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读史之大唐(164):古代皇帝们都想干、爱干的一件事

第一篇 创始团队:最初的神明(164)

李世民盖几座行宫、搞点物质享受,只算思想放松的一个苗头。接下来的一件事,则充分体现他自满的心理。

那就是古代皇帝们都想干、爱干的一件事——封禅。

封禅其实说起来也很简单,就是拜祭天地。北京有天坛地坛,就是做这种事的地方。上古人们地理知识贫乏,看泰山这么高,应该是天下第一高吧?既然它离天最近,许个愿什么的老天爷应该比较容易听见。因此传说黄帝、炎帝,直到尧舜禹他们,都到泰山顶上祭天,叫'封’;又在山脚下祭地,叫'禅’。当然这些只是传说,真正把它搞成一项事业的,是秦始皇。

秦始皇大家知道,属于自我感觉超级良好的类型。皇帝这个称号就是他发明的。他定下个规矩,自己叫皇一代(始皇帝),后面的叫皇二代、三代(二世、三世),直到永远。从这件事可以看出他两个特点:一是狂妄,二是想象力贫乏。老百姓不是都说了吗?狂没有好下场。所以到秦二世手里,秦朝就灭亡了,他那个规矩也就成了个笑话。

秦始皇什么也不缺,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上天。所以封禅这样的活动,最对他的胃口了。他自己设计了一套礼仪,上了山、立了碑,完整地走了一套流程。这样,算是真正起了个头。

李世民之前,还有两个皇帝干过这事。一是汉武帝刘彻。这个好理解,本来秦皇汉武就是连在一块的。两人功业相当,性格爱好也相似——爱神仙、爱巡游。由他接班搞封禅,是很自然的事。

第二个是东汉光武帝刘秀。刘秀和前面两位有点不太一样。他的性格比较低调、不太爱出风头。他对封禅的态度有一个戏剧性的变化。起先打死也不肯去,即位三十年的时候底下人建议:可以搞个封禅仪式庆贺一下。他说:“干了三十年,老百姓其实满肚子意见,难道要去欺骗上天吗?以后再有人提这种华而不实、阿谀奉承的建议,给他剃光头送去劳教。”于是群臣不敢复言,这事就黄了。

后面怎么又改主意了呢?还是迷信。

当时盛行一种叫谶(chèn)纬之学,简单说就是一种政治预言。假托神仙圣人,编一些奇奇怪怪的文章,然后大家猜谜语似的进行解读。这东西有两个最大的特点:一神秘、二附会。象前面王世充为了做皇帝搞的那些'符命’,就属于其中的一类。

谶纬从秦朝开始流行,到刘秀这时已经两三百年,积攒这种未来学书籍多到不可计数。大凡读书人、尤其做官的,没事就拿出来翻翻,好比现在人读读时政要闻、看看侦探或官场小说,变成一种流行的消遣。一直以来,人类的爱好其实没多大改变。

刘秀某天翻看一本谶纬读物,忽然发现一段话,好像在影射他应当去泰山。他又叫底下人去查资料,结果都指向同一个结论。也不知道是他本来想去呢,还是就信了这些话,立场作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弯,当年就张罗着举办了封禅仪式。

有他们三个人的例子在先,'封禅’这事慢慢正规起来,从模糊不清的传说到有章可循。一是流程相对固定。从哪儿上山、准备什么道具、皇上做什么动作,总之形式主义这些东西大家知道该怎么弄了。第二更关键的,相对有了个标准。皇上想搞封禅,基本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本人有大功,二是上天有预兆。预兆这东西,只要皇上想要,那还不是要多少有多少,算个软指标。相比之下,政绩就是个硬指标。

到李世民这里,说起来条件基本是够的。所以贞观四年打了大胜仗,又粮食大丰收,从第二年开始,就不断有人提这方面建议。封禅这种大型庆典活动,一来大家跟着露脸,二来众人普遍有赏,所以是个皆大欢喜的事。

李世民本人的反应和刘秀差不多。他起先不同意:“这种事就是个名,重点还是要让老百姓安居乐业。秦始皇搞'封禅’、汉文帝不搞'封禅’,难道后人就因此觉得文帝不行,而始皇很好?再说了,祭祀天地非到泰山顶上添那几尺土,才算有诚意?”

可这话说完没多久,不知为什么,他也象刘秀一样改了主意,打算还是跑趟泰山算了。

把这事搅黄的,一个是魏征,另一个是老天爷。

魏征唱反调,李世民是不高兴的。他连问了六个为什么:为什么不能去,是我功劳不够高、品德不够厚,还是国家没有安定、四方没有臣服、粮食没有丰收、祥瑞没有呈现?

面对皇上连续的质问,魏征不慌不忙解释:“陛下这六条都挺好,可不代表其他方面没有问题:大乱之后户口凋零,还没有得到恢复;粮食库存,也仍然空虚。搞封禅的话,一来队伍庞大,沿途供应,负担很重;二来势必要邀请各国使节参加。而今天的实际情况,中原地区人口凋敝、村落稀少,等于向国际社会暴露我们内部的虚弱。耗费大量赏赐,不一定能叫人家满意;给再多照顾,也不一定能弥补百姓的损失。总之是个得虚名而受实害的事,皇上做它来干什么呢?”

魏征这个话是很有说服力的。贞观之治不叫贞观盛世,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人口。隋唐盛时人口都到五六千万,而贞观时期仅在千万左右。魏征形容'自伊、洛以东至于海、岱,烟火尚希,灌莽极目。’从洛阳一带一直到东海,整个中原大地一片萧条景象。当着大家的面,他不至于故意诋毁领导的政绩,这个描述应该离事实不远。

对魏征的建议李世民不知道怎么答复的。但老天爷的指示他就不敢不听了。'会河南、北数州大水,事遂寝。’恰巧黄河南北,很多州县发生水灾,“封禅”的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