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都很重视养生,小编身边就有不少姐妹经常服用补品。但是,由于她们都是“中医小白”,在选择补品时只会“随大流”,结果往往就一个:虚不受补。
什么是“虚不受补”?就是不辨体质“瞎补”,在体质都没搞清楚的情况下盲目跟风,能收到效果才怪。
中医认为,人和万物都得天地一气而生,不同的是:人得天地之全性,草木得天地之偏性。人为什么会生病?就是人体气机出现了偏盛偏衰的情形,所以要借药物的偏性来调整人体的盛衰——以偏纠偏,这正是中药治病的原理,也是进补的目的所在。中药靠偏性治病,因此,每一种中药都对应一定的体质及证型——“一药一性,百病百方”,通治百病的药物/补品是不存在的。中医辨证施治的精髓就在于此,无论是治疗还是进补,都必须辨证量体,这样才能更好地利用药物的偏性,达到治疗、滋补的目的。中医将人的体质分为9种——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体质不同,进补有别。所以,进补之前,一定要找有经验的老中医,先行确定自己是何种体质?那么,在这9种体质里,哪些体质最易“虚不受补”呢?为什么把气虚质和阳虚质放到一起说呢?因为气虚伤脾,阳虚伤肾,先天之本和后天之本都“失守”了,身体各种机能都会下降,整体代谢能力也会走低,只要进补就会不耐受。以脾为例:脾主运化,脾虚则无以运化补品补药的精华,补品补药就会滞留体内,中焦枢纽不通,上下左右气机都会受阻,各种不适症状都会出现。所以,中医开膏方前常先开“开路方”,就是为了改善脾胃功能,为膏方的消化吸收创造有利条件。阴虚之人体内阴液亏少,阳气相对偏多,所以体内有虚热。通常人们所说的“补”指的是温补,所用药物基本是温性补药。可想而知,在身体本就有“虚火”的情况下,温补好比给身体加柴,体内“虚火”就更旺,火性炎上,各种上火症状也就出现了。所以,阴虚质人群进补重在:补阴。(千万不能温补!)痰湿之人体内痰湿阻滞,如果不先清理痰浊,一味进补就会加重痰浊的郁滞,不仅不能达到进补效果,还会出现越补越不适的症状。所以,痰湿质人群进补重在:祛痰。(先“清”后“补”,很多人将痰浊清理干净之后,身体立刻就松快了,这其实就已经达到了进补的目的。)瘀血日久、血中郁热日深,此时进补有些患者就会出现出血的情况。如果是小血管出血,如牙齿、皮肤,尚无大碍;但如果是大血管出血,如肾脏、脑血管,出现尿血、脑出血等,后果就比较严重了。尤其老年人及患有动脉硬化、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的患者,血管功能薄弱最容易出现问题。所以,血瘀质人群进补重在:化瘀。唯有祛除瘀血,疏通血管,改善血液浓、黏、凝的状态,才能防止意外,达到良好的进补效果。为什么会气郁呢?因为肝气不舒。肝主调畅气机,一旦肝失疏泄,就会肝郁气滞。在体内蕴藏郁火的情况下进补就好比“火上浇油”,只要稍微用点儿补品就会“郁”火中烧。根据上文,从体质角度来说,导致“虚不受补”的原因其实可以归为两大类:一是虚(气虚、阳虚、阴虚),二是堵(痰湿、血瘀、气郁)。所以,在进补之前,我们应当首先解决“虚”或“堵”的问题——虚则补,堵则通。这里,艾灸就起到“开路方”的作用,因为它通补兼施,只要配穴得当、灸量到位,就能让身体自动补虚疏堵,彻底解决“虚”和“堵”的问题,从根本上改善体质。在现实生活中,因“堵”而致“虚不受补”的情况比较多,而且在“虚”的情况下进补,最后引发的结果也是“堵”。这种情况尤其需要艾灸,“堵”就好比交通堵塞,你是开奔驰,还是开夏利,沒有区别。进补也是如此,只要堵了,你吃什么也不好使,所以,一定要先行灸补疏通,而后再行进补。而且,与药补、食补相比,灸补有以下不可替代的优势:1、先看药补。上文说了,药物有偏性,运用时讲究适应范围、副作用、禁忌症,对适用人群有着严格筛选,一旦进补不当,极易犯虚实不分、阴阳不分、气血乱调的错误,引发身体乱像。举例说明:人参、阿胶均属性温的补气血药物,如果壮实之人服用了,就会出现食欲减退、恶心、饱胀、便秘、头晕、咽痛、牙龈出血等症状;又如,生地、麦冬、鳖甲均属补阴药/食物,如果怕冷、大便溏薄的阳虚者服用了,就会更加怕冷、腹泻、腹痛等。
2、再看食补。食物必须经由脾胃消化吸收,而在虚不受补的人群中,很大一部分都脾胃不调,补得再好,在脾胃这道关卡被拦截了,有什么用呢?
有很多人就因为过于依赖食补,结果损伤了脾胃之气,出现了胃脘痞满胀痛、嗳气泛腐、不思饮食等症状。
3、反观灸补。一则,没有药物的副作用和禁忌症,不挑适用人群;二则,不像食物那样必须经由脾胃消化吸收;三则,能从根本上改善体质,彻底解决“虚”和“堵”的问题。综上所述,如果你总是虚不受补,建议你优先选择灸补,或者在药补食补之前,先行灸补调理体质,解决“虚”或“堵”的问题,而后再行药补食补。治法:调脾补肾
取穴:调脾——脾俞、中脘、足三里、太白;补肾——肾俞、命门、太溪、涌泉。
2、阴虚质治法:补阴
取穴:曲泉、三阴交、复溜、太溪、涌泉。
3、痰湿质治法:祛痰
取穴:中脘、阴陵泉、承山、丰隆、解溪。
4、血瘀质治法:疏肝
取穴:四关(合谷+太冲)、四门(期门+章门)、膻中。每个人都有不同于他人的特有体质,这是我们的“个体差异性”。要想避免“虚不受补”,进补之前的第一要事就是辨证体质,而后针对具体哪一种“虚”或“堵”的问题,配穴灸补。否则,就是在做“无用功”,白白浪费金钱和精力。