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时候特别想做的一个工作,就是到茶叶店当售货员 | 止庵
来源:一席
止庵,作家,学者。
我小时候特别想做的一个工作,就是到茶叶店当售货员。因为茶叶店是我小时候觉得最美好的一个地方,为什么呢?第一点它有一股香味,第二点茶叶店非常干净,第三点买茶的人都没有那么急,卖茶的人也没有那么急。
平民的茶
2021.4.24 北京
各位好,我是止庵。今天我讲的题目是“平民的茶”,其实也就是我自己关于茶的一些回忆、体验和感受。
我活到这个岁数,实际上已经喝了好多年的茶,可是我其实记不住自己大概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喝茶的。
其实喝茶就像喝酒、抽烟,还有过去女孩子穿好衣服、化妆,都是一个人成年之后的事情,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把喝茶看成是我们的一个成人式。
我虽然喝了很多年的茶,但是并没有写过关于喝茶的文章,只是在我最新出版的一部叫做《受命》的长篇小说里面,写到了一些关于喝茶的片段。
今天就以这个为例,跟大家聊一聊平民喝茶的事。
这是这个小说里边的一个情景,
主人公他叫陆冰锋,他到他父亲的一个老同事那儿去,“两人在沙发上坐下,小阿姨送来两盏用盖碗沏的沱茶”。小说是编的,但是这里边有一些细节是来自于真实。
我的父亲是重庆人,喜欢喝盖碗茶,就是沱茶。他喝的我记得是两种,一种是云南沱茶,一种是四川沱茶。沱茶的样子像一个小窝头一样的。
▲ 沱茶
每次掰一点放在盖碗里边,用开水沏了之后,可以用这个盖碗——
▲ 盖碗
它起两个作用,一个是保温,一个是可以在里边搅,把茶叶浸在水里边,让它能够充分地出味。
他还有一种喝茶的习惯,就是把茶放在一个铁的搪瓷缸子里边。冬天的时候放在炉台边,放比较多的茶叶,把这茶在那煮成“茶母子”,用它来兑开水然后喝。
我读过一篇周作人回忆鲁迅的文章,他说绍兴也有一种习惯,就是把茶用一大壶开水泡开,用棉花把它包住,保温;同时做一种浓茶汁,然后用这个开水兑这茶汁喝。这种都是过去喝茶的方法,现在已经不太采用了。
在我家里边,我记得我父母还喝红茶,红茶就是祁红和滇红,也就是分别产自安徽和云南的茶。我母亲有时候也喝点花茶。
周作人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说喝茶当以绿茶为正宗。但是我小时候其实很少喝绿茶,为什么呢?是因为对于我们平民来说,喝茶有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就是经喝。
因为绿茶不太经喝,可能喝个三过就得换茶叶了。当时还做不到这一点,所以喝的都是像我刚才说的沱茶、红茶。红茶也不像现在外国那种喝法,也没放糖,也不加奶,就是这么喝。还有喝花茶也是,目的都是可以不断地喝,能够这一天就喝这一次茶。
大家都知道很多绿茶都讲究要喝新茶,比如说有明前茶,也就是清明之前采的茶;还有雨前茶,谷雨之前采的茶。在过去都没有这种,因为贸易和交通都不那么便利,所以北京都喝不到新茶。
所以平民喝茶,比起现在很讲究的人喝茶,境界方面是要差一块,因为要以“经喝”为宗。“经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真的去琢磨怎么把茶里那个味尽量给喝够。
过去喝茶,除了在家里边喝,也可以到外边喝,比如茶馆。这是北京一个很有名的茶馆,叫来今雨轩,在中山公园里边。
▲ 来今雨轩。
但它不在现在这个位置,过去应该是在五色土的东南方向。
北京这些年发生了很多很多变化。在我个人觉得有点遗憾的一个变化,就是那种在室外(下雨在室内),很便宜,几个人聚在那里可以消磨一天时间的那种茶馆,实际上已经没有了。
后来在北京又建了好多茶馆。那种茶馆,对我们来讲有点不高不低。高的又有点贵,有点贵族化了,但是它里边的茶和点心的品质又达不到贵族的水准。
我也看到有人记述鲁迅那个年代的人是怎么喝茶的呢:他到来今雨轩去,要一壶茶,中间可以出去办事,然后茶馆还把你的茶壶给你保留着,等着回来的时候还可以接着再喝。这样的茶应该也不是绿茶,因为也是考虑到要经喝。
我的小说《受命》里边还写了这样一段:女主人公到男主人公家,他给她沏了一杯茶,这个茶叫高末。
这是我们那个时候喝茶才有的一种东西,现在实际上已经没有这样的茶了。
什么叫高末呢?就是高级茶叶末子。
大家知道茶叶店的茶叶都放在一个罐子里,然后服务员用一个小铲子去铲这个茶,这个过程中可能就会把一些茶弄碎,所以在罐子底下就积沉了一些碎的茶叶末。
我们小时候去茶叶店买茶就买这种高末。喝的还是高级茶的味,但实际上它是末子。这种茶在喝的时候就有一个问题:冲水之后它经常浮在上面,所以你需要用嘴把这茶叶末给吹开,才能喝到茶水。
在《受命》这个小说里还有另外一处,是这样写的:
这是一个妹妹和主人公说的话,她说王府井的碧春茶庄开始卖福建的茉莉花茶了,有龙团珠、黄金毫、毛尖这几种,然后说“给你买了最便宜的毛尖”。
这也是我自己的一个亲身经历。1980年代的北京,如果从外地进了茶叶,报纸还要登,哪儿卖哪种茶叶。我自己也到茶叶店去过,但是没舍得买。所以好多年以后,我把这件事写在书里了,来满足我自己当年没有完成的那个心愿。
我小时候特别想做的一个工作,就是到茶叶店当售货员。因为茶叶店是我小时候觉得最美好的一个地方,为什么呢?第一点它有一股香味,第二点茶叶店非常干净,第三点买茶的人都没有那么急,卖茶的人也没有那么急,这个工作比较悠闲。
所以我特别想到茶叶店工作,因为喜欢看茶叶放在一个一个罐子里边,然后人家拿一个小铲子铲出来,放到称上称一下,包在一张茶叶纸里。这个纸包得方方正正的,背面还正好有商店的商标。这就是我们那个时候喝茶的一点习惯。
在《受命》这部小说里边还有一处我写了这个事情:
女主人公到男主人公家去,他在炉子上烧了一壶水,然后放了一块除水碱用的消毒棉花。
因为我们小的时候北京的水质很不好,有好多水碱。当时我们用铝制的壶,壶底都结上了很厚的水碱,甚至壶嘴都被水碱堵死了。
如果在天津,比北京的情况更严重。所以当时我记忆比较深的一件事,就是天津有一个工程叫引滦入津工程,把滦河的水引到天津,注入到海河,天津人从此就不喝那个又咸又苦的海河水了,改喝滦河水了。
天津市政府曾经给每家发一小包茶叶,让大家尝尝滦河水沏的茶跟原来的海河水不一样。我从报纸上看到这件事,真是很感动,觉得确实我们作为北方人是比较苦。
喝茶有很多讲究,除了我们刚才讲到的茶叶的讲究,还有水的讲究。在水里泡一块棉花,我们小时候都这么做。因为要拿棉花来吸水碱。水碱都吸在棉花上面,再换一块棉花,茶水就可以很干净。但你想,用煮棉花的水喝茶,这个味肯定不太对。
我们看《红楼梦》,可以看见古代人喝茶有多讲究水,用到的水有泉水,有雨水,有雪水。所以我们到江南,比如说到无锡,就有天下第一泉;其他地方还有二泉、三泉、四泉、五泉,到那儿去,一定要在附近买点茶叶喝。为的就是能喝到泉水做的茶。所以这个水是很重要。
第三点,就是茶的冲制方法,就是茶怎么沏。前些时候我到苏州去,朋友请我吃饭,放茶叶的时候,朋友说这茶叶是龙井还是碧螺春,如果是龙井的话,应该是先放茶叶后放水;如果是碧螺春,是应该先放水后放茶叶,水温都是80度左右。所以怎么沏茶也是很重要的。
再就是喝茶的环境。大家知道喝茶可以在任何一个环境喝,咱们下边还要讲到这一点。喝茶如果有一个好的环境,还是很有意味的事。
喝茶的时候可能要吃点东西,叫做茶食。周作人曾经说,在北京买不到好的茶食,南方才有好的,比如说可以是瓜子、花生,也可以沏碗藕粉等等。
我们是平民,平民喝茶就没有那么讲究。但是对于讲究的人,关于喝茶他们可以说很多很漂亮、很好的话。比如说最有名的话就是周作人的这段话,出自一本叫做《雨天的书》的书。
在这本书里边,他说:“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
我觉得这可以说是中国人喝茶的最高境界了。当然我们平常人可能做不到。我们喝茶,大多是忙着工作,或者是忙着交谈,旁边放一杯茶,大概也就是取它的一点苦味,没有这么高的境界。
大家知道在日本有一个东西叫茶道。周作人说这个话,有一点接近于茶道。我去日本旅行的时候也喝过不少茶,其中也有那种接近于茶道的喝法。那个非常讲究。比方说在很小很黑的一个空间里边,捧着一个茶碗,慢慢慢慢地体会其中的味道。
但是我其实还是平民,不太能够完全体会那个境界。怎么办呢?只能从书上获得这些知识。
有很多关于茶的书,其中有一个人他写了一本书。他是一个日本人,叫冈仓天心,他写过一本书,是用英文写的,译成中文叫《茶之书》(The Book of Tea),向外国人介绍日本茶种种的奥妙,种种的韵味。
▲ 冈仓天心《茶之书》
我也曾经去过冈仓天心在北茨城的故居。就是这幅照片里的那个小房子。
他以前就是在这生活。
因为我们没有那么高的境界,所以关于茶道,我没有那么多可以讲的。但是我大概知道它的意思,就是在一瞬间体会到永恒。刚才周作人说的“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比较接近于这个意思。
茶道需要非常好的心境、好的环境,同时需要很好的茶、很好的茶具,又要和非常好的同道一起来喝。我们可能就做不到。
我们平常人是怎么喝茶的呢?在我的小说《受命》的第四部第七章讲了一个事情,就是主人公要去做他一直想做的事,这之前他泡了一桌茶,在书桌前坐下。这就是我们平常一个人喝茶的样子。
我自己其实大部分时间就是这样喝茶的,就是来到我的书房,然后沏一杯茶,放在电脑旁边,一边工作,一边喝茶。或者打电话的时候,旁边放一杯茶。以前我在单位上班也是这么喝茶的。
所以我们这个时候可能想不到周作人说的“可抵十年尘梦”,没有那么高的境界,大概就是喝茶本身,品它那个滋味。
除了一个人喝茶,还有两个人,或者是多人来喝茶。我列举了小说里边的几个场景,可以看出我们都是怎么喝茶的。
有一种喝茶的场景就是出去玩的时候喝。现在大家可以到自动售货机投个币买个水,还有现成的茶叶制品。但过去是没有的。过去都要自己从家里带。
就是这样一个情景,
男主人公和女主人公来到香山,找一块大石头坐下。然后这个女主人公从包里取出一个军用水壶,因为没有杯子,所以把茶倒进了壶盖。沏的是花茶,但是已经凉了,因为没有保温,所以喝起来还很酽。然后两人互相用杯子盖来喝茶,你用这边,我用另一边。
这在过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算是比较讲究的了。
大家知道北京人有好多种平常活动的场所,比如说有时候大家来北京会看到,在路边,譬如胡同里边,会有几位老人坐在那儿,有的时候放一个凳子,旁边放个茶壶,有的时候没有凳子,就是自己端着茶壶,或者捧着一个茶碗或者茶杯。
大家看这个场景:
这是在后海的边上,大家现在仍然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就是不少人在湖边乘凉,有坐在马扎上的,也有很隆重地从家里搬来凳子和小方桌的,然后晚上再搬回去。在那儿放着茶壶、茶碗,旁边树上还挂着鸟笼。
这就是北京人的一个消闲方法。如果到了南方,比方说在西湖边,我们也可以看到类似的场景。这也是中国人的一个消闲方法。
还有就是以茶待客,就是家里来了客人,用茶来招待客人。
吃完饭,家里的阿姨就把碗筷收走,把桌布撤掉,然后给各位上了茶。我没有写他喝的是什么茶,但实际上在北京,一般说来如果给客人喝茶,大概主要都是花茶,还是因为经喝。然后再端上一个果盘,这个果盘就等于是那个时候的茶食。
大家看,喝茶可以自己喝,可以跟人一起喝;可以在家里边喝,也可以在外边喝。这就是过去的人喝茶的方式。
刚才讲了半天,那么喝茶到底有什么意义呢?其实喝茶在某种意义上是人和人交流的一种方式。
我们知道,过去的人待客,大概有两种方式,要么是请你到我们家吃饭,要么是请你到我们家喝茶。吃饭是很隆重的,跟对方的关系、相聚的理由都比较隆重。过去我们还请不起别人到家里来吃饭。可能请你到家里来喝茶,或者找个地方喝茶,比起吃饭会显得随便一些,也就显得更亲切一些。
也就是说,吃饭之外的聚会,总得有一个理由,那个理由往往就是喝茶。
请人到家里喝茶有几种方式。如果喝的是绿茶,一般是一人一杯。如果是花茶,就可以大家共喝一壶。无论是一人一杯,还是共喝一壶,都可以在喝茶期间谈事、交流。
喝茶跟喝酒是有点区别的,虽然喝酒同样是人和人交流的方式。比方说我们到国外,有人到公司或者到别人家,给你倒一杯威士忌或者白兰地,就跟我们请人到家里喝茶略略有一点接近。
但是有一个差别是什么呢?就是喝茶显得更普通一些。而且茶是可以不断地喝。我最开始讲的“经喝”,指的就是茶可以不断地喝。所以喝茶的聚会可长可短。
我们在喝酒的时候喜欢互相劝酒,尤其我发现酒的度数越高,大家越愿意劝,越愿意说你赶紧把这干了。有些地方,比如山东还讲究“泰山脚下”(一种劝酒方式),一下有喝半杯的,有喝一杯的,有一碰喝三杯的,非常复杂。
喝茶不需要说咱们俩把这壶赶紧干了咱们来第二壶,没有这个事。喝茶就是你喝你的、我喝我的,它更自由,更闲适,也更舒服一点。
只有一种情况,假如我找到一个比较名贵的茶叶,请你品尝,你赶紧喝一口,看看这茶怎么样,那人说喝起来不错,可是也就到此为止。不能说你赶紧把这喝完了,还得喝第二壶,没完没了地喝,这不可能。
所以喝茶的时候,彼此的交往就更普通一点,更接近于我们喝茶的本意——茶不是我们生活中那个最重要的东西,但是它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我们请人来喝茶的目的不在喝茶,目的在交谈。但是如果没有茶,我们不知道说什么,或者说俩人干说就会比较为难。
喝茶也有很多讲究。比方说我觉得,不论是共喝一壶,还是各喝一杯,每一次续水,其实都是主人和客人之间情感交流的一个环节。
还有一种讲究,就是我们有一句话叫“茶七酒八”,就是倒茶不能倒太满,倒七分,酒得比茶多点。主人给客人倒茶为什么只能倒七分呢?就是不能给人太大压力。你给人太大压力之后,倒满满一杯,那人就非得把这杯喝了,万一那人要是不想喝那么多水呢?
但是客人也得知道,主人给他倒了茶之后,他得把这个茶喝完。所以有时候家里来了客人,我发现给他倒的茶最后一动都不动,就搁在桌上了,觉得好像略略有一点不太对。道理上,主人不要玩命地劝人喝茶,客人的话,人家给你倒的茶你要把它喝完。不强加于人,同时也没有失礼。
所以茶这个东西,其实里边藏着很多东西,我们所谓很多的礼节都体现在茶这件事上。
在我出生之前,更早的时候,客人来办事、谈公事,特别是主人和比自己地位低的人谈事,是不招待客人喝茶的。谈完了之后,主人说“看茶”,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要给他倒茶了,客人就明白了,这不是真要给我倒茶,是让我走了。
所以看茶是主人送客的一种表示。两边都很明白。略略有点虚伪,但是很好玩。过去的礼其实就是这么一回事,一边客气地说“该给人上茶了”,一边说“不用麻烦您了,我该走了”。
我今天的演讲,该说的已经都说了。现在其实主办方应该跟我说“看茶”了,所以我也该结束了。
谢谢各位。
策划丨张畅
剪辑丨戈弋
设计丨Ci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