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为什么要写《红楼梦》

曹雪芹为什么要写《红楼梦》

《红楼梦》顽石偈:“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这首诗是解读曹雪芹写《红楼梦》初衷的一把钥匙。

曹雪芹以顽石偈为寄托,写出了自己当时的心境。

曹雪芹出生于清代名门望族。曾祖母做过康熙的保母,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并任两淮巡盐御使。曹家祖孙三代主政江宁织造五十八年,堪称南京第一豪门。曹雪芹托赖天恩祖德,享受了一段锦衣玉食,富贵风流的公子哥儿生活。青少年时期的曹雪芹虽然不喜读四书五经,反感科举考试,讨厌仕途经济,但生在诗礼簪缨之家,受到环境熏陶,不免博览群书,在文学方面具有很深的造诣。可惜的是,在曹雪芹十三岁时,时任江宁织造员外郞的叔父曹頫获罪被革职入狱,次年下月被抄家。曹雪芹全家迁回北京。自此曹家败落,一蹶不振。家道败落后,曹雪芹不但尝到了世态炎凉,穷困潦倒的艰辛生活,同时也看到了处在“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康乾盛世,“不过是瞬息的繁华”,社会危机四伏,不久就会江河日下。欲去“补天”,奈何怀才不遇,展翅天低,空怀一腔报国之志。

乾隆元年,曹雪芹二十二岁,谕旨宽免曹家。曹雪芹看到希望,重燃起“补天”之志,并要重振曹家雄风,开始摒弃少年时期不切实际的幻想,立志为“补天”和家族复兴而读书。他勤奋读书,多方干谒朝中权贵,痴想挤进统治阶级队伍,然而作为罪臣之后的曹雪芹终未成功。晚年,友人敦诚写《寄怀曹雪芹(霑)》诗劝他:“劝君莫弹食侠客,劝君莫叩富儿门。残羹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敦诚劝他知难而退,专心著书。敦诚的诗让他猛醒,从此隐居西山,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将旧作《风月宝鉴》“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写成巨著《红楼梦》。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现实主义作品。其规模宏大,情节复杂,描写生动,塑造了众多具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堪称自古迄今中国长篇小说之最,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一席。曹雪芹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曹雪芹在文学上的巨大成功,无疑给我们现代青年人一个启迪。当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的时候,必将为你打开一扇窗。对于曹雪芹来说,仕途这扇门关上了,文学这扇窗却打开了,从此一个伟大的文学家和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红楼梦》诞生了。这其实是不幸中的万幸。

看我们现在,千军万马挤公务员一座独木桥,年轻人把考上公务员当作人生唯一目标。但因僧多粥少,笑者寥寥,哭者多多。其实只要我们人生目标正确,条条大路通罗马,何必单挤独木桥。古代有曾国藩李鸿章通过科举成功登堂入室者,也有孙中山、吴敬梓等自谋出路,干一番大事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