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鸥波,中年曾作孟俯,汉族,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元代著名画家,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之一。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他也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
《赵孟頫小楷字帖》
1964年朵云轩印制
在书法上,传说赵孟頫在5岁的时候就已经将智永的《真草千字文》临摹了500遍,所以从书法的勤奋程度以及天分上面,赵孟頫在整个书法史上都是不多见的。所以他能够“日书三万字”,才名冠绝天下。
赵孟頫在楷书上能够比肩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在经历了宋四家的巅峰之后,还能够比肩于唐人,赵孟頫确实有着非凡的才能。赵孟頫诸体皆擅,但是他的书法地位最高的却是他的小楷与行书。在书法史上小楷书法有着诸多的流派,初学者倘若不能完全搞明白,学习小楷可能会越学越糊涂。从钟繇“变隶为楷”开始,小楷书法便登上了历史舞台。以钟繇为代表的小楷乃是“古拙”一路,其中著有成就的要属王羲之、王宠、傅山等人,其余不足观。此外,王献之在小楷的体势与用笔上进行变革,成就了另一派的“妍美书风”,在此风格的基础上甚有成就的只有一个文徵明而已,再加上半个丰坊。最后一种是以唐人写经为主的小楷风貌,这一派貌取法与南朝书风,以智永的楷书为依准,形成了一种大唐的独特气势。最后一种,也最宜初学者参考学习,且能终身受益的要属赵孟頫了。他以一己之力扛起了元朝“复古”的大旗,在小楷上他学习钟繇、王羲之、王献之、唐宋诸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面貌。赵孟頫的小楷在书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也是一位承前启后的大书法家。赵孟頫自言“少小爱作小字”,对小楷用功最深,其师法也最广。赵孟頫小楷最早是师法锺繇的,这已经得到了学界的公认。他自己也是这么说的,“我时学锺法,写君先墓石”,“余往时作小楷,规模锺元常、萧子云”等等。这里所说的“写君先墓石”,即是指应鲜于枢之请为其父亲所写的《鲜于府君墓志铭》,原石已佚,《续三希堂法帖》中收刻,用笔、结字全法锺繇,虽未有明确书写日期,但我们根据赵孟頫同时期的墨迹也可以判定。然而从墨迹来看,此时赵氏学锺亦仅是皮毛而已,未能登堂入室的锺书之古拙。例如1287 年书写的《跋曹娥碑》,可能赵氏已认识到自己学锺的弱点,亦或是受所跋对象的影响,多是王羲之的笔意,其跋文曰:“《曹娥碑》正书第一,欲学书者不可无一善刻,况得其真迹……”可知,此时赵孟頫的小楷就已经开始师法王羲之了。有一点为研究者们所忽略,就是赵孟頫早期小楷还师法姜夔。姜夔精于楷书,尤工小楷,从现存的《兰亭考》、《兰亭序跋》等墨迹来看,他的小楷以二王为师,点画瘦劲,结体安详。袁桷曾说:“乙酉岁,余见今翰林承旨赵公子昂于杭,于时爱尧章《书谱》,手之不释。逾三十年,赵公小楷妙天下,是盖脱其形似而师其神俊。”袁桷与赵孟頫交往甚深,其说可信。“乙酉岁”即至元二十二年(1285 年),说明此时赵孟頫就对姜夔的小楷已用功临摹,达到手不释卷的程度,并且对其晚年小楷风格的形成也有很大影响。另外元代顾善夫所刻《乐善堂帖》中除前面收刻赵孟頫书法之外,还收刻了“名贤法书”三卷,其中姜夔的楷书就占了二卷,并且在《兰亭考》后还刻有“赵氏子昂”朱文印一方,说明这些姜夔的书作多为赵孟頫所藏,同时也表明赵孟頫对姜夔书法的青睐。另外,姜夔的数学思想对赵孟頫亦影响至深,此中不赘。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后人所谓赵孟頫书法“根底锺、王,而出入晋、唐,不为近代习尚所窘”之说当属一面之辞。在此之后,其小楷在风格上则有了明显的变化,1289 年所书的小楷《禊帖源流考》尤为突出。该帖一改原本结体扁方而为修长,撇捺伸展,飘逸多姿,兼用行书笔法,尤其在捺笔及折笔处,已无锺书古拙意趣。有论者以为此卷“笔意古拙”、“以古质取胜”,不确。在该卷的落款中,赵孟頫说明当时的创作环境是:“尔来宦游,无复有意兹事,兼北方多风尘,不宜笔研,而客中又乏佳几,此纸虽出高丽,亦非良品,偶今日雨后,风尘少息,拳曲土炕上,据白木小卓(桌),聊复书此以应野翁之命,孙过庭所谓乖作者也。”无论是环境、纸笔、心情,都不是作书的最佳境况,赵孟頫对此作并不满意,其中所显露出的“古意”,乃是纸笔不调所造成的假象而已。傅申先生曾说赵孟頫在 1291 年以前的小楷,犹多重锺繇、萧子云的笔意,当是受赵孟頫之言所限,有些偏颇。至元二十八年(1291 年)以后,其小楷师法则以二王小楷为主。对王羲之的《黄庭经》、《乐毅论》、《东方朔画赞》等都用功临习,如是年就有《临黄庭经》一卷,吴其贞评曰:“后临王右军小楷《黄庭经》一篇,书法圆健,风神潇洒,不下于刻本。文衡山谓松雪楷书直接右军衣钵,诚非虚誉。”他在跋临写的《东方朔画赞》时也说:“右军小楷存于代者,唯《乐毅论》、《黄庭经》及《东方画赞》耳。余深爱此墨本《画赞》,笔意清古,思齐有此。”又为好友石民瞻所书的小楷《过秦论》,也是“与前微不同,年事笔力日进”,“其结体妍丽,用笔遒劲”,“全法右军者,风格整暇,意度清和”。同时赵孟又倾心于王献之的《洛神赋》,并认真研讨,反复临摹。据现存史料可知,赵孟藏有《洛神赋十三行》的拓本,但已是延祐七年(1320 年),距其卒仅二年,故有学者认为他晚年小楷才师法《洛神赋》,似乎不妥。他在至元二十六年(1289 年)给友人王子庆的一封信中提到:“若今子弟辈,自小便习二王楷法,如《黄庭》、《画赞》、《洛神》、《保母》等帖,不令一豪俗态先入为主”,可见在当时二王的小楷法帖已为初学书者的普遍范本,也即是说二王法帖在当时是比较容易见到的,因此赵孟頫在此时或稍晚即以《洛神赋》为师法是完全有可能的。黄惇先生认为此时赵孟頫的小楷是以师法东晋杨羲《黄素黄庭内景经》为主,似尚待考证,因为此帖藏于鲜于枢之手,赵孟頫曾为此题跋,其后是否归赵所有,不可探究,如果仅有一面之缘的话,其影响也不会太大。如果说这一时期赵孟頫的小楷还处于探索阶段的话,那么到大德末年,已经逐渐定型,如书于大德八年(1304 年)的《跋周文矩子建采神图》、大德九年的《高上大洞玉经》等,笔意流动,结体舒展流丽,于姿媚中颇显纵逸,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点,其后的小楷虽然又融入了人楷法,法度谨严,备极楷则,但大体不出此风格。还有一点需说明的是,赵孟頫中晚期的小楷也并不仅限师法二王,文嘉称:“至其晚年,乃专法二王,自右军《黄庭》、子敬《十三行》之外,不杂他人一笔”,太过绝对。赵孟頫一生写小楷道经、佛经无数,那么前人所抄佛经、道经或许也会给赵孟带来一定的影响,或者说赵孟頫在师法二王基础上,融以唐人写经如《灵飞经》等,也未必没有可能。张丑曾说:“《灵飞六甲经》,锺绍京书,……后有倪云林、虞集跋,全仿《黄庭经》,赵子昂师之,十得其三耳。”董其昌也认为赵孟頫的楷书是师法锺绍京的,并认为“赵文敏一生学锺绍京,才十得三四耳。”从赵孟頫晚年的小楷作品如《道德经》(延祐三年,1316 年),可以看出在用笔上对《灵飞经》地借鉴,只是在结体上稍有内擫而与《灵飞经》不同。鲜于枢在评价赵孟頫书法时曾说:“子昂篆隶正行颠草,俱为当代第一;小楷又为子昂诸书第一”,并称赞他“下笔神速如风雨”,这还是至元年间的事,惜鲜于枢英年早逝,未及见子昂晚年之书,但也可看出对赵孟頫小楷是推崇倍至。他人对赵孟頫小楷的推重主要是从两方面着眼,其一是鲜于枢所说的“下笔神速”,如袁桷云:“承旨公作小楷,着纸如飞。”其二是结体精密,一丝不苟,如“首尾七万余言,无一笔失度”,“结体精密,无一笔苟作,岂但无一字无来处耶”等等。当然,微词亦有之,如王世贞说:“(赵孟頫)小楷法《黄庭》、《洛神》,于精工之内时有俗笔”,然王氏此种评语稍嫌苛刻。综观赵孟頫的小楷书,是他功力深厚的最好表现,常常是洋洋洒洒数万言,而首尾一贯,用笔精到而不失清灵爽利,楷法谨严而不失圆活飘逸,绝无板滞局狭之气,上承晋唐,下启明清,后世难有与其匹敌者。这件小楷字帖清新儒雅,笔笔精到,且在用笔上极为丰富,结构有端雅无双,后人学习此作,能更好地体会历代笔法精要,将这件作品融会贯通,你就基本能看懂晋人与唐人的小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