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支付者得天下”
最近一段时间抢占金融新闻版面的,不是银行或券商,而是互联网公司。例如:百度金融业务上位第四极、百度中信成立直销银行等等。在这个言必提及“互联网+”的时代,传统金融机构除非遭到黑客袭击或破产,否则已经很难上头条了。勉强算是引人注目的纯银行类新闻,主要是银联牵手Apple Pay,或者XX银行宣布网上银行转账免费之类(尽管银行方面认为自己做了很大的努力与让利,但此类新闻除了让业内人士以冷嘲热讽的姿态点评几句之外,消费者们似乎并不感冒)。稳重有余、创新不足,已经成了人们对传统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的刻板印象。
百度新成立的金融服务事业群组由消费金融业务、钱包支付业务、互联网证券业务组成,百度终于也开始进军支付领域。艾瑞数据显示,支付宝在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占据近半壁江山,并正在通过拓展支付应用场景,比如水电煤气费、线下付款等,持续提升用户的黏性。腾讯的财付通,也通过微信这个老幼皆宜的模式仅仅抓住客户的手,同样也在三季度获得了支付市场20.1%的市场份额。至此,BAT三巨头在支付领域终于汇合了。
接下来,就看银行们的了。
互联网似乎也能完成金融六大基础功能
1998年,在Merton和Bodie合著的《金融学》中,曾概括提炼出金融体系的六大功能,主要包括支付中介功能、时空中介功能、规模中介功能、信息生产功能、受托监控与激励功能、以及风险中介功能。仅仅17年后,如果把这六大功能放到今时今日的互联网平台上,似乎也同样说得过去。Merton和Bodie认为,基于这六大功能,谁能更充分发挥作用,谁将获得更有利于生存与发展的地位。
看现在的趋势,似乎是互联网公司而不是金融机构,正在获得更有利于生存与发展的地位。
如果一个孩子出生于1998年,彼时QQ聊天还没有普及开来,真正铺天盖地般席卷所有人还在两年以后;当这个孩子即将18岁成人时,他不但早就有了QQ账号,而且已经在使用微信发红包、转账付款了。18年的时间,银行似乎还是从前的银行,但互联网公司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聊天工具+免费新闻了,真正的互联网公司不再仅仅是个信息媒介,他们开始变得像银行,并冲击着银行向他们靠拢。
金融六大基础功能正逐个被互联网平台抢占
功能 |
金融平台定义 |
互联网平台体现 |
支付中介 |
充当交易清算和支付结算手段 |
支付宝、微信转账 |
时空中介 |
提供促使各种经济资源跨时间、空间转移的方法与机制 |
互联网金融 |
规模中介 |
汇集资金并将其引导至需要大规模投资的项目,或通过细分股权等方式,来帮助企业实现分散化经营 |
余额宝 |
信息生产 |
通过提供信息服务来协调不同经济当事人间的非集中的分散化决策 |
互联网众筹、P2P |
受托监控与激励 |
将金融中介同客户之间的关系视作契约和委托—代理关系,可以通过代理人监控等方式,激励其行动与自身的利益相包容 |
互联网金融 |
风险中介 |
为金融交易提供应付随机风险和控制风险的手段与机制 |
互联网金融 |
“是否自我设限”是银行与互联网的差异
从体制上看,银行们是不敢砸钱抢市场的。但支付宝们敢,不知道这是银行们的悲哀,还是支付宝们的幸运。
当中国大妈、职场白领听说用支付宝买面包可以打折、返现时,他们无一例外都选择了这样一组动作:下载支付宝、充钱到支付宝、用支付宝结账。银行们觉得这点蝇头小利不足挂齿,马云常常喜欢用“蚂蚁和大象”来做比喻,他说大象是踩不死蚂蚁的。
但有些蚂蚁却能整死大象。
梳理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在支付这件事情上的思路,可以得出两条很有趣的线索。对传统银行来说,主要工作是抢占资金入口(所以设网点、ATM机),目标是揽存,此时银行依据的理论是金融中介理论(尤其是信用媒介论,认为银行之后首先在接受存款的基础上才能够放款),以吸储揽存为目标必然带来对存款大户的高度重视与精心维护,因此,银行主要做“一分部分人的生意”。
与银行不同,互联网公司们之所以在支付领域大打出手,看重的是“资金出口”——即钱从哪里出,在这个领域里,抢占用户的习惯成为争夺支付战场的重头戏。“培育并抢占客户的习惯”,是互联网公司最为关注的事情,如同当年360与腾讯抢占桌面。只有抢占了客户的使用习惯,才会为未来的规模经济提供坚实基础。同时,因为以支付为切入点,占据支付终端的公司,不受存款利率波动影响,他们做所有人的生意。
传统金融VS互联网金融
传统金融 |
互联网金融 |
抢占入口 |
抢占出口 |
揽存 |
支付 |
受利率市场影响 |
不受利率市场影响 |
盈利模式以存—贷息差为主 |
盈利模式以规模经济为主 |
只做一部分人的生意(以存款大户为主) |
做所有人的生意 |
自我设限 |
开放、无边界 |
有人说,得支付者得天下,也许,在不远的将来,银行是银行,支付公司则是另一类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