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铭医轩|揭秘麻黄背后的“糟糠”之妻——杏仁
《伤寒论》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麻黄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先看麻黄汤的组方,与葛根汤相比,没有生姜、大枣和芍药,所以我认为葛根汤是在桂枝汤与麻黄汤的基础上成方的。麻黄汤与桂枝汤可能比葛根汤要“老”一些,葛根汤可以看作是麻黄汤的升级版,多了个“项背强几几”,所以加了葛根和芍药以舒筋和营。同时细看麻黄汤与大青龙汤的组成,都没有芍药的影子,这是因为芍药对于峻发汗有掣肘之嫌,故而麻黄汤与大青龙汤不用芍药,所以我们也可以看出,葛根汤相对于麻黄汤发汗力道较弱。这条里的“喘”是表不解导致的,如果伴有“项背强几几”,我们也可以在葛根汤的基础上加点杏仁。
说到杏仁,这里要着重强调一下。刚开始我学《伤寒论》的时候,以为它就是个降逆平喘止咳的辅助药,没把它当回事儿。直到我在系统研究《康治本》时才发现,杏仁的作用原来非同小可。这又怎么说呢?我想先从麻黄谈起。前面我也讲过,麻黄含有伪麻黄碱,具有兴奋中枢神经、提高心律的作用,对于有典型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可能有明显的副作用。随着自己病源的积累,还真发现了几个不得不用麻黄但又耐受不了麻黄的患者,这些患者服药之后彻夜不眠,有的还会头晕恶心、胸闷心悸。当时自己也很束手无策。
方有执就曾于《伤寒论条辨》中讲过:“麻黄汤中用桂枝,何也?曰:麻黄者,突阵摘敌之大将也;桂枝者,运筹帷幄之参军也。故委之以麻黄,必胜之算也;监之以桂枝,节制之妙也。”按理说,方中有了桂枝、甘草温通心阳的架构,应该会抑制麻黄的副作用,《伤寒论》第64条中强调过“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原文中,所指令患者“发汗过多”者,当为麻黄剂;“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指的就是麻黄剂的副作用。所以,后人就认为桂枝与麻黄同用,可减少麻黄所致心律失常的副作用。可是,话又说回来,我在那几个患者身上用麻黄,全都配伍了桂枝甘草汤,可患者服药之后还是不舒服。
之后在看李可老先生的经验集《霹雳大医——李可》的时候,无意间发现李可也同样注意到了这一点,而他用来有效制约麻黄副作用的法子就是配伍等量的蝉蜕,验之于临床,的确很好使!同时我在网上的经验分享里看到薄荷对麻黄也有增效减毒的作用,麻黄单独用于降压时,常有症状消退而血压居高不下的表现,但如果是麻黄与薄荷同用于降压时,则会有症状消退的同时血压也在明显下降的表现。
但是有一个疑问还是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同样是用麻黄,仲景在大青龙汤里都敢斗胆用90g生麻黄,难道他就没意识到麻黄的副作用吗?还是说他根本就没遇到过?我想,他一定会有制约麻黄副作用的法子,只不过我们没有发现罢了。直到我在系统研究《康治本》的时候,我才无意间顿悟。纵观其中含有麻黄的方子,除葛根汤与葛根加半夏汤外,几乎都配有一个貌似不起眼的小药——杏仁,麻黄汤中提到过“无汗而喘”,麻杏石甘汤的“汗出而喘”,后人就理所应当地认为杏仁可以配合麻黄平喘。可是我们再看看大青龙汤的条文,没有“喘”的指征,却多了“烦躁”的症状,那么它里面的杏仁到底起着什么作用?
同时细究杏仁的用量,你会发现,麻黄汤中是70个,麻杏石甘汤中是50个(《康治本》缺,依《宋本》),大青龙汤中是40个,用量依次递减,这是为什么?难道“喘”的程度不同?再看,麻黄汤不用石膏,麻杏石甘汤用了半斤石膏,大青龙汤用了鸡子大的石膏,我渐渐发现,原来杏仁和石膏就是仲景用来制约麻黄副作用的“法宝”啊!麻黄汤因为不用石膏,所以杏仁就会多些,而麻杏石甘汤和大青龙汤都有石膏和杏仁,同时石膏和杏仁都有显著的镇静与抑制中枢神经兴奋的作用。如此看来,麻黄配上杏仁,就会比较安全,同时考虑到肺卫壅实而心阳不宣,所以麻黄汤和大青龙汤都依照前面桂枝去芍药汤的用方原则,把芍药去掉了。如果患者有明显的气分热就再加上石膏,配上杏仁双管齐下。
由此,我们还可以推出,大青龙汤里的“烦躁”实际并没有字面意思上那么简单。这是一种“暗示性”代词,这两个字实际上包含了“脉促胸满”“寒包火”等多重含义,在下面的大青龙汤里我还会再做分析。最后,验之于临床,患者反馈不再惧怕麻黄,余遂感仲景“诚不欺我欤”!所以,最后大家要记住,杏仁、生石膏、蝉蜕、薄荷,都可以有效制约麻黄的副作用。同时杏仁对于麻黄有增效作用,主要体现在利表水、利表湿的方面,这是我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和《古今录验》续命汤及大陷胸丸、麻杏薏甘汤、麻黄加术汤里体会到的,同样验之于临床,确有其效。
就像电影《和平勇士之道》里说的:“这就是我们俩之间的区别,丹,你练习你的体操,而我实践一切。”有时候智慧不仅仅在于理解,更在于实践。道听途说,随波逐流终归忽略了自己的思考与实践价值,只有用心思考与实践之后,才得以真正达到胡希恕爷爷说过的“求深而反浅”的境界。也正如蔡志忠老师所说:“人生像走阶梯,每一阶有每一阶的难点,学物理有物理的难点,学漫画有漫画的难点,你没有克服难点,再怎么努力都是原地跳。所以当你克服难点,你跳上去就不会下来了。就像你学会语文,即使你十年不讲,碰到状况就会讲;就像学脚踏车,十年没骑,碰到脚踏车一上去就可以上手一样。”同样反观我们学习《伤寒论》,每一遍的研读,每一个复杂患者的诊疗,都是一次克服难点的尝试,明白了终归是明白了,不明白它始终就是不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