宝藏,朱华明这才将这座珍品放心交付。

  朱华明的收藏初衷是为了传承古建筑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但同时他也希望这些由他经手而复活的古建筑能够符合当代审美需求,被现代人所利用,跟人们的日常生活发生联系。有一座明清老宅破损严重,由于城市建设已被拆除,将移建至一处现代小区。在朱华明的指导下,老宅由专业工人历时半月细心拆解,记录编号,犹如出嫁新娘,精心打理。根据他的设计方案,古宅于新址与现代砖墙融合一体,蕴含姑苏文华内核的榫卯结构在新址复苏,让现代人能够了解古宅背后的生活哲学和居住文明并延续着古宅的生命。现代人所看重的环保性、便捷性、稳定性在传统木制古宅上均得以实现。只是作了轻微改造变动,不仅很好地适应人们如今的生活需求,而且古宅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和艺术气息犹在,传统得到了尊重、欣赏和认可。历史的前进不可阻挡,古建筑老宅的移建也许难免,但朱华明那颗如定海神针一般的心在此间变迁中显得格外可贵。他留住了时间,又推动了发展,只是传承二字在他身上得到了新的理解和诠释。

  鉴于朱华明的成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中心古建筑保护联盟授予他“古建筑营造修复师特别荣誉奖”。他很在乎这个奖励,他表示,将继续在被人废弃的构件布局中找到文化本源,把这些历史遗留的产物复活;并期待不断在收藏修复过程中提升古建筑的价值,以此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