迥风之证趣案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原文】 阳虚侯相赵章病,召臣意。众医皆以为寒中,臣意诊其脉曰:“迥风。”迥风者,饮食下嗌而辄出不留。法曰“五日死”,而后十日乃死。病得之酒。所以知赵章之病者,臣意切其脉,脉来滑,是内风气①也。饮食下嗌而辄出不留者,法五日死,皆为前分界法。后十日乃死,所以过期者,其人嗜粥,故中藏实,中藏实故过期。师言曰:“安谷②者过期,不安谷者不及期。”
齐淳于司马病,臣意切其脉,告曰:“当病迥风。迥风之状,饮食下嗌③辄后之。病得之饱食而疾走。”淳于司马曰:“我之王家食马肝,食饱甚,见酒来,即走去,驱疾至舍,即泄数十出。”臣意告曰:“为火齐米汁饮之,七八日而当愈。”时医秦信在旁,臣意去,信谓左右阁都尉曰:“意以淳于司马病为何?”曰:“以为迥风,可治。”信即笑曰:“是不知也。淳于司马病,法当后九日死。”即后九日不死,其家复召臣意。臣意往问之,尽如意诊。臣即为一火齐米汁,使服之,七八日病已。所以知之者,诊其脉时,切之,尽如法。其病顺④,故不死。
【注解】①内风气:内风病的脉气,这种脉象是因体内脏腑功能失调而形成。②安谷:指肠胃能容留食物。③嗌:咽喉。④病顺:病情和脉象相顺应。
【白话文】 阳虚侯的宰相赵章生病,召淳于意去诊病,许多医生都认为是寒中病。淳于意诊完脉断定说:“是迥风病。”迥风的症状是,饮食咽下,又总吐出来,食物不能留置在胃中。依医理说“五天会死”,结果过了十天才死。病因酗酒而生。淳于意所以能知道赵章的病,是因为切他的脉时,脉象“滑”,是内风病的脉气。咽下食物又总吐出,胃中不能容纳,医理说五天会死,这是前面说的分界法。十天后才死,超过时间的原因,是他喜好吃粥,因此胃气充实,胃气充实所以超过预定死亡的时间。我的老师说过:“胃能容留消化食物就能超过预定的死亡时间,不能容留消化食物就拖不到预定的死亡时间。”
齐国姓淳于的司马病了,淳于意诊脉后说:“你应该是迥风病。迥风病的症状是,饮食咽下后又吐出,得这种病的原因,是吃过饱饭就快跑的缘故。”淳于司马回答说:“我到君王家吃马肝,吃得很饱,看到酒来了,就跑过去了,后来又骑着快马回家,到家就下泄几十次。”淳于意告诉他说:“把火剂汤药用米汁送服,过七八天就会痊愈。”当时医生秦信在一边,淳于意离去后,他对身旁的都尉说:“他认为司马得的什么病?”回答说:“认为是迥风病,能够治疗。”秦信就笑着说:“这是不知道病情啊。司马的病,依照病理会在九天后死去。”后来经过九天淳于司马没有死,司马家又召请淳于意去。淳于意去后询问病情,全像淳于意所诊断的那样。淳于意就为他调制火剂米汤让他服用,七八天后病就好了。淳于意之所以能知道他的病,是因为诊他的脉时,他的脉象完全符合正常的法则。他的病情和脉象一致,所以才不会死去。(郁东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