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妙玉:清冷孤傲的外表下,藏着一颗红尘心

作者:南木   来源:红楼梦赏析(ID:hlm364)

金陵十二钗里,几乎悉数出自“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之中,排名末两位的李纨和秦可卿也都凭借贾府媳妇的身份位列其中。唯独有一个人与四大家族都没有血缘和姻亲的关系,却被曹公安排在第六的高位,她便是妙玉。
妙玉何许人也?
来看看妙玉的出身吧。原著里说妙玉祖上是读书仕宦之家,从小体弱多病,家里买了许多替身来出家消灾都没有用,后来干脆让妙玉亲自遁入空门,带发修行,这才把身子养好了。
元妃省亲前,贾府为了迎接她来,做了一些宗教仪式的准备,聘买了十多个小尼姑和小道姑。但妙玉到底是身份不同,文墨又极通,模样又极好,王夫人专门下帖才将妙玉请到了大观园栊翠庵内。
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算是前八十回里妙玉的唯一一次正传,也是曹公给她着墨最多的一次。
这一回主要是讲刘姥姥二进荣国府,贾母携众姊妹带刘姥姥游大观园,逛到栊翠庵时,妙玉忙接了进去。面对德高望重的贾母,妙玉没有表现得殷勤谄媚,而是毕恭毕敬,谦逊得体。她不多言多语,贾母说不爱喝六安茶,妙玉笑着淡淡地回应说:“知道,这是老君眉。”
短短几句话勾勒出一个知书达理,温柔沉静的佛门少女的形象,但随着后面的描写,妙玉身上惹人争议的地方便逐渐显露出来。
首先是对人区别对待。妙玉看见贾母把喝过的杯子又递给刘姥姥品茶,便对丫鬟说这个杯子不用再拿回来了。很明显她是嫌弃茶杯被刘姥姥用过,很多人觉得这是妙玉把人分为了三六九等,看不起贫困人群。
这一点笔者倒是不敢苟同,妙玉的确待人有差别,但绝不是因为贫富阶级。她嫌弃刘姥姥,只是因为刘姥姥看上去可能不太注意个人卫生整洁,毕竟是乡间农妇不拘小节,笑起来也许还露出一口黄牙来。就好比家里来了一个客人有脚气,穿了的拖鞋一般人多少也会有点嫌弃,更何况是有洁癖的妙玉。
后来从邢岫烟口中也得知,她与妙玉做了十年邻居,邢岫烟家境贫寒,妙玉如果真的是嫌贫爱富,她也不会乐意教岫烟读书作诗了吧。妙玉看重的应该是邢岫烟的淡雅气质,就像她后面单独邀请黛玉和宝钗进屋喝梯己茶一样,也是看出她们气度不凡。
如果换做是薛蟠来了,即使他再怎么穿着得富气熏天,想必妙玉也是看不上的。所以妙玉只是任性的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愿意接近的人罢了,无关贫富。
妙玉还有一点为人诟病的地方在于她太过于表现得远离俗世,清雅出尘。她总是想要标榜自己高人一等,这一点确实是过犹不及。
妙玉邀请宝黛钗三人进屋喝茶,给黛钗二人的是两件名字奇特的稀罕茶具,而给宝玉的茶具是自己日常用的绿玉斗,宝玉便打趣说给他用这种俗器。
妙玉听后立马就不高兴了,说道:“这是俗器?不是我说狂话,只怕你家里未必找得出这么一个俗器来。”她其实恰恰就是在说狂话,这段描写也表明妙玉很在乎“俗”这个字,她内心有一种优越感,我的器物何等名贵,你们这样的大户人家也找不出来。
宝玉见妙玉回怼了他,立马替自己解围说:“到了你这里,自然把那金玉珠宝一概贬为俗器了。”这句话颇有奉承之意,妙玉听后越发高兴,索性又取出了一只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一个大海出来给众人展示。
后来黛玉品完茶后问妙玉泡茶的水是否也是用的旧年的雨水,妙玉听了冷笑起来,讽刺地说黛玉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自己五年前收的梅花上的雪水泡的。
妙玉在这里再一次提到“俗”字,就因为黛玉没有品尝出雨水与雪水的区别,便断定本是绛珠仙子下凡的黛玉是俗人,也未免太浅薄了些。
这一段描写像极了今天很多所谓的文人艺术家,他们自视甚高,喜欢向外人显摆自己的收藏品或者作品,容不得别人说自己的东西不好,只想听奉承赞扬的话,如此虚荣的在乎别人的评价,不是真正的雅士,不过是附庸风雅罢了,这恰恰显得庸俗。
真正的雅士应该是范仲淹那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从容,不会因外界因素影响自己内心秩序的发展,是一种超然的心境。

妙玉显然还没有达到这种心境,但她又想表现得超凡脱俗,孤标傲世。所以她迫切的要和一切“俗事”划清界限,殊不知一个人越想表现得没有,反而越证明他拥有。妙玉没有意识到,俗并不是一件坏事。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俗也是一样,我们讨厌的俗是“世俗”和“庸俗”,是一切以单一和绝对的价值准则来约束大众的观念和行为。
但俗也可以理解为接地气,易亲近,这是我们喜欢的俗。阳春白雪固然清雅极致,但终究是曲高和寡,下里巴人更能引起普通人的共鸣。
或许是意识到自己“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或许是那颗潜藏在冷傲外表下炽热的心终于被唤醒,妙玉开始学会放下身段,融入尘世。
第七十六回,黛玉与湘云在凹晶馆联诗,黛玉作出名句“冷月葬花魂”后,妙玉从山石后面一边走出,一边称赞“好诗”。
原来妙玉是听说今夜中秋,众人都在赏月,又吹的好笛,也出来游玩欣赏,碰巧听到了黛玉和湘云联诗,就被吸引住了。
许多人指责妙玉,说她作为出家之人,六根不清净,内心还想着外界的风花雪月。笔者其实不太赞同,前面也提到了,妙玉并非是自愿皈依佛门,她带发修行完全是出于保住性命,祈求佛祖的庇佑。虽说是有些功利,但是谁不想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呢,这是无可厚非的。
所以不能以修行尼姑的标准去要求妙玉,她也不过是一个正直青春年华,被迫将自己束缚于佛门的少女罢了。少女情怀总是诗,她内心对红尘的眷念无非是顺从了自己生理与心理的本意罢了,这是可以理解的。
和前期刻意凹“清冷孤傲”人设相比,现在的妙玉要率真多了。她想要合群,想要参与联诗,她颇通文墨,一时技痒,后来一气呵成续完了后面的诗句。
她邀请黛玉和湘云:“你们也不怕冷,快同我来,到我那里去吃杯茶,只怕天就亮了。”一句话包含着关切和热情。后来林史二人起身告辞,妙玉送至门外,目送她们远去,才掩门进来,这和当初栊翠庵品完茶,“送出山门,回身便将门闭了”形成了鲜明对比。
笔者想,妙玉看着黛玉和湘云远去的背影,内心一定是复杂的。有对她们才情的欣赏,有想要多留她们的不舍,但更多的应该是羡慕,羡慕她们有着这个年纪女孩该有的恣意的生活。妙玉在她们身上看到了自己人生的另一种可能性。
然而掩上门后,妙玉依旧要独自面对着青灯古佛,红粉朱颜终将被辜负,她只能收拾起那颗凡心,以最冷傲的姿态去追寻那稍纵即逝的红尘烟火。
对于妙玉,曹公一定是同情她,爱惜她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